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只喝白米粥的小姑娘為什麼孩子這麼討厭吃五穀?| 育兒經

本文包括:

“我只喝白米粥”的“小”姑娘

為什麼孩子這麼討厭吃五穀呢?

孩子是不是也有“味覺敏感期”?

如何培養孩子的健康“好味覺”

兒童時期的健康習慣影響一生的身體

-心臟病的源頭在兒童時期

-中風的危險因子從兒童時期就開始積累

-哮喘,過敏,溼疹等多種兒童慢病的根治都在於健康的飲食習慣

-生完孩子就“胖”,源頭在這裡

“我只喝白米粥”的“小”姑娘

女兒的一位同齡朋友,身高發育一直不達標(瘦瘦小小),媽媽很擔心,我就習慣性的問起飲食狀況,全谷和豆類如我所料吃的很少,說是不愛吃,所以我就建議她們主食多吃全谷和豆類如八寶粥,最養人(為什麼五穀最養人,最長個,可以參閱本公眾號文章:孩子健康長個的秘密——拔苗助長“後患多”)。

某日放學一起跳完繩,我就拉著她們到我家,說讓她們看看我們家姑娘吃的是啥——結果孩子一路上講“我只喝白米粥”,並且到我們家,看到桌子上的雜糧麵包(30%黑麥全麥+紅糖+核桃南瓜籽芝麻-女兒的最愛),這姑娘就有點“敬而遠之”了,沒看我們家女兒的放學後小餐啥樣就吵著要回家吃東西(並非不喜歡我們家,之前經常在我們家玩)。

到過我們家的女兒的同學(通常都很少吃雜糧)都吃過我做的大雜燴飯菜(主食通常含全谷或者豆,每個菜至少搭配3種以上),通常都不會拒絕我做的食物-當然也無法拒絕我做的麵包,有幾個在家有點挑食的姑娘在我們家吃的也很好。我每次都擔心她們不喜歡吃,但每次都出乎我的意料,她們都很喜歡。我想,大概是因為我的做法比較獨特,或者更多的可能是他們的大腦裡還殘留的些許對五穀的味覺記憶被我激發了。

為什麼孩子這麼討厭吃五穀呢?

而我們這位姑娘似乎對五穀沒啥好感。我一直在想,這是為什麼呢?為什麼我的女兒對雜豆全谷粥這麼熱愛(早上不在家吃早飯,下午放學回來還要補一碗。我的粥從來不加糖,只偶爾加棗,略有甜味)?為什麼我的女兒對黑乎乎的雜糧麵包這麼熱愛?回顧女兒小時候餵養她的經歷,我似乎突然明白了。沒錯,應該是從小的飲食習慣使然。

  孩子是不是也有“味覺敏感期”?

當然有。女兒一兩歲的時候吃飯真的很差,但是當時她吃的最多的就是我做的各種雜菜大米粥,不吃啥就喂啥。後來漸漸長大,就幾乎每日會接觸雜糧,一開始她也並不愛吃(幼兒園小班),但是我知道她是覺得沒味道,就買少新增或無新增的藍莓和蔓越莓、葡萄乾之類的給她粥裡調味,喂她吃(這些果乾通常還會被切成小丁,每勺粥一點點,這樣也不至於養成“重口味”,破壞味覺,現在想來真是明智)。慢慢的到了小學就逐漸擺脫了這些健康的“新增劑”。

小時候的飲食習慣培養了她敏感的味覺,品得了天然食物的味道,長大了自然不挑食,出門求學你也完全不用擔心她的健康。這反過來也培養了她對零食的意志力。

關於這個主題,可以參閱本公眾號相關文章:食育——會吃的孩子運氣都不會太差,三招提高兒童自控力。還有哈佛的棒棒糖研究(幼兒時能抵制棒棒糖的及時誘惑的孩子,長大有成就的

機率

更高),想必大家都有印象吧?!

如何培養孩子的“好味覺”

進一步的思考,孩子是不是也有味覺敏感期呢?我認為孩子開始學吃飯到幼兒園期間就應該是孩子的味覺敏感期。為了培養孩子對味覺的敏感,我認為以下幾個方面要特別注意:

①一歲後就逐步給孩子引入多種穀物和豆類,多種蔬菜。

最開始可以是小米,小米剛開始新增輔食的時候就可以。我的哥哥出生在物質極其貧乏的1976年,出生時老媽差點命就沒了,因此沒奶吃,只吃過一點點煉乳,媽媽出院後就把小米“七蒸七曬”磨成米糊給他吃(關於這個小米的做法,一直不清楚什麼道理),長大了胃一直都很好。

