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脈血栓、靜脈血栓都是血栓,可是成因不同,治療也不一樣

血管突然堵塞,最常見的原因是血栓形成。

但是,同樣是血栓,動脈血栓、靜脈血栓形成的因素不盡相同。動脈血栓形成始動於血小板,而靜脈血栓主要由於凝血酶啟用、纖維蛋白形成。說這些,是因為不同的血栓防治用藥不同。動脈血栓防治主要是抗血小板治療,比如說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波立維,泰嘉),還有新出的替格瑞洛(倍林達)等;而靜脈血栓防治就要用抗凝血藥,比如肝素(包括低分子肝素、磺達肝癸鈉)、華法林,還有新型藥物如利伐沙班(拜瑞妥)、達比加群酯(泰畢全)等。

【動脈血栓】

最常見發生於粥樣硬化的血管。血栓是在動脈粥樣硬化、狹窄的基礎上或者斑塊破裂時形成的。這些都

與血小板的功能被啟用有關

,因為血小板最主要的生理功能就是在血管壁損傷時參與止血。

正常的動脈血管壁是光滑的,完整的血管內皮還會產生抗凝血物質來防止血栓形成。正常的血流是軸流,即血液的各種有形成分在血流中央,血漿在外周,這樣使得血小板和血液中其他有形成分不會接觸到血管壁,因此也不容易形成血栓。

當血管破損時,破損的血管就會釋放出凝血物質,去吸引、“召喚”血小板。這樣,血小板首先迅速地聚集在破損的血管處凝結成塊來阻止過度出血,並且進一步“喚起”其他凝血因子共同參與形成血塊而止血。

動脈血栓、靜脈血栓都是血栓,可是成因不同,治療也不一樣

動脈粥樣硬化時,血管內皮受到了破壞,會釋放吸引血小板聚集的物質;血管壁的斑塊使得管腔內凹凸不平、狹窄,血流的速度就發生改變,正常的軸流也受到破壞,血小板和其他有形成分得以和破壞的血管壁接觸,就被激活了、吸附了。血小板率先粘附、聚集到破損的血管處,並且召集其他凝血因子參與凝血。於是,動脈血栓形成了!

最先形成的就是血小板血栓

當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發生破裂時,破裂的斑塊會出血,血栓的形成更直接、更迅速。這就是許多冠心病患者突然發生急性心肌梗死的主要原因——冠脈粥樣斑塊破裂、出血、血栓形成。

動脈血栓、靜脈血栓都是血栓,可是成因不同,治療也不一樣

因此,

防治動脈血栓,最主要的是抗動脈粥樣硬化、抗血小板

【靜脈血栓】

靜脈血栓形成的主要因素有三

血流瘀滯(緩慢)、血管內皮損傷、血液高凝狀態

。這些因素可以使得凝血物質在血管壁沉積,其中最重要的是纖維蛋白原的沉積、活化(當然也有血小板和其他凝血因子的參與),而纖維蛋白原是由凝血酶啟用的。纖維蛋白原一經活化,就形成了纖維蛋白,像網一樣把各種血細胞網在一起,形成凝血塊,進而堵塞血管。

動脈血栓、靜脈血栓都是血栓,可是成因不同,治療也不一樣

正常的靜脈內皮本身也有良好的抗凝作用。但是,當靜脈有了炎症或受了損傷,就會從抗凝狀態轉化到高凝狀態,使得凝血物質如血小板、纖維蛋白原等在靜脈壁粘附、沉積;血流緩慢時,血管中的凝血酶和其他凝血物質會增多;血液高凝時,血液中的血細胞、血漿蛋白會發生變化,各種凝血因子包括血小板和纖維蛋白原都會增多,血液粘稠,也容易凝結。

這裡有兩個例外。一個是肺動脈血栓。由於肺動脈裡流的是靜脈血,所以肺動脈血栓屬於靜脈血栓。另一個是心房顫動(房顫)、或者心肌梗死後出現室壁瘤,患者的心房或心室裡可以形成血栓,這些血栓就兼有動脈、靜脈血栓的特點。

動脈血栓、靜脈血栓都是血栓,可是成因不同,治療也不一樣

因此,凡是

存在上述靜脈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之一或多項都可能誘發靜脈血栓,多項因素共同作用風險更大

比如靜脈損傷,如存在外傷、靜脈炎、靜脈曲張,靜脈穿刺、置管等;比如血流的緩慢,如貌似健康的人久坐、久臥,或因疾病或手術而臥床、肢體制動,慢性心臟病患者,如心梗後室壁瘤形成、心房顫動、心力衰竭等;以及存在血液高凝狀態,如肥胖人群、妊娠婦女、服用某些藥物(如避孕藥)、脫水、患有惡性腫瘤或自身免疫性疾病等,還有一些先天性易栓症等 。

所以,

防治靜脈血栓,就要儘量避免那些引發靜脈血栓的高危因素,當存在高危因素時要做好抗凝防栓的治療

TAG: 血栓血小板靜脈血管動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