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溼病患者為什麼總是要進行化驗?每一次做這些分析有何意義?

風溼病的診斷和病情評估,不僅依賴於病人的症狀,還取決於血、尿的化驗指標。而且在疾病得到確認,並制定了初步治療方案之後,醫生常常提出隨訪時還需要進行化驗,很多病人對此充滿了疑問:為什麼我總是要進行化驗?每一次做這些分析有何意義?

這個檢驗不是用來檢驗的!

第一次就診時,根據疑診疾病,醫生將進行分類檢查,從而確定疾病的性質,可能包括抗核抗體、免疫球蛋白、補體抗體、類風溼抗體、HLA-B27等;隨訪時,以血常規、尿常規、肝功能、腎功能、血沉、C反應蛋白等化驗為主,一般2小時即可得到結果。依據這些指標,既可監測病情,又可避免因等待報告數日而造成不便,更可及時瞭解病人是否有副作用,及早作出相應調整!

這些隨訪分析結果有何意義呢?分析表格上有箭頭,是否說明一定有問題?

白細胞

風溼病患者為什麼總是要進行化驗?每一次做這些分析有何意義?

白細胞——人體抵抗外來微生物的重要“守衛”,嗜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嗜酸性粒細胞,嗜鹼性粒細胞,單核細胞是不同的“守衛”。

若白細胞數量增加,就有可能出現感染,需要更多的白細胞來抵抗細菌,病毒,真菌等的攻擊。但是荷爾蒙也會影響白細胞功能,所以在使用荷爾蒙時,嗜中性粒細胞傾向升高;而白細胞減少,可能是由於疾病活動引起,如SLE,也可能是由於藥物的副作用,因此,需要結合病史來判斷白細胞改變的意義。

紅細胞

風溼病患者為什麼總是要進行化驗?每一次做這些分析有何意義?

血紅素是人體氧的“載體”,血紅素是紅細胞的重要組成部分,也叫“血色素”,眾所周知,血紅素的降低意味著貧血,可能會使人面色蒼白,頭暈。

慢性病或者女性生理週期的問題都可能是罪魁禍首!這些專案可幫助醫生判斷貧血的性質,進而考慮是否需要補充鐵元素、維生素B12或葉酸等,並提供血細胞比容量、紅細胞平均容積、紅細胞平均血紅蛋白含量、紅細胞平均血紅蛋白含量、紅細胞平均血紅蛋白濃度、紅細胞體積分佈。

血小板

風溼病患者為什麼總是要進行化驗?每一次做這些分析有何意義?

血小板——人體凝血功能的“管家”,當機體出現炎症時,血小板計數會有相應的升高,並不意味著一定有血液系統疾病;而化驗單上的血小板減少,一定是因為疾病引起的嗎?

結果表明,血小板與常用的EDTA抗凝藥物EDTA發生凝結,使化驗單上的血小板計數降低,但臨床上並未出現出血不止、面板頻現的症狀,即“假血小板減少”,需要更換以枸櫞酸為抗凝劑的試管採集血樣。所以,化驗單上的數字還需要結合臨床症狀進行分析。

肝臟的功能

全套肝功能檢查專案很多,因此,隨訪時以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為主要檢查指標。病毒性,寄生蟲病,膽結石,自身免疫性肝炎,一些藥物,飲酒都可能由於損傷肝臟導致ALT升高。早期發現肝功能改變,並服用保肝藥,避免對肝臟造成不必要的傷害。

尿液常規

“尿裡有蛋白質,是不是我的腎不好?”

像系統性紅斑狼瘡這樣的風溼病,某些藥物可能會損害腎臟,還可能因劇烈運動,精神緊張而引起。由於尿常規中的尿蛋白僅是粗測,因此為了明確累及範圍,可採用24小時尿蛋白定量評估病情。

腎不能吸收血液中過多的葡萄糖,就會出現尿糖,因為激素容易導致糖代謝紊亂,所以這個指標可粗略提示對激素有不良反應。

透過對亞硝酸鹽、尿白細胞和尿沉渣顯微鏡下白細胞計數結果的綜合比較,可判斷是否有尿道感染。

尿潛血陽性不代表有血尿,尿沉渣鏡下紅細胞計數可作參考。

血沉

一般而言,風溼病患者尤其是在病情活躍的情況下,ESR升高,但反過來,ESR升高並不等於風溼病的發病。當前,個別非專科醫師的診斷思路仍然存在誤區,只要發現病人ESR水平高,就立即認定為風溼。事實上,ESR在很多情況下都能升高,比如貧血、感染、腫瘤等等。二是血沉可隨風溼病症緩解而降低,因而可作為判斷藥物療效的指標之一。但是血沉並非活動的特定指標,有時血沉與疾病的活動不一致。

活性C蛋白

C-反應蛋白是一種炎症反應蛋白。在風溼活動中C反應蛋白普遍升高,與疾病的發生有密切關係。但是請記住CRP也並非風溼病的特定指標,其他諸如感染和創傷等炎症也顯著升高。

TAG: 白細胞紅細胞血小板風溼病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