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味豆豉·宣鬱解毒

美味豆豉·宣鬱解毒

豆豉是中國人的傳統調味食品,已經有千年的食用歷史。古代稱豆豉為“幽菽”,也叫“嗜”,用黃豆或黑豆發酵製成。漢代劉熙《釋名·釋飲食》記載:豆豉為“五味調和,需之而成”。豆豉既是一種美食也被用作食療。豆豉性平,味甘微苦,有發汗解表、清熱透疹、寬中除煩、宣鬱解毒之效,可治感冒頭痛、胸悶煩嘔、傷寒寒熱及食物中毒等病症。

《本草綱目》記載:豆豉出產於襄陽、錢塘的豆味道濃厚香美。

蒲州產的豆豉味道成,它的做法與其它地方豆豉的做法不同,味道比其它豆豉濃烈。

陝州產的一種豆豉汁,存放十年可以不變質。陝府豉汁的質量遠遠勝過一般豉汁。

陝州豉汁的做法是:用大豆蒸熟,每一斗加鹽四斤,花椒四兩,春季三天時間,夏季兩天時間就可做成,在半熟時加入生薑五兩,這樣既潔淨又精美。

李時珍說:熟大豆都可做豆豉,用黑豆做成的可以入藥。豆豉有淡豉和鹹豉,治療時大多使用淡鼓汁和鹹鼓汁,至於是使用淡豉汁還是鹹豉汁要根據不同的情況而定。鼓心是指裝盛豆豉的中心部分,而不是剝開豆豉皮取芯。

造淡豉的方法:用黑大豆二三鬥,在六月份淘乾淨,用水浸泡一夜後瀝乾,再蒸熟攤在席上,等到微溫時,用蒿葉蓋在上面,每三天察看一次,等候發酵的菌絲布滿表面,但不能使菌絲太厚。然後在簸箕中曬乾並簸乾淨,用水拌和,乾溼應該恰如其份,以汁流出時間為準。再將這些黑豆豉放在甕中築緊,在上面蓋三寸厚的桑葉,用泥密封起來,在太陽下曬七天,取出後再暴曬一個時辰,再加水拌和裝入甕中,像這樣反覆七次。最後再在火上蒸透,攤去火氣,放入甕中築緊封藏就算做成了。

造鹹豆豉的方法:用大豆一斗,水泡三天,淘蒸攤庵,等到有了菌絲時取出來簸乾淨,再在水中淘洗瀝乾每四斤大豆加鹽一斤,薑絲半斤,再用適量的椒、橘、蘇、茴、杏仁拌勻,放進甕中,加水浸泡,水面比豆高一寸,再用樹葉蓋上封口,曬上一個月便可造成。

造豉汁的方法:十月到正月這一段時間,用上好的豆豉三鬥,清麻油熬至無煙,用一升熬好的清麻油與豆豉拌勻放在火上蒸熟,攤冷曬乾,用清麻油拌勻再蒸透。這樣反覆一共三遍。用白鹽一斗搗和,再用湯豆豉液三四鬥,放進乾淨的鐵鍋中,再放些椒、姜、蔥、橘絲一起煎熬,煎好剩三分之二的汁液,將煎好的豆豉汁放入不透氣的容器中貯藏,味道香美絕佳。麩、豉、瓜豉、醬豉等都可做豉汁,但只能作食品不能做藥用。

淡豉。味苦性寒,無毒,主傷寒頭痛寒熱,瘴氣惡毒,煩躁懣悶,虛勞氣喘,兩腳疼冷,殺六畜胎子諸毒和時疾熱病發汗。搗末能止盜汁,除煩;生搗為丸服,治寒熱風,胸中生瘡;煮服治血性腹瀉腹痛;研末塗陰莖生瘡。另治瘧疾陰虛發熱,解毒除脹和犬咬。下氣調中,治傷寒溫毒,發斑嘔逆。

蒲州豉。味鹹,性寒,無毒。主解煩熱熱毒,寒熱虛勞,調中發汗,通關節,殺腥氣,傷寒鼻塞。陝州豉汁也能除煩熱。

陶弘景說豆豉是常見的食物。春夏之氣不調和,蒸炒後用酒浸漬服用效果最佳。依照康伯的方法,先用醋、酒浸泡蒸熟曬乾,用麻油和勻,再蒸曬,總共三遍。用椒、薑末調和後進食,效果遠比今天的油豉好。

