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腦梗死缺血半暗帶臨床評估和治療,最新專家共識推薦一覽

腦梗死急性期以血管再通為核心的各種治療措施,主要是挽救梗死灶周圍因缺血性損傷而發生功能異常、但尚未死亡的神經細胞,使其恢復正常並促進神經功能恢復。梗死灶周圍這種仍有救治機會的神經組織,一般被認為屬於“缺血半暗帶(ischemic penumbra)”。缺血半暗帶已成為急性腦梗死的關注焦點,其臨床評估和治療受到血管神經病學和相關學科醫生的高度重視。在中國醫師協會神經內科醫師分會領導下,由腦血管病專委會(學組)組織我國相關領域專家,反覆討論後撰寫成以下共識,供國內同行在臨床實踐中評估和治療急性腦梗死缺血半暗帶時參考。

缺血半暗帶的概念

目前認為,缺血半暗帶是指與腦梗死核心相同血管供血區內梗死灶周圍的血流低灌注區,該區域神經細胞因缺血發生生理生化異常並導致功能障礙,但尚未死亡,及時改善低灌注可恢復正常,否則可惡化進展為梗死灶而加重腦損害。經過長達半個世紀的動物實驗和臨床研究, 尤其隨著近年神經影像學技術的快速發展,判定具有臨床意義的缺血半暗帶已經成為可能, 缺血半暗帶的概念也逐步趨於一致。

缺血半暗帶病理生理改變

缺血半暗帶記憶體在一系列動態變化的缺血缺氧級聯反應。一方面,腦血流量(CBF)降低後數分鐘至數小時,細胞去極化、氧自由基損害、興奮性氨基酸毒性和組織酸化即可發生,並可持續數天之久,導致細胞蛋白合成抑制;若CBF未得到有效改善,缺血誘導的炎性反應進一步引起細胞三磷酸腺苷(ATP)合成障礙而致神經元死亡,缺血半暗帶則轉化為梗死灶。另一方面,區域性缺氧誘導因子-1、促紅細胞生成素、轉化生長因子和干擾素調節因子等內源性蛋白表達增加,可減輕缺血性損害,並延緩缺血半暗帶惡化為梗死灶。

缺血半暗帶的臨床預測與影響因素

影響缺血半暗帶動態變化有以下因素:

①缺血持續時間:雖然缺血半暗帶可在腦梗死發生後24h記憶體在,但目前公認的靜脈溶栓挽救缺血半暗帶獲益時間為發病4。5h以內,超過4。5h,需行影像學評估缺血半暗帶大小以決定血管再通治療是否獲益。

②側支迴圈代償能力:梗死灶大小不僅受閉塞血管影響,腦側支迴圈也是決定最終梗死灶和缺血半暗帶體積的重要因素。良好的側支迴圈有助於挽救缺血半暗帶,阻止腦梗死灶擴大。

③腦血管病危險因素:高齡、血壓波動大、高血糖和高血脂等可損害側支迴圈,加速缺血半暗帶轉化為梗死灶。

④伴發疾病和卒中併發症:腦梗死伴發臟器功能不全、嚴重感染、電解質紊亂、消化道出血、高熱、繼發性癲癇或梗死灶出血性轉化等,可影響腦組織血氧代謝,加重腦損害,加速缺血半暗帶轉化為梗死灶。

