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原來高血壓竟然多半是氣血!

在中醫古典醫籍中並無高血壓病名,高血壓應屬中醫“風眩”,古代文獻中記載的“中風”“頭痛”“眩暈”“肝風”“肝陽”“心悸”等症與高血壓病頗為相當。一直以來,大家比較公認的中醫治療高血壓病多從陰虛陽亢或肝陽上亢立論,然而近些年臨床發現結合高血壓患者的臨床表現及辨證施治,認為高血壓疾病從氣虛論治仍不容忽視,傳統觀念上都認為高血壓患者多是陰虛陽亢或肝陽上亢之體,然而不少患者都是氣虛之體,中醫多從補脾益氣、補腎益氣等方面進行施治。

【中醫】原來高血壓竟然多半是氣血!

1、古代文獻對高血壓病氣虛證病機的認識

《靈樞》曰:“上氣不足,腦為之不滿、耳為之苦鳴,目為之眩”。可見氣虛可引發高血壓患者頭竅悶痛、耳鳴、目眩一系列的症狀,正所謂氣虛則清陽不升,頭竅失於濡養故頭暈目眩而發病。此外因虛致病,隨著年齡的增大,會出現陰氣自半、陽氣大衰,即是下虛、上實的物質基礎,使患者出現頭痛、眩暈症狀。《玉機微義》雲:“眩暈一證,所謂虛者,血與氣也”。由虛而致眩暈者,則氣虛與血虛。《丹溪心法》載:“淫慾過度,腎家不能納氣歸元,使諸氣逆奔於上,此氣虛眩暈也。”《景嶽全書·眩運》載:“眩運一證,虛者居其八九,而兼火兼痰者,不過十中一二耳”提出了無虛不作眩,當以補虛為要。《普濟方》曰:“若人氣血俱虛,風邪傷於陽經,入於腦中,則令人頭痛也。”透過對以上的整理,由氣虛引起高血壓頭暈、頭痛的發生也至關重要。

【中醫】原來高血壓竟然多半是氣血!

中醫理論認為:人身之氣,是由先天之元氣、後天之谷氣和清氣三種成分組成,腎主元氣,源於下焦;脾主谷氣,源於中焦;肺主清氣,源於上焦,三氣合一,上下得通,內外相合,相互資助遍佈全身。高血壓病氣虛證的發生,不離脾腎二髒,因後天之本源於脾胃,且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先天之本乃腎臟,寓元陰元陽之髒。脾胃一虛,則會氣虛。《脾胃論》曰:“夫飲食失節,寒溫不適,脾胃乃傷……脾胃一傷,五亂互作,其始病遍身壯熱,頭痛目眩,肢體沉重……”,“五亂”即五臟氣亂,在李東垣看來,五臟之本乃脾胃也,傷及脾胃,則五臟之氣皆亂。若諸證傷及脾胃,而致脾胃虛弱,從而不能運化水谷,化生氣血皆會導致氣虛,氣虛則清陽不升而發為頭痛或眩暈等。

【中醫】原來高血壓竟然多半是氣血!

虛則致瘀,如氣虛無力推動血液,血行遲緩則形成瘀血,故氣虛往往導致血瘀。而瘀血內阻、頭竅失所養便發為眩暈或頭痛。正如虞摶提出“血瘀致眩”觀點,楊仁齋《直指方》則曰:“瘀滯不行,皆能眩暈”,都蘊含這層意思。另外,氣虛無以制陽,陽亢無制而化風,上擾清竅則眩,即“無風不作眩”。再則,氣虛不能化氣行水,水溼運化不利,可聚而成痰,血瘀津凝也可成痰,痰阻中焦,清陽不升而發為眩暈,此即“無痰不作眩”。因此,高血壓的發病之本乃氣虛也,水溼、瘀血、內風是氣虛證的病理結果,是發病之標,氣虛統領整個疾病,故在治療上謹記補脾益氣,氣虛不除只是除溼、活血化瘀及滋陰息風則病必不除,因氣虛乃發病之本,中醫講治病求本。

【中醫】原來高血壓竟然多半是氣血!

