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名醫諸方精選

清代名醫方

一、一味百部膏

[組成]

百部根1000克。

[用法]

搗取汁,煎如飴,加蜜100克。服9克,日3次。

[功效]

潤肺止咳。

[主治]

咳嗽。雖30年久嗽可治。

[來源]

《醫碥》

二、三物黃芩湯

[組成]

黃芩15克、苦參30克、生地黃60克。

[用法]

水320毫升,煮取80毫升。溫服,多吐下蟲。

[功效]

滋陰清熱除煩。

[主治]

煩躁。

[來源]

《醫碥》

三、玉粉丸

[組成]

南星、半夏各30克(俱湯洗)、橘皮(去白)60克。

[用法]

上為細末,湯浸蒸餅為丸,如桐子大。每服9-12克,人參、生薑湯下,食後。

[功效]

行氣化痰。

[主治]

痰。

[來源]

《醫碥》

四、蒲黃湯

[組成]

蒲黃90克(炒褐色)、清酒1120毫升。

[用法]

熱沃之溫服。

[主治]

厥逆。

[來源]

《醫碥》

五、朱雀丸

[組成]

茯神120克、沉香(香附可代)30克。

[用法]

蜜丸,人參湯下。

[功效]

調氣安神。

[主治]

健忘。

[來源]

《醫碥》

六、麥昆煎

[組成]

昆布60克(洗去鹹)、小麥16克。

[用法]

水煎,候麥熟去渣。不拘時候毫升,再口中常含昆布2-3布,咽津極效。

[主治]

反胃噎膈。

[來源]

《醫碥》

七、丁香散

[組成]

丁香、白豆蔻各15克、伏龍肝30克。

[用法]

上的末,煎桃仁、吳茱萸湯,調下3克。

[功效]

降逆止呃。

[主治]

呃逆。

[來源]

《醫碥》

八、訶子丸

[組成]

訶子皮、川姜、肉豆蔻、龍骨、木香、赤石脂、附子各等分。

[用法]

為末,米糊丸,梧桐子大。每服9克,米飲下。

[功效]

澀腸止瀉。

[主治]

洩瀉。

[來源]

《醫碥》

九、遠志丸

[組成]

遠志(去心,薑汁浸)、石菖蒲各15克、茯神(去皮、木)、茯苓、人參、龍齒各30克。

[用法]

上為未,煉蜜丸,如桐子大,辰砂為衣。每服12克,食後,臨臥熱水下。

[功效]

安神定驚。

[主治]

驚。

[來源]

《醫碥》

十、定志丸

[組成]

人參45克、菖蒲、遠志、茯苓、茯神各30克、硃砂3克、白朮、麥冬各15克。

[用法]

蜜丸。

[功效]

益氣養陰,安神定志。

[主治]

心悸。

[來源]

《醫碥》

十一、桃花湯

[組成]

赤石脂20克(一半銼一半篩末)、乾薑30克、粳米20克。

[用法]

上3味,以水560毫升煮至米熟,去渣。每服50毫升,納赤石脂末9克,曰3服。

[功效]

溫腸止痢。

[主治]

痢。

[來源]

《醫碥》

十二、冬葵子湯

[組成]

冬葵子、滑石、香薷、木瓜各6克。

[用法]

煎湯,曰四、五服。

[主治]

霍亂。

[來源]

《醫碥》

十三、化蟲丸

[組成]

鶴蝨、檳榔、苦楝根(東引者)各30克、胡粉(炒)30克、使君子、蕪荑各15克、枯礬7。5克。

[用法]

麵糊丸,末服亦可。

[主治]

殺蟲。

[來源]

《醫碥》

十四、枳實散

[組成]

枳實(麩炒,先煎)120克、細辛、川芎、桔梗、防風各60克、葛根45克、甘草30克。

[用法]

為粗末,每服12克,水10毫升,姜、棗同煎70毫升,去渣溫服。

[主治]

脅肋痛。

[來源]

《醫碥》

十五、通經散

[組成]

陳皮(去白)、當歸各30克、甘遂15克。

[用法]

上為細末,每服9克,溫湯調下,臨臥服。

[功效]

行氣活血攻積。

[主治]

積聚。

[來源]

《醫碥》

十六、正舌散

[組成]

雄黃(研)荊芥穗各等分。

[用法]

上為末,每服6克,豆淋酒調下。

[功效]

祛風通絡。

[主治]

中風。

[來源]

《醫碥》

十七、三五七散

[組成]

天雄(炮去皮)、細辛(洗去土)各90克、山茱萸(去核)、乾薑(炮)各150克、防風!山藥(炒)各210克。

[用法]

為末,每服6克,食前,溫酒下。

[功效]

溫中健脾。

[主治]

眩暈。

[來源]

《醫碥》

十八、參術湯

[組成]

人參、白朮、黃芪各3克、白茯苓、炙甘草、陳皮各3克。

[用法]

水煎,食前服。

[功效]

健脾益氣。

[主治]

顫振。

[來源]

《醫碥》

十九、紅秫散

[組成]

