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椎病:定義、分型、臨床表現、治療和預防

一、什麼是頸椎病?

2018年頸椎病專家共識指出:頸椎病是指頸椎椎間盤退行性改變及其繼發的相鄰結構病理改變累及周圍組織結構(神經、血管等)並出現與影像學改變相應的臨床表現的疾病。

這個定義,通俗的講,頸椎病的發生,需滿足以下3個條件:

第一,要有頸椎間盤的退行性改變;

人類頸椎間盤在20歲左右就開始發生退變,但正常老化的椎間盤一般不會引起症狀,如果在某些誘發因素下,比如慢性勞損,會明顯加快椎間盤的退變,引起椎間盤的病理性改變,表現為磁共振上的“黑椎間盤”,有的會伴隨頸椎間盤的突出。其中慢性勞損指超過正常生理活動範圍最大限度的各種超限活動,主要有長時間低頭、不良的睡姿、不恰當的頸椎活動等引起頸椎間盤的高負荷,加重椎間盤退變,也可引起頸背部肌肉的僵硬、痙攣,引起疼痛。既往頸椎病多發生於40歲以後的中老年人,但隨著生活方式的改變,比如長時間低頭玩手機,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患有頸椎病。

第二,椎間盤的退行性改變可繼發其相鄰結構的病理改變,比如引起骨質增生、骨刺的形成、椎間高度降低、椎管狹窄、頸椎生理弧度變直或後凸畸形等。

進一步會導致椎體後方的脊髓、神經根受壓,從而引起相應的症狀和體徵,比如頸肩部及上肢疼痛麻木、走路不穩、踩棉花感、下肢無力等。

第三,這些臨床症狀和體徵必須有相應的影像學表現,且表現與臨床症狀相一致才能診斷為頸椎病。

通俗的講,就是患者的頸椎X線片、CT或MRI所見,可以解釋患者的臨床表現。有些人僅有影像學檢查所見的頸椎退行性改變而無頸椎病臨床症狀,則不是頸椎病。同樣的,具有典型頸椎病的臨床表現,而影像學所見正常者,應特別注意排除其他疾患。

二、頸椎病有哪些症狀?

頸椎病的臨床症狀較為複雜,與病變的部位和脊髓、神經等受累的程度相關,同時也有一定的個體差異。因頸椎病具體分型不同,其臨床表現也是各異,治療方式及預後也是不同的。

因此,就診的時候要問清醫生你屬於哪一型別的頸椎病

2018年發表的頸椎病專家共識,根據不同組織結構受累而出現的不同臨床表現,可將頸椎病分為

頸型頸椎病、神經根型頸椎病、脊髓型頸椎病和其他型頸椎病,而其中其他型涵蓋既往分型中的椎動脈型和交感型頸椎病

。而美國骨科醫師協會 (AAOS)分別於2002和2007年,在J Bone Joint Surg Am發表兩次教學課程講座中,將頸椎病分為axial neck pain, cervical radiculopathy, and cervical myelopathy(翻譯過來就是軸性頸痛、頸神經根病和頸脊髓病,對應著國內的頸型、神經根型、脊髓型頸椎病)。(PMID: 17575617, 12377921)

1. 頸型頸椎病

頸型頸椎病實際上是各型頸椎病的早期階段,也是最常見的一型,以青壯年居多,現在逐漸年輕化。晨起時發病多見,與枕頭較高或睡姿不當有關,也常常發生於長時間低頭工作或學習後。以枕、頸、肩部酸、痛、脹等不適感為主,尤其是患者常訴頭頸不知放在何種位置為好,約半數患者頸部活動受限或被迫體位。查體多可見頸部肌肉僵硬,生理曲度減弱或消失,可伴頸後部明顯壓痛。由於頸型頸椎病的症狀和體徵都侷限於頸部,也有學者又稱為區域性型頸椎病。

雖然疲勞損傷或急性拉傷引起的肌肉源性頸痛是比較常見的,但是許多研究也證實椎間盤或小關節能夠產生疼痛,且常引起慢性、反覆、難治性慢性頸痛。

頸椎病:定義、分型、臨床表現、治療和預防

圖:椎間盤造影誘發的頸部疼痛模式圖

(PMID:10828920)

Spine脊柱後臺回覆0607可獲取原文

頸椎病:定義、分型、臨床表現、治療和預防

圖:C2-3至C6-7小關節引起頸部疼痛模式圖。

(PMID:2402682 )

Spine脊柱後臺回覆0607可獲取原文

2.