⑤神經保護干預:主要透過改善缺血半暗帶氧供、改善側支迴圈、降低組織代謝、抑制細胞缺氧去極化和降低炎症反應等,以達到“凍停”缺血半暗帶,減緩其轉化為梗死灶的目的。

推薦意見

①大動脈閉塞性腦梗死急性期,神經功能缺失較輕,但出現早期神經功能惡化時或神經功能缺失較重但影像學梗死灶較小,預示缺血半暗帶可能存在,應加強臨床識別(

III級推薦,C 級證據

)。

②缺血持續時間、腦側支迴圈、腦血管病危險因素、伴發疾病和卒中併發症等因素影響缺血半暗帶的動態改變,應引起重視並積極干預(

II級推薦,C級證據

)。

缺血半暗帶的臨床影像學評估

推薦意見

①對於發病4。5 h內擬行靜脈溶栓的患者,應儘快行CT平掃排除出血,不推薦行多模影像學檢查評估缺血半暗帶而延誤靜脈溶栓時間(

I級推薦,A級證據

)。

②對於發病時間不明或距最後正常時間大於4。5h的患者,可考慮使用MRI檢查,以FLAIR/DWI“不匹配”來評估缺血半暗帶,篩選靜脈溶栓可能獲益的患者(

II級推薦,B級證據

)。

③對於發病6h內擬行血管內取栓治療的患者,應進行CTA或MRA檢查明確血管情況(

I 級推薦,A級證據

);根據臨床症狀、CT平掃和CTA(或MRI和MRA)結果,當NIHSS≥6分而ASPECTS≥6分時,或NIHSS≥8分而DWI高訊號體積≤25mL者,可考慮血管內取栓,不必進一步進行灌注成像等其他影像學評估缺血半暗帶(

I級推薦,B級證據

)。

④對於發病時間在6~16h的患者,應採用CT模式中CBF/CBV“不匹配”定性評價缺血半暗帶;或參照DAWN或DEFUSE-3研究標準:以Tmax>6s和rCBF<30%定量評價缺血半暗帶,以低灌注體積/梗死核心>1。8,且梗死核心≤70mL、缺血半暗帶體積≥15mL篩選適合取栓的患者(

I級推薦,A級證據

)。

⑤對於發病時間在16~24h或發病時間不明的患者,應採用CT模式中CBF/CBV“不匹配”定性評價缺血半暗帶,可參照DAWN研究標準篩選適合取栓的患者(

Ⅱ級推薦,B級證據

)。

⑥人工智慧輔助分析軟體有助於快速、全自動定量評估梗死核心和缺血半暗帶體積(

Ⅱ級推薦,B級證據

)。

⑦側支迴圈的評估有助於判定缺血半暗帶的轉歸(

Ⅱ級推薦,B級證據

)。

缺血半暗帶的治療

推薦意見

①對於發病時間在4。5h內的急性腦梗死,推薦靜脈溶栓或必要時橋接血管內取栓治療(

I級推薦,A級證據

);發病時間超過4。5h或發病時間不明者,經多模式影像評估存在“不匹配”,可行靜脈溶栓治療(

II級推薦,B級證據

)。

②對於發病6h內的急性前迴圈大血管閉塞性腦梗死,若有適應症且無手術禁忌應儘快行血管內取栓治療(

I級推薦,A級證據

);對於發病超過6h[6~16h(

I級推薦,A級證據

)、16~24h(

II級推薦,B級證據

)]或發病時間不明(

II級推薦,B級證據

)的前迴圈大血管閉塞,經嚴格臨床及影像評估存在缺血半暗帶者,可行血管內取栓治療。

③對超過溶栓或血管內取栓時間窗或無條件行血管再通治療的患者,可早期個體化使用尤瑞克林或丁苯酞等藥物促進側支迴圈開放,以挽救缺血半暗帶(

II級推薦,B級證據

)。

④合理管理血壓、適時行抗血小板或抗凝治療有助於改善缺血半暗帶的血流灌注(

I級推薦,A級證據

)。

⑤積極控制高血糖和高體溫等有害因素以及腦梗死急性期各種併發症,有利於保護缺血半暗帶(

II級推薦,B級證據

)。

⑥神經保護劑對缺血半暗帶的作用尚不明確。依達拉奉右莰醇透過多靶點阻斷腦缺血級聯反應,對缺血半暗帶的保護作用值得進一步臨床探索(

II級推薦,B級證據

)。

醫脈通整理自:中國醫師協會神經內科醫師分會腦血管病學組。 急性腦梗死缺血半暗帶臨床評估和治療中國專家共識[J]。 中國神經精神疾病雜誌,2021,47(6):324-335。 DOI:10。3969/j。issn。1002-0152。2021。06。002。

TAG: 半暗缺血梗死腦梗死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