2、高血壓病氣虛證的實質

近年來,從現代醫學角度認識高血壓病氣虛證的實質與以下因素有關。如心功能及血管內皮功能對於高血壓氣虛證的本質提供了有效手段。

2。1 心功能減退 氣與心功能密切相關。氣包含了和代表了一部分心血管的功能。有一些學者,透過對心氣虛型高血壓病患者的臨床觀察,發現存在心輸出量偏低、總外周血管阻力升高,從而出現血壓升高,且有明顯的血流動力學平衡失調和左心功能減退,透過補益心氣治療後血壓明顯改善。

2。2 自由基代謝失衡 就能量代謝而論,我們說氣的物質基礎是細胞內ATP 產生不足,而氣虛證則是細胞內ATP產生不足。而ATP 合成降低又與自由基代謝密切相關,自由基代謝失衡可能是其產生的機制之一。有學者發現高血壓病腎氣虛證患者,血漿SOD 明顯降低,透過補益心氣治療後血壓明顯改善。這就說明氣虛與心功能減退的密切相關。

所以高血壓病氣虛證的實質與心功能減退及自由基代謝失衡密切相關。

【中醫】原來高血壓竟然多半是氣血!

3、臨床特徵及治則

高血壓的發病過程比較漫長,最初主要是氣虛即脾氣虛,而後才陰虛即肝腎陰虛。雖然應用平肝潛陽藥可以緩解大多數早中期高血壓患者的症狀,但這種治療方法更容易傷及脾胃,進而傷及肝腎之氣。因此,對絕大多數早中期高血壓患者使用平肝潛陽藥都是利少弊多。早中期脾氣虛高血壓患者可用補脾益氣藥。近年來在臨床中發現,中老年高血壓患者多具有氣虛症的表現,且病程較長,多見於眩暈乏力,頭痛隱隱,少氣懶言,氣短健忘、動則加重,口淡不渴,舌淡、苔薄白,脈弦細弱。因病情的演變,且涉及到多個臟腑,故除氣虛證外,尚兼有瘀、肝風、痰溼等證候的表現。此外,還有一部分無症狀的高血壓患者,許多病人是在體檢時發現血壓偏高,病人無明顯的頭暈、頭脹症狀,舌脈也不具備明顯指徵,所以常常無證可辨。其中絕大多數人的病機是脾氣虛,而不是肝陽上亢。隨著時代的變遷,從最初陰虛陽亢或肝陽上亢理論,到目前的氣虛論治,這種體質的變化,與社會的進步和發展息息相關,人們承擔的越多故越容易出現肝氣犯脾即脾氣虛,所以說由氣虛論治高血壓不是偶然的,而是必然的,是當今社會的大趨勢。

【中醫】原來高血壓竟然多半是氣血!

根據高血壓病氣虛證的病理特點,當以補氣為治則。因有發於脾、腎之異,故又有補益脾氣和補益腎氣的區別。補脾者宜選防己黃芪湯或者補中益氣湯,補腎者宜選濟生腎氣丸。兼血瘀者,當佐以活血化瘀之品,可選用牛膝、川芎、水蛭、紅花,或合補陽還五湯以使瘀祛絡通、血壓自平;而兼痰溼者,當以祛痰除溼之法,可選用半夏、膽南星、天麻、白朮,或合半夏白朮天麻湯以祛除痰溼;夾內風者,又宜平肝熄風,可選用天麻鉤藤飲或鎮肝熄風湯以平熄內風、和暢氣血。現代藥理實驗證明:補氣藥之黨參透過擴張外周血管的作用而降壓,白朮有利尿擴張血管作用,補血藥之何首烏有降壓與降膽固醇的效果,筆者體會,人參大補元氣、黃芪有“升提”之虞,故補氣藥治療高血壓病時宜選用黨參為妥。

TAG: 氣虛高血壓高血壓病虛證眩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