神經根型頸椎病

神經根型頸椎病是較為多見的一種,常發生於C4-C7,好發節段依次是C5/6、C6/7和C4/5。多見於40~60歲人群,起病緩慢,但是也有急性發病者。以長期伏案工作、機動車駕駛員及長時間低頭等不良姿勢者多發。頸痛和頸部發僵,常常是最早出現的症狀。有些患者還有肩部及肩胛骨內側緣疼痛。頸椎病主要表現為從肩部沿著上臂放射至前臂或手指的疼痛、麻木(根性疼痛),夜間易犯病,有時疼痛麻木難忍,嚴重影響睡眠。也可有上肢肌力下降、手指動作不靈活,自覺上肢沉重感、握力減退。當頭部或上肢姿勢不當,或突然牽撞患肢即可發生劇烈的閃電樣銳痛。頸部活動、咳嗽、噴嚏、用力及深呼吸等,可以造成症狀的加重。晚期可以出現肌肉萎縮及肌束顫動。

查體頸部壓痛,受累神經根所支配區域感覺改變、肌力減弱,肱二頭肌、肱三頭肌或橈骨膜反射活躍或減弱消失,也可有臂叢牽拉試驗陽性和

壓頸試驗

陽性,但這些查體需要專業的骨科醫生進行。在神經根型頸椎病中,同節段椎間盤出現問題,常引起下位神經根的受壓。比如:C5神經根病常因C4-5神經根型頸椎病引起。

頸椎病:定義、分型、臨床表現、治療和預防

頸椎病:定義、分型、臨床表現、治療和預防

神經功能評價

J Bone Joint Surg Am。 2007;89:1360-78

後臺回覆0528可獲取此文獻

神經根型頸椎病影像學多表現為神經根受壓徵象,但需注意的是:可能僅有54%的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為“典型”患者。

詳見

皮節圖譜用於臨床診斷的研究進展

頸椎病根性疼痛的產生機制尚不明確,但是

機械壓迫

炎症反應

均與疼痛產生有關。

頸椎病:定義、分型、臨床表現、治療和預防

圖:側方突出的椎間盤、鉤椎關節和小關節病變導致的神經根受壓可以導致神經根型頸椎病。

3. 脊髓型頸椎病

脊髓型頸椎病相對少見,但是頸椎病中最嚴重的一種型別。一旦延誤診治,常發展為不可逆性的神經損害。病程多慢性進展,遇誘因後加重,常有落枕史,部分人有外傷史,常與神經內科疾患混淆,甚至長期在內科治療。

臨床表現多為脊髓損害的相應症狀,先從下肢雙側或單側發沉、發麻開始,隨之出現行走困難,下肢肌肉發緊,抬步慢,不能快走,重者明顯步態躊躇,呈寬底步態。雙下肢協調差,跨越障礙物困難,雙足有踩棉花樣感覺。自訴頸部發硬,頸後伸時易引起四肢麻木。有時上肢症狀可先於下肢症狀出現,但一般略遲於下肢。上肢多一側或雙側先後出現麻木、疼痛。嚴重者寫字困難、飲食起居不能自理,部分有排便、排尿困難。除四肢症狀外,往往有胸以下面板感覺減退,胸腹部發緊,臨床也稱之為束帶感,猶如一個帶子勒著胸腹部。

體徵最明顯的是四肢張力升高,下肢多明顯,多呈雙側,也可有病理徵陽性,如

霍夫曼徵

。影像學多表現為脊髓明顯受壓的徵象。

儘管普遍認為脊髓的機械壓迫是導致脊髓病最主要的病理生理機制,椎體間運動導致的動態壓迫、先天性椎管狹窄、脊髓內在形態學改變以及血管因素也參與脊髓病的進展。

靜態因素:頸椎病、椎間盤退變、後縱韌帶骨化、黃韌帶骨化和先天性椎管狹窄。

動態因素:退行性滑脫、頸部過伸過屈時椎管的生理變窄和生理性頸部活動施加在脊髓上的應變力和拉伸力。

頸椎病:定義、分型、臨床表現、治療和預防

圖:退行性改變壓迫脊髓

(PMID:8419381)

頸椎病:定義、分型、臨床表現、治療和預防

圖:退行性頸脊髓病的病理改變

(PMID:31974455)

