地道三七:兩個著作記錄三七粉的功效比《本草綱目》早12年和142年

三七最初被西南地區少數民族作為常用藥物。彝族是西南地區一個重要的少數民族,彝醫藥與中醫藥屬同源異流關係。《明代彝醫書》是楚雄彝族自治州食品藥品檢驗所於2世紀80年代在雲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雙柏縣發掘的古彝文醫藥書,成書於明嘉靖四十五年,比李時珍《本草綱目》早12年。該書在配方中記載231種動物藥、植物藥與礦物藥,其中就包括三七,說明在《本草綱目》成書以前,西南地區的彝醫就已經在使用三七這味藥材了。

地道三七:兩個著作記錄三七粉的功效比《本草綱目》早12年和142年

《滇南本草》由明代雲南嵩明名醫蘭茂著,成書於1436年,比《本草綱目》早142年。該書載藥458種,均為滇中各少數民族常用藥,對此,蘭茂在《滇南本草》自序中說:“餘幼酷好本草,考其性味,辨地理之情形,察脈絡之往來,留心數年,合滇中菜蔬草木種種性情,並著《醫門攬要》二卷,以傳後世。”該書作為地方性本草專著,收載“土三七”,亦稱為“水三七”,至今仍被滇中周邊廣大民族醫所習用。《滇南本草》未收載三七,因三七主要生長在滇東南與桂西南等地區,滇中地區不產,不屬《滇南本草》收錄範國。但從土三七和水三七等藥材名稱,可以推測蘭茂是知道三七這味藥材的,甚至可能在臨床上應用過。正如先有人參的稱謂,才有“土人參”的叫法;對各種三七來說,必然是民間先有“三七”之叫法,オ會產生“土三七”與“水三七”等藥材稱謂。三七亦在壯族、瑤族、苗族等少數民族醫藥中廣為流傳,並有該民族固定的“稱謂”,如壯族稱三七為“清秀”,而苗家則把它叫作“猜”。

綜上所述,三七在傳入中原地區、被中醫群體應用以前,已在廣西、雲南等地區廣為流傳和使用。首先是以彝藥、苗藥、壯藥等少數民族藥物的身份出現,後來隨著少數民族文化與漢族文化交流的日益頻繁,特別是《本草綱目》的問世及著名彝藥“雲南白藥”在全國乃至世界的開發成功,使三七成為家喻戶曉的藥材,擴大了其應用範圍。

內容來自《探秘三七》,由【地道三七】採編,轉載請註明出處。

TAG: 三七本草少數民族本草綱目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