腳有疾病的人經常用酒泡豆豉喝,再用剩下的豆豉滓塗抹在腳上,腳病就都會治癒。

蘇頌說:古今的藥方用豆豉治病最多。江南的人善於製作豆豉,凡因時令氣候不和而得病的人,就是用蔥與豉做成湯服下,取汗,往往便可治癒。

李時珍說:陶弘景談的康伯制玻法,《博物志》中說這種方法出自外國,中國稱為康伯,是傳播這種方法的人的姓名。這種豆豉調中下氣最妙。黑豆性平,作成豆豉則性溫因經蒸罨,所以能升能散。得蔥則發汗,得鹽則能吐,得酒則治風,得蕎頭則治痢,得蒜則止血。炒熟又能止汗,也像麻黃根節能止汗一樣,是一個道理。

豆豉治病方法:

治傷寒。《肘後方》:傷寒有數種,不能分別時,現用一藥可兼治。凡剛覺頭痛、身熱、脈洪一二日時,便以蔥豉湯治療,用蔥白一握,豉一升,綿布裹好,水三升,煮一升,頓服取汗,再次製作,加葛根三兩;再不出汗加麻黃三兩。治鼾喘痰積,凡天雨便發,坐臥不得,飲食不進,是因肺竅久積冷痰,遇陰氣觸動而發。用此藥一服即愈,服至七八次,即出頑痰數升,藥性也隨之而出,就斷根了。用江西淡豆豉一兩,蒸搞如泥,加入砒霜末一錢,枯白礬三錢,做成綠豆大的藥丸,每次用冷茶或冷水送下。

梔子豉湯(《傷寒論》)。清熱除煩,宣發鬱熱之。

組成:梔子(擘)十四個,香豉(綿裹)四合。上二味,以水四

升,先煮梔子,得二升半,內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為二服,溫進一服,得吐者,止後服。

主治:

1。發汗後,水藥不得人口為逆,若更發汗,必吐下不止。發汗吐下後,虛煩不得眠,若劇者,必反覆顛倒,心中懊儂,梔子豉湯主之。

2。發汗若下之而煩熱,胸中窒者,梔子鼓湯主之。

3。傷寒五六日,大下之後,身熱不去,心中結痛者,未欲解也,梔子豉湯主之。

4。上胎者,梔子鼓湯主之。

5。陽明病,下之,其外有熱,手足溫,不結胸,心中懊儂,飢不能食,但頭汗出者,梔子豉湯主之。

6。下利後更煩,按之心下濡者,為虛煩也,宜梔子豉湯。

7。身熱懊儂,虛煩不眠,胸脘痞滿,按之軟而不硬,嘈雜似飢不欲食,舌紅苔微黃者。

梔子味苦,性寒。苦寒相濟旨在清熱瀉火。為君藥既能上入心胸清透鬱熱以除煩,又可導火下行以除熱。

香豉味辛、甘、苦,寒(用青蒿、桑葉炮製)或微溫。辛以透散,甘以補益,苦以降洩,性寒者偏於清,性溫者偏於散寒。為臣藥辛涼宣散,透邪暢中,既能宣洩胸中鬱熱而助梔子除煩,又能開壅散滿而和胃。

方寓宣散於清降之中,清輕宣洩,善解胸膈之鬱熱。梔子與香豉苦辛相濟旨在透瀉鬱熱,苦甘相濟旨在瀉不傷正。

梔子豉湯為“虛煩”火鬱證而設。其病機為火熱邪氣蘊鬱,而使胸膈氣機阻塞不利。火當清之,鬱當發之,故用梔子豉湯清宣鬱火。可用於火鬱之嘔吐、胃痛等。(《消化病經方治驗》)

用藥注意:方中梔子生用,服後易作吐,炒用無此弊。脾胃虛寒,大便溏者,不宜服用本方。

外敷治療癃閉。黑山梔9克,豆豉12克,研末,用青蔥一握,食鹽一匙共搗成,外敷於臍下關元穴。

癃閉。小便不通;尿閉。以小便量少,點滴而出,甚則閉塞不通為主症的一種疾患。病情輕者涓滴不利為癃,重者點滴皆無稱為閉。癃閉有虛實之分,實證多因溼熱、氣結、瘀血阻礙氣化執行;虛證多因中氣,腎陽虧虛而氣化不行。臨床多因敗精阻塞、陰部手術等,使膀胱氣化失司,水道不利,以小便量少、點滴而出、甚至閉塞不通。屬腎病和排尿障礙。現代醫學稱為尿瀦留。

《靈樞。本輸》稱為閉癃。《類證治裁。閉癃遺溺》:“閉者小便不通,癃者小便不利。”凡小便排出甚少或完全無尿排出者,統稱癃閉。

願見者安康!

TAG: 豆豉梔子豉汁發汗傷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