4. 其他型頸椎病

椎動脈型頸椎病和交感型頸椎病是否存在,學術上仍存在巨大爭議。從最新版頸椎病專家共識來看,最新頸椎病分型逐漸淡化了沒有明確病因及發病機制的椎動脈型和交感型頸椎病的診斷 (歷史原因),並逐步向國外主流頸椎病分型接軌。

椎動脈型頸椎病,有學者認為是椎體兩側的椎動脈受壓造成椎-基地動脈供血不足,出現偏頭痛、耳鳴、聽力減退、視力障礙、發音不清、突發性眩暈而猝倒等。因椎動脈周圍有大量交感神經,還可出現自主神經症狀,比如心慌、心悸、胃腸道功能減退等。交感型頸椎病,中年婦女多見,表現為症狀多,體徵少。病人常感頸肩部疼痛、心慌心悸、頭暈頭痛、耳鳴、視物模糊、噁心嘔吐、軀體發涼、易出汗、記憶力減退、失眠等。但椎動脈型和交感型頸椎病明確診斷前,必須先去神經內科、耳鼻喉科、婦科等排除耳石症、椎基動脈供血不足和更年期綜合徵等疾病。

那麼,頸椎病會引起頭暈/眩暈嗎?

教科書明確指出椎動脈型和交感型頸椎病均可引起頭暈/眩暈,但部分骨科醫師並不認為頭暈/眩暈與頸椎病有關。

頸椎病:定義、分型、臨床表現、治療和預防

人衛版外科學(第7版)

對於頸椎病相關的頭暈/眩暈,除了診斷/命名為

椎動脈型頸椎病和交感型頸椎病

外,文獻中也常被命名為

頸性眩暈、頸性頭暈、頸源性頭暈/眩暈、伴交感神經症狀頸椎病、伴不典型症狀頸椎病或頸椎病性眩暈

。詳見:

頸椎病與眩暈

骨科門診經常會遇到頭暈/眩暈的患者就診,尤其是年輕女性,常常奔波於各個科室,做過各種檢查,經過各種治療方式,有些人卻效果不理想。

2017年眩暈診治多學科專家共識

(以神經內科專家為主,涵蓋耳鼻喉科,精神科和康復科專家)指出對於

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

頸性頭暈

的診斷值得商榷的。

頸椎病:定義、分型、臨床表現、治療和預防

頸椎病:定義、分型、臨床表現、治療和預防

更有神內醫師呼籲不該再使用“頸性眩暈”的概念

頸椎病:定義、分型、臨床表現、治療和預防

Spine脊柱曾針對這個問題做過一次調查問卷,

共回收623份有效問卷,其中446人(71.6%)參與問卷調查的骨科醫生認為:頸椎病可引起頭暈/眩暈。詳見:頸椎病與頭暈/眩暈相關性問卷調查結果。

正因為存在爭議,才是臨床醫生需進一步深入研究的方向。大量的臨床研究證實,頸前路手術(包括ACDF和TRD)均能改善頸椎病患者伴隨的頭暈/眩暈症狀,但不一定就是頸性頭暈/眩暈。目前頸性頭暈/眩暈的診斷標準存在極大爭議,但基本的共識是排它性診斷,也就是給予頸性頭暈/眩暈診斷前,必須排除如耳石症等其他常見的原因。仍需進一步研究提供可說服性的證據證明是否存在頸性頭暈/眩暈及其可靠的診斷標準。

5. 頸椎病的其他“不典型表現”

詳見:

頸椎病與高血壓

頸椎病與突發性呼吸困難、膈肌麻痺

頸椎病與頭痛:頸源性頭痛

頸椎病與心絞痛

: 頸源性心絞痛

三、頸椎病的保守治療有哪些?

頸椎病的治療主要分為保守治療和手術治療。

絕大多數的頸椎病保守治療是有效的,只有少部分患者需要手術干預。

對於保守治療,合乎生理要求的生活和工作體位是防治頸椎病的基本前提

,沒有這個前提,其他的治療都很難起效,應改變生活工作方式,避免高枕、長時間低頭、不恰當的頸椎活動等不良習慣。保守治療應視為頸型、神經根型以及其他型頸椎病的首選和基本療法。