我的外甥則是另一種情況,姐姐生她時奶少,新增輔食早,大概一開始吃麵食較多(會存在不耐受的情況,具體請參考本公眾號文章:慢性食物過敏:你吃的健康食物也可能成為“毒藥”!),長大了胃就不太好,經常生病。老媽一直說,孩子剛學會吃飯的時候,他什麼都想吃,你反而不能讓她吃太多,否則會傷了胃,所以女兒到了七個月,她才給女兒吃輔食。可惜,她沒把這一點教給姐姐。

②為了培養孩子對五穀和蔬菜的熱愛,可以逐步少量新增天然調味料(天然香料也是很好的抗氧化食物),及透過食物之間的搭配增味。

我認識的多數挑食或食量比較小的孩子,幾乎都是從小白米飯+炒菜(菜裡還只放鹽,並且一種蔬菜一盤菜)飲食模式的家庭。這種飲食模式非常挑戰部分孩子的味覺,孩子對美食的渴望沒法滿足就只能尋求從零食中得到滿足。

③透過水果、果乾、紅薯、南瓜、棗等天然甜食給孩子的穀物主食調味,絕對不要加糖。並且還要管住吃“糖”的嘴-免得養成“重口味”。

女兒的發小,小時候吃飯簡直甩女兒幾條街,但是因為不知道保護孩子的“好胃口”,小時候爺爺經常給她買棒棒糖,大一點上學了,媽媽又不知道經常在粥里加糖(為了讓孩子吃點雜糧),而且小時候奶奶餵養粗糙經常大吃大喝,結果,幾年不見,再碰面一起吃飯的時候,情況翻轉了,當然還有身高。小時候什麼都吃的“好胃口”變得開始挑食了。

小時的健康習慣影響一生的身體

心臟病的源頭在兒童時期

1953年發表在《美國醫學協會期刊》的一項研究,完全改變了我們對心臟病發展的認識。研究人員對朝鮮戰爭中陣亡的300具美軍遺體進行了一系列的解剖,這些陣亡士兵平均年齡大約為22歲。令人震驚的是,有77%的土兵身上,已經出現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的明顯證據;其中,甚至有些人90%以上的動脈都已經阻塞。這個研究明確指出,“早在冠心病出現臨床症狀的數年前,甚至是數十年前, 冠狀動脈就已經出現粥樣硬化的病變了。

不久後,

一項針對3 ~ 26歲意外死亡罹難者的研究發現,幾乎在所有美國小孩的體內,都能找到脂肪斑紋(fatty streak) ,這是動脈粥樣硬化形成的第一階段。

等到了二三十歲時,這些脂肪斑紋可能就會全部變為成熟的斑塊,就像在那些年輕美國大兵體內所見到的一樣。而到了四五十歲時,這些斑塊就會開始“追殺”我們了。

中風的危險因子從兒童時期就開始積累

最近剛發表的一項研究結果,花了24年追蹤數百名兒童的狀況,從初中時期一直到成年。研究人員發現,

早期的低膳食纖維攝取(主要來源於全谷、豆類和果蔬)與後來大腦的動脈硬化有關

,而動脈硬化正是中風的關鍵危險因子。這些被追蹤的人在14歲的青少年時期,從日常飲食中攝取的纖維量多寡,對動脈健康造成了明顯的差異。

哮喘,過敏,溼疹等多種兒童慢病的根治都在於健康的飲食習慣

哮喘是兒童最常見的慢性疾病之一,患病率逐年增加。在美國,有2500萬人患有哮喘,其中有700萬是兒童。最近,一項突破性的研究顯示,哮喘的發生率在世界各地有顯著的差異:

在偏重澱粉類、穀類、蔬菜及堅果等食物的地區,青少年較少出現呼吸有喘鳴聲、過敏性結膜炎,以及過敏性溼疹等慢性症狀。而偏重肉類的美國則正好相反。

生完孩子就“胖”,源頭可能在這裡

很多人應該都有印象,身邊一些朋友,生完孩子前後真的是差異巨大,能一下子從“瘦子”變成“胖子”,而且還很難減下來。我觀察了他們的飲食習慣,多數是主食幾乎不吃雜糧的。當然,這種飲食習慣還使得人很容易在壓力下變胖。

歡迎關注“常見病自然療法指南”,相信這是您與健康的緣分!本人碩士畢業於國內TOP3的985高校,功能醫學、自然療法及中醫愛好者和研究者,高階健康管理師,在此分享基於自然療法、功能醫學、中醫、芳香療法等天然療法的常見病健康管理調理之道!基於日常生活的健康管理之道!希望更多的人能夠“自我賦能”,健康自己,健康全家!請記住,世界上有千萬種疾病,也有千萬種對待疾病的方式!

TAG: 孩子味覺健康兒童女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