萹蓄45克、燈芯100根、紅秫黍根60克。

[用法]

上河水煎,空心食前熱服。

[功效]

清熱利小便。

[主治]

小便不通。

[來源]

《醫碥》

二十、清濁飲

[組成]

石蓮、茯神、山藥、茯苓、芡實、熟地、枸杞、蓮鬚、牡蠣、椿根。

[用法]

用萹蓄60克煎汁,入前藥再煎服。

[功效]

健脾益氣固澀。

[主治]

赤白濁。

[來源]

《醫碥》

二十一、七氣湯

[組成]

人參(去蘆)、肉桂(去皮)、甘草(炙)各30克、半夏(湯泡7次,焙乾)150克。

[用法]

上粗末,每服9克,水70毫升,姜3片,煎至56毫升,食遠服。

[功效]

益氣溫陽。

[主治]

氣病。

[來源]

《醫碥》

二十二、火鬱湯

[組成]

升麻、葛根、白芍藥、柴胡各30克、炙甘草、防風15克。

[用法]

上粗末,每服9-12克,水140毫升入連須蔥白3寸煎,去渣,稍熱服。

[功效]

疏風清熱。

[主治]

發熱。

[來源]

《醫碥》

二十三、酒煮黃連丸

[組成]

黃連(去須)360克、好酒2500克。

[用法]

上將黃連以酒煮幹,研為末,滴水丸,如桐子大。每服6-9克,空心,熟水送下。

[功效]

祛暑熱。

[主治]

傷暑。

[來源]

《醫碥》

二十四、二氣丹

[組成]

硝石、硫黃各等分。

[用法]

上為末,於銀石器內火炒令黃色,再研,用糯米糊丸,如桐子大。每服9克,不拘時,新井水送下。

[功效]

祛暑清熱。

[主治]

中暑。

[來源]

《醫碥》

二十五、三才丸

[組成]

天的冬、地黃、人參各等分。

[用法]

為末,煉蜜丸,空心服。

[功效]

滋腎養陰。

[主治]

虛損癆瘵。

[來源]

《醫碥》

二十六、檳榔丸

[組成]

檳榔9克、木香、人參各6克、陳皮15克、甘草3克。

[用法]

上為末,蒸餅丸。每服4。5-6克,食前,白湯下。

[功效]

行氣導滯。

[主治]

傷飲食。

[來源]

《醫碥》

二十七、立效散

[組成]

當歸15克、生地9克、茯苓9克、故紙(鹽炒)6克枸杞12克、鹿茸(炙)15克。

[用法]

為末,作4服,酒調下。

[功效]

補肝腎,活血祛風。

[主治]

痺。

[來源]

《醫碥》

二十八、幹葛飲

[組成]

幹葛60克、枳實(去白麩炒)、梔子仁、豆豉30克、甘草(炙)15克。

[用法]

每服12克,水煎,不拘時溫服。

[功效]

清熱養陰生津。

[主治]

消渴。

[來源]

《醫碥》

二十九、三脘散

[組成]

獨活、白朮、木瓜(焙乾)、大腹皮(灸黃)、紫蘇各30克、甘草(炙)15克、陳皮(湯浸,去白)、沉香、木香、川芎、檳榔(面裹煨熟)各22。5克。

[用法]

上共杵為粗散,每服7。5克,水140毫升,同煎至70毫升,去渣。分3服,熱服,取便利為效。

[主治]

祛風散寒除溼。

[來源]

《醫碥》

三十、蒼耳散

[組成]

蒼耳子(炒去刺,研破)30克!辛夷9克、白芷、薄荷各3克。

[用法]

蔥3莖煎。

[功效]

祛風散寒。

[主治]

傷風寒。

[來源]

《醫碥》

三十一、固真湯

[組成]

升麻、柴胡、羌活各3克、炙甘草、澤瀉各4。5克、龍膽草(炒)、知母(炒)、黃柏各6克。

[用法]

銼如麻豆大,水210毫升,煎至70毫升。稍熱空腹服,更以美膳壓之。

[來源]

《醫碥》

三十二、固真散

[組成]

龍骨、韭子各3克。

[用法]

為末,酒調下。

[主治]

遺精。

[來源]

《醫碥》

三十三、抑陰地黃丸

[組成]

赤芍30克、生地90克、紫胡、黃芩、秦艽各15克。

[用法]

蜜丸,烏梅湯空心下6克。

[主治]

寒熱。

[來源]

《醫碥》

三十四、神仁住喘湯

[組成]

黑醜(頭末)3克、明礬0。9克、皂角1。2克、木香0。9克、人參0。3克。

[用法]

煎湯,萊菔汁調下,10服愈。

[主治]

哮喘。

[來源]

《醫碥》

三十五、羊肉湯

[組成]

羊肉500克、姜150克、當歸90克。

[用法]

水640毫升,煎240毫升。服56毫升,曰2服。

[功效]

溫補氣血。

[主治]

疝。

[來源]

《醫碥》

TAG: 主治用法30功效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