頸椎的保守治療有頸背部肌肉功能鍛鍊、牽引、物理治療、藥物和傳統醫學等。

頸背部肌肉功能鍛鍊

提倡適度運動,多仰頭,比如可以放風箏、蛙泳、打羽毛球等,有利於頸椎康復,但不提倡使頸椎過度活動的高強度運動及反覆晃頭和做“米”字操。

頭頸牽引強調小重量、長時間、緩慢、持續的原則。一般,牽引重量為患者體重的1/12,坐、臥位均可進行牽引,具體牽引時間以頸背部肌肉能耐受為限,每日數次,每次半小時。如無不適者,可行持續牽引,每日6-8小時,2周為一療程,也可在牽引下進行頸背部肌肉鍛鍊。最近,新出版頸椎病牽引治療專家共識,特別強調,

在臨床實踐中,神經根型頸椎病是牽引治療的最佳適應證(1級推薦)

頸椎病:定義、分型、臨床表現、治療和預防

頸椎病:定義、分型、臨床表現、治療和預防

頸椎病:定義、分型、臨床表現、治療和預防

頸椎病:定義、分型、臨床表現、治療和預防

物理治療主要是頸託制動、理療、電療等治療方法,可採取熱毛巾或暖寶寶放置於頸背部進行熱療。

藥物療法須在醫生的指導下應用非甾體類抗炎藥、神經營養藥及骨骼肌鬆弛類藥物等。

傳統醫學可予以適度按摩,但應慎重操作。手法治療頸椎病(特別是旋轉手法)動作應輕柔,不宜次數過多,否則有增加損傷,導致脊髓損傷的風險,應謹慎應用。

對於病程較長者應予以重視心理治療,必要時予抗抑鬱治療。

需特別強調的是,

多數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的自然病史具有自限性,症狀可自行緩解

,這裡的“自限性”是指隨著時間的延長這個疾病有自愈傾向。因此對於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來說,正規、系統的保守治療是首選和基本的療法。換一句話,只要疼痛麻木能耐受,或經藥物等治療後疼痛麻木能減輕、耐受,就應該堅持保守治療,必要時是可短期應用阿片類藥物的。對於神經根型頸椎病,僅很少一部分患者是需要手術干預的(包括射頻、鐳射、內鏡等微創方法),能保守的應儘量避免手術治療。這時候有人問了,有什麼好的、新的、厲害的、一用就有效的保守治療方法?其實,保守治療就上述哪幾種,國內外教科書、專家共識都是類似的,沒有說哪一種就是一定有效的、適合所有人的。

病情有輕重,個體有差異,大多數都是摸著石頭過河,一種方法不行,就換另一種或者聯合應用。

四、頸椎病患者什麼時候需要手術干預呢?

對於正規保守治療確實無效,且嚴重影響生活和工作,達到手術指徵的頸椎病患者,則需要手術干預。

具體採取何種手術方式,需要綜合考慮,畢竟無論何種手術都有其優點和侷限性

。條條大道都是通羅馬的,但是所有的手術方式都是破壞性的,就好比輪胎壞了,手術只是修補,再怎麼修復都不如爹媽給的原裝的,所以潔身自好,預防是很重要的。前路手術常用術式包括:ACDF、ACCF、TDR。後路手術常用的術式包括:椎管擴大椎板成形術(單開門、雙開門),椎板切除+側塊螺釘固定或椎弓根螺釘固定等。還有一些微創的術式如內鏡下Key-hole手術和椎間盤內射頻、鐳射等間接減壓方式。每個術式都有其適應症,你的主診醫師熟悉哪個術式對你來說可能就是最好的,手術費用等問題也是需要考慮的。

2018年頸椎病專家共識給出的各型頸椎病的手術指徵如下:

1. 頸型頸椎病

以正規、系統的非手術治療為首選療法。對於疼痛反覆發作、嚴重影響日常生活和工作的患者,可以考慮採用區域性封閉或射頻治療等有創治療方法。除非同時具備以下條件,否則不建議採取手術治療:(1)長期正規、系統的非手術治療無效;(2)影像學檢查有明確的病理表現(如頸椎區域性不穩等);(3)責任病變部位明確。

2. 神經根型頸椎病

原則上採取非手術治療。對於具有下列情況之一的患者可採取手術治療:

a。經3個月以上正規、系統的非手術治療無效,或非手術治療雖然有效但症狀反覆發作。嚴重影響日常生活和工作。

b。持續劇烈的頸肩臂部神經根性疼痛且有與之相符的影像學徵象,保守治療無效。嚴重影響日常生活和工作。

c。因受累神經根壓迫導致所支配的肌群出現肌力減退、肌肉萎縮。

3. 脊髓型頸椎病

凡已確診的脊髓型頸椎病患者,如無手術禁忌證,原則上應手術治療。對於症狀呈進行性加重的患者,應儘早手術治療。對於採用保守治療的脊髓型頸椎病患者,出現以下情況時可中止保守治療轉為手術治療:伴有嚴重椎管狹窄,椎管佔位率>50%;頸椎區域性不穩;頸椎區域性後凸:MRI T2WI高訊號。

