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常用腧穴——膻中

【穴名釋義】

《經穴釋義匯解》: “胸中兩乳間曰羶,穴在兩乳間陷中,又為心之宮城,故名膻中。”

【定位取法】

針灸常用腧穴——膻中

前正中線上,平第4肋間隙。用體表標誌取穴法,先摸取左右兩側第5胸肋關節,兩關節連線的中點即為本穴。簡便取穴法:男性或尚未哺乳之女性,乳房形態無變化,可以乳頭為取穴標準,於兩乳頭連線的中點取本穴。

【穴性特點】

本穴為心包募穴,氣會。本穴善治心血管疾病,又具調氣之功,擅長寬胸理氣、平喘止痛。《針灸甲乙經·卷之九》: “咳逆上氣,唾喘短氣,不得息,口不能言,膻中主之。”

【主治概要】

1。本穴在胸部,屬氣會穴,為調氣要穴,為調理上焦心胸部氣機的首選穴,具有較強的降氣平喘作用,常用於治療咳嗽、哮喘、喘息性支氣管炎等呼吸系統病症。

2。本穴為心包募穴,心包能代君行令,亦能代君受邪,故是治療心血管疾病的常用穴,對冠心病所導致的心絞痛、心律失常、胸悶等症狀均有很好的改善和治療作用。

3。本穴位於兩乳中間,為氣之會穴,能行氣解鬱而通乳,故可治療乳汁不足等。此外,本穴的調氣作用極強,可用於治療噎膈、膨脹、癭氣等。

【臨床應用舉例】

1.支氣管哮喘

是一種常見的、發作性過敏性疾病。發病是由於細支氣管平滑肌的痙攣伴不同程度的黏膜水腫、腺體分泌亢進,產生胸悶、氣急、哮鳴及咳痰等症狀。急性發作時患者有氣急、哮鳴、咳嗽以及多痰,呼氣困難尤為明顯。本病屬於中醫學“哮病”、“喘證”範疇。本病多因風寒、鬱熱、痰溼壅阻肺氣,逆而作喘,與肺脾腎密切相關。在發作期多為邪氣偏盛,氣滯血瘀,本虛標實之證。

埋針法:

患者取坐位或仰臥位,常規消毒區域性面板後,用麥粒型皮內針沿皮埋入穴位內,然後用方形膠布固定。一般可埋針2~3日,最長可達1個星期。本法對虛證氣喘療效尤佳。

2.支氣管炎

指支氣管受到細菌、病毒的感染或物理化學因素的刺激,以及過敏反應等而發生的支氣管黏膜的炎症。常以咳嗽咳痰、喘息為主要症狀,臨床分為急性、慢性2種。本病屬於中醫學的“咳嗽”、“痰飲”、”喘證”範疇。

穴位貼敷法:

以膻中為主穴,酌配風門、肺虛等。取生半夏、生南星、甘遂、麻黃、地龍、百部、肉桂、沉香、冰片、鉤藤各適量,研粉裝瓶備用。用時加少量白凡士林混勻成膏,敷貼於穴位上,外用膠布固定, 24小時換1次。7日1次, 2次為1療程。

3.感冒

指感受外邪所引起的以頭痛、鼻塞、流涕、惡寒、發熱、周身不適為主要臨床表現的病症。本病屬於中醫學“感冒”範疇。因感受風邪或時行病毒,引起肺衛功能失調而出現諸症。

艾灸法:

患者取坐位或仰臥位,用艾絨捻成底面直徑為2釐米、高為2。5釐米錐狀艾炷,放在附子餅上在膻中穴施行隔物灸,待艾炷燃至一半時點燃另一支備用,每次灸3壯。每日1次, 5次為限。

4.心動過速

一般是指陣發性心動過速,有房性和室性2種。發作時常有心慌、心悸、不安或多尿,嚴重者可出現昏厥或誘發心力衰竭等。本病屬於中醫學“心悸”範疇。因痰火擾心、水飲凌心及瘀血阻脈、氣血陰陽虧虛等引起心神失養或不安所致。

毫針刺法:

患者坐位或臥位,用75%酒精棉球常規消毒區域性面板,用28~30號1。5寸毫針,針尖向下快速斜刺入穴位,深約1寸,平補平瀉法,得氣後留針30分鐘,每隔2分鐘依法捻轉1次,一般10分鐘左右心律即可恢復正常。

5.呃逆

是指胃氣上逆動膈,以氣逆上衝,喉間呃呃連聲,聲短而頻,令人不能自止為主要臨床表現的病症。呃逆古稱“噦”,又稱“噦逆”。呃逆的主要表現是喉間呃呃連聲,聲音短促,頻頻發出,患者不能自制。本病常伴胸膈痞悶,胃脘嘈雜灼熱,噯氣等症。本病病機關鍵在於胃失和降,胃氣上逆動膈,且與肺之肅降,腎之攝納,肝之條達有關。

(1)毫針刺法:

患者取坐位或仰臥位,常規消毒區域性面板,用28~30號1。5寸毫針,快速刺入穴位,針尖向下平刺入1寸許。得氣後,給予強刺激的提插捻轉手法,使針感擴散到劍突周圍,留針30分鐘,隔10分鐘行針1次。每日或隔日1次。

(2)穴位注射法:

患者取坐位或仰臥位,常規消毒區域性面板,用5毫升無菌注射器7號注射針頭,抽取2%利多卡因2毫升,將針頭快速斜刺入穴位。得氣後若回抽無血,可緩緩注入藥液,出針後按壓針孔片刻,一般在注射完畢後5秒鐘~2分鐘即可見效,仍無效者可隔日依此再注射1次。

TAG: 本穴穴位本病坐位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