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話腎臟的解剖結構

注:本文所描述的內容為人體的解剖腎,而非中醫腎,勿噴

一、腎臟大體位置和周邊臟器的位置關係

腎臟大體位置

腎臟是位於腹膜後,脊柱兩側的一對卵圓形、紅棕色腹膜後器官。正常情況下是一對腎臟,個別先天畸形患者會有重複腎和單個腎。腎緊挨著腰大肌,腎的上極比下極更靠近脊柱和背部,可以想象為腎臟是後傾和向心的位置站立。兩個腎臟的位置並不是齊平的,由於肝的存在,右腎比左腎低1~2cm。右腎位於第1腰椎頂部到第3腰椎底部之間,而左腎位於第 12胸椎和第3腰椎之間。

每個腎長為10~12cm,寬5。0~7。5cm,厚2。5~3。0cm。成年男性的一個腎重量為125~170g;女性的腎較男性輕 10~15g。由於肝向下擠壓,右腎稍短,且較寬。成人腎的外側可能有局灶性腎實質隆起,類似於駝峰和小丘陵,這些小凸起被認為是由肝或脾下壓形成,並不是什麼病理狀態。

腎臟內側是腎動脈、腎靜脈以及輸尿管進出的地方,也是腎蒂的重要組成部分。

淺話腎臟的解剖結構

腎臟的膜結構

與腎臟關係比較大的膜結構主要有三個,從內到外依次是:腎纖維囊、腎脂肪囊、腎筋膜(Gerota筋膜)。

淺話腎臟的解剖結構

纖維囊是緊貼腎臟的膜,正常情況下是光滑、質韌的,容易與腎臟剝離,病理狀態下可出現粘連。

在纖維囊的外面,有一定厚度的脂肪包裹,稱之為脂肪囊,這層脂肪可透過腎門延伸到腎竇脂肪。

在脂肪囊的外面還有一層筋膜包裹,這層筋膜也稱為Gerota筋膜。Gerota筋膜可以分為前後兩層,前層向內經腎血管、腹主動脈、下腔靜脈前方與對側的Gerota筋膜相互融合;後層與腰大肌筋膜相互融合。前後兩層在上方和外側相互融合,上包繞了腎上腺,下包繞了輸尿管。可以把Gerota筋膜想象成腎臟身上穿了一件能蓋住頭的雨衣站在地上。

腎臟這些膜結構不僅可以起到固定、緩衝保護腎的作用,在防腫瘤及感染擴散方面也有一定的保護作用。

腎臟的周圍關係

淺話腎臟的解剖結構

1、腎上方:

腎上方與膈肌下緣及肋骨毗鄰。腎上極靠近橫膈膜和胸膜腔,因此在切除腎上極較大腫塊的時候,有可能會傷及橫膈膜,從而導致胸膜撕裂和氣胸。

右腎與第12肋毗鄰,左腎與第11肋和第12肋毗鄰。當外傷造成低位的肋骨斷裂時,可導致相鄰的腎挫裂傷。在從第11肋骨上方(第 10肋間)經皮做腎穿刺的時候,也有可能損傷胸膜和肺。因此,應儘可能從第12肋下或第 11肋間(第11肋與第12肋之間)進行經皮腎穿刺。

在臟器方面,左右兩側的腎上方均有腎上腺,但是腎上腺不是腎臟的一部分,與腎臟也沒有必然的關係,只是因為腎上腺位於腎的上方,因此得名。

2、腎前方:

左腎毗鄰脾尾、胃和空腸;右腎前上2/3毗鄰肝臟,前下1/3結腸肝曲。

3、腎後方:

腎後方以第12肋為界,12肋以上與肋膈隱窩相鄰(中間有膈肌),12肋以下與腰大肌、腰方肌和腹橫肌毗鄰(從內向外)

腎臟的固定是主要是靠周圍組織的擠壓和承託,因此腎的位置會隨著呼吸不同階段和體位變化而有所不同。比如,人在吸氣的時候,腎會向下移動約3cm(一個椎體),從仰臥到直立也會出現腎下移,但是這種生理因素導致的腎位置的移動不會太大。

二、腎臟自身結構

腎宏觀結構

如果將腎臟沿冠狀面切開,則可以看到腎臟實質有非常明顯的不同區域,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腎臟的皮質部分和髓質部分。靠腎臟外側的是皮質部分,顏色較蒼白,靠內側較暗的部分是腎髓質。影像學檢查也是能夠看到腎髓質和皮質的區別。

淺話腎臟的解剖結構

腎髓質部分有8~18個有條紋清晰的圓錐形區域,稱為腎錐體。腎錐體的底部位於腎皮髓質交界處,頂端形成腎乳頭,每個腎乳頭正對著一個杯狀的腎小盞,腎乳頭也是尿液生成排出到腎盞的出口。可透過腎乳頭進行內鏡觀察觀察。

腎皮質的厚度約為1cm,內側與腎錐體的底部接壤,並在腎錐體之間延伸形成腎柱。腎葉間動脈穿過腎柱從腎竇到達外周皮質,在往外周腎皮質穿行的過程中動脈的直徑逐漸變小。因此,經皮腎穿刺進入集合系統通常選擇經腎錐體進入腎盞,以避免損傷腎柱中較大的血管,導致出血過多,影響手術視野。

淺話腎臟的解剖結構

腎微觀結構

腎微觀結構是具體行使腎功能的結構,用肉眼是看不見的細微結構。腎的功能的基本單位就是腎單位,成年人一個腎內有40萬至 120 萬個腎單位。腎單位可以分為腎小體和腎小管,腎小體包括腎小球和腎小囊,腎小管包括了近端小管(可分為區部和直部)、髓袢細段、遠端小管(可分為區部和直部)。其中近端小管直部、髓袢細段與遠端小管直部連線呈“u”字形,稱為髓袢,又稱Henle袢或腎單位袢。當然不同的教科書在名稱上有所不同,比如有些地區稱腎小球為腎絲球,注意區分即可。

淺話腎臟的解剖結構

腎小球是上皮細胞包繞著的毛細管叢所形成,腎小囊則是由薄的纖維組成,也稱為鮑曼囊(Bowman space)。血液經過腎小球的時候,會發生濾過,其速度約為125ml/min,即我們熟悉的腎小球濾過率,這是評估腎功能最重要的指標。當然腎小球並不是一個單純的血管,將要濾過的血液和腎小囊隔開的有三層結構:單層的內皮細胞、薄的腎小球基底膜及基底膜另一側的足細胞層。而近曲、遠曲小管以及髓襻的管腔均由單層立方上皮細胞所組成。

淺話腎臟的解剖結構

腎小球濾過液進入腎小囊,也稱為原尿,然後進入近曲小管,在經過髓襻的細段和粗段後,再到達與腎小球相鄰的緻密斑,繼續進入遠曲小管,然後進入集合管,最終濾過液的90%被重吸收,剩餘的部分形成最終的尿液,當然這個過程中腎小管也會分泌一定的其他物質,終尿從集合管進入腎盞,然後到腎盂、輸尿管和膀胱,最後被排出體外。

這些不同的結構有不同的功能,我們後續分析。

參考文獻:《坎貝爾泌尿外科學》、A+醫學、維基百科

TAG: 腎臟筋膜12腎小球右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