4. 其他型頸椎病

a。對於存在眩暈、耳鳴、視物模糊、手部麻木、聽力障礙、心動過速等自主神經症狀的頸椎病患者,由於其病因和發病機制尚不明確,應慎重選擇手術治療。

b。頸椎病患者如因骨贅壓迫或刺激食管引起吞嚥困難,經非手術療法無效者,應手術切除骨贅。

五、頸椎病如何預防?

目前,生活方式的改變,頸椎病已不單單是中老年人的問題,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被冠以頸椎病的帽子。那麼,頸椎病有哪些危險因素呢?知道這些危險因素,我們就可以適當的預防,預防頸椎病的發生;如果已發展為頸椎病,干預這些危險因素,也可以延緩頸椎病向嚴重程度進展。因此,瞭解頸椎病的危險因素,至關重要。

1. 年齡

頸椎病是與頸椎間盤退行性改變有關,是人衰老的正常部分,大部分伴隨年齡進展的頸椎間盤退行性改變是不會引起症狀,但如頸椎間盤在生理退變的基礎上,又出現某些誘因,則會導致頸椎間盤的病理性退變,而稱為疼痛性椎間盤。年齡這個因素,不可控制。但是能給我們一些警示,也就是,年齡大了,患頸椎病的風險越來越高,很多年輕時候能做的,這個年齡階段就不能再做了,比如拋鉛球或重物。

現在,頸椎病的發病年齡越來越年輕化,都跟現在的電腦、手機、Ipad等電子產品的流行和肥宅的年輕人越來越多有直接關係。

以前,頸椎病都是中老年的病,那時候看書都是坐著看,沒事就多抬頭挺胸的向前看;而現在,中老年人也加入電子產品的大軍,長時間低頭看手機,躺在沙發上、床上看手機、看電視,長時間坐著看電腦等等。在年齡退變的基礎上,再加上這些不良的生活方式,出現頸部疼痛和僵硬那是避免不了的,長此以往,慢慢演變就是頸椎病。

2. 職業|工作因素

從事重複的頸部運動、長時間保持不良姿勢或高負荷的高空作業都會給您的頸部帶來額外的壓力,加重頸椎間盤的退變。現在,工作壓力比較大,IT行業、公務員、醫生、司機等都是頸椎病高發職業。總不能,為了預防頸椎病,來回換工作吧,關鍵是實力不允許呀。既然不能經常換,那就適應它,既來之則安之。

那麼,怎麼在工作中預防或避免頸椎病的發生呢?

首先,禁忌長時間伏案工作。搞IT的離不開電腦,那就把電腦擺高,擺致與眼睛同高,則可避免長時間低頭看電腦;司機是長時間保持一個姿勢,容易引起頸部疲勞,醫生,特別外科醫生,長時間低頭開刀做手術。這些工作方式都是誘發頸椎病的的危險因素。其次,別總想著往前奔跑,低頭時間長了,就多望望星空,多抬抬頭,多放放風箏,給頸椎一個休息時間。

3. 頸部損傷

既往有頸部外傷的人,患頸椎病的機率明顯增加。最好的預防方式,就是避免頸椎的損傷,特別是頸部肌肉的拉傷,這就需要平時科學鍛鍊頸部肌肉,尤其是健身時,應循序漸進,避免頸椎損傷。

4. 遺傳因素

有研究表明,頸椎病存在家族聚集現象,也就是說,既往父母都患有頸椎病,隨著時間的推移其子女也容易患頸椎病,但不是一定會患,這跟遺傳病是有區別的。

5. 吸菸

多項研究表明,吸菸會加重頸部疼痛,與頸椎病的發生相關。因此,廣大的男同胞們及部分少數的女同胞們,趕快戒菸吧,尤其中老年人,本身年齡因素就容易患頸椎病,再加上吸菸,那就是雪上加霜。

綜上,一個經常吸菸的中老年男性同胞從事出租車職業,其患頸椎病的風險可想而知。

【版權宣告】本平臺屬公益學習平臺,轉載系出於傳遞更多學習資訊之目的,且已標明作者和出處,如不希望被傳播的老師可與我們聯絡刪除

TAG: 頸椎病椎間盤治療神經眩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