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液經法圖(9): 理中丸的君藥究竟是誰?

從本節課起,我們開始講脾土病證的治療方,第一個,理中丸。

理中丸的組成很簡單,一共4個藥,人參,乾薑,白朮和甘草。其中,白朮一般用炒白朮,甘草一般用炙甘草。既然是都用炒制的炮製品,那麼這個方子的功效也很明確,那就是溫中健脾。

但是,雖然理中丸僅有4味藥組成,

但關於它的君藥,卻一直存有爭議

湯液經法圖(9): 理中丸的君藥究竟是誰?

理中丸(圖源網路)

(一)

爭議的一端,是《方劑學》。

在1983年許濟群主編的《方劑學》中,理中丸“以乾薑為君,溫中焦脾胃而祛裡寒。人參大補元氣,助運化而正升降,為臣藥”。簡單地說,就是君藥為乾薑。

在2012年王付主編的《方劑學》中,理中丸的“以乾薑溫中祛寒,以人參益氣健脾,兩者既治寒又治虛,共為君藥”。簡單地說,君藥為乾薑和人參。

無論怎樣,乾薑都穩坐在君藥的位置上。

也許正是因為乾薑的君藥位置,所以理中丸在方劑學中的分類,不是補氣藥,而是溫裡藥。

而爭議的另一端,是中藥新藥申報要求、中藥說明書格式書寫要求和《中國藥典》。

啥意思呢?

第一個意思,在中藥新藥註冊申報時,需要準備很多資料,其中有一項叫做“臨床試驗資料綜述”。在這個綜述裡面,要求申報方“說明處方合理性依據,如按照中醫理論組方,應簡述處方中君、臣、佐、使及各自功用”。也就是說,在中成藥申報時,應明確這個組方的君臣佐使。

第二個意思,在中成藥說明書撰寫時,【成分】項下的中藥飲片組分的書寫是有順序的,要求“排列順序需符合中醫藥的組方原則,能夠體現藥品的基本功效”,不能隨便寫。毫無疑問,這裡的“中醫藥組方原則”指的就是君臣佐使。

所以,中成藥說明書上的【成分】項下的中藥書寫順序,應該就是君臣佐使順序。並且,這個順序與藥品生產標準上的順序,是一致的。

簡單點說,對於《中國藥典》收錄的理中丸來說,藥典中的書寫順序是什麼樣的,君臣佐使的順序就是什麼樣的。

很遺憾,《中國藥典》收錄的理中丸,第一個成分是黨參,第二個成分是土白朮,第三個成分是炙甘草,第四個成分是炮姜。

而且從用量上看,炮姜的用量,並不是像《方劑學》中那樣與其他三個藥等量,而是減少到其他三個藥用量的2/3。

這其中的地位變化,一目瞭然。再說炮姜是君藥,就不太合適了。

那麼,理中丸的君藥究竟是誰呢?讓我們從湯液經法圖的角度看一看。

湯液經法圖(9): 理中丸的君藥究竟是誰?

乾薑(圖源網路)

(二)

首先,我們來分析一下,理中丸的組方藥味,人參,乾薑,白朮,甘草。

很幸運,這4個藥,都出現在《輔行訣》的二十五味藥精的記載裡。其中,姜為木中土,味辛。人參為土中土,味甘。甘草為土中木,味甘。術(白朮/蒼朮)為水中土,味苦。這裡的姜,包括乾薑和生薑。這裡的術,包括白朮和蒼朮。

所以,理中丸的組方,是二甘一辛一苦的結構,這一點,首先要明確。

二甘一辛一苦的結構,具有什麼樣的功效特點呢?根據《輔行訣》的記載:“脾德在緩。故以甘補之,以辛瀉之。脾苦溼,急食苦以燥之”。換句話說,甘補脾,辛瀉脾,苦燥脾。

湯液經法圖(9): 理中丸的君藥究竟是誰?

湯液經法圖(圖源網路)

按照這個思路,理中丸的組方,顯然是一個以補脾為主,補瀉兼施的方子,治療脾虛病證。這種脾虛病證的表現,主要是“身重”、“四肢不用”、“足痿”、“苦飢”、“腹滿溏洩”、“食不化”等。這與理中丸的主治症,倦怠乏力、飲食不佳、下利腹滿、腹痛喜按等,還是十分相似的。

實際上,《輔行訣》中收錄的小補脾湯,就是理中丸的組方,只不過,小補脾湯中的白朮用量,是其他三藥的1/3。我們有理由相信,張仲景就是從小補脾湯為基礎衍生而得到的理中丸。

所以,

理中丸是以補脾為主,補瀉兼施的方子。這一點,也可以明確了

既然是以補脾為主,那麼君藥就應該是具有補脾作用的甘味藥,而不應該是具有瀉脾作用的辛味藥。在理中丸的組方中,人參和甘草為甘味,乾薑為辛味,所以,君藥只能在人參和甘草中產生,或者說,人參與甘草共為君藥。

而味辛瀉脾的乾薑,註定不是理中丸這樣一個補脾為主的治療方的君藥。

至此,關於理中丸君藥的孰是孰非,可以休矣!

(三)

當然,乾薑不是理中丸的君藥,但它的的確確是理中丸組方里,很重要的一個藥。

為什麼這麼說呢?

我們來比較一下理中丸與四君子湯這兩個很相近的方子,就知道了。

理中丸由人參、甘草、乾薑和白朮組成,而四君子湯由人參、白朮、茯苓和甘草組成。從成分上看,兩者都是4味藥組成的方劑,都含有人參、甘草和白朮,相同成分佔兩者組方用藥的75%,妥妥的大部頭啊。按理說,這兩個方子應該屬於同一功效類別才對。但實際上,在《方劑學》中,理中丸是溫裡劑,而四君子湯是補氣劑,並不屬於同一功效類別。

造成這種差異的根本原因在哪裡呢?

對!就是乾薑與茯苓的藥性差異,

注意,是藥性差異,不是功效差異

。從藥性上看,乾薑是辛溫類中藥,味辛。而茯苓是甘平類中藥,味甘。味辛瀉脾,味甘補脾,完全相反。

所以,理中丸是一個以補脾為主,補瀉兼施的方子,而四君子湯則是一個完全的補脾方,並不具有補瀉兼施的功效。這種補瀉功效的差異落實在適應症上,就表現為止嘔作用的有無。

前面我們說過,止嘔是經典的辛味瀉脾功效之一,理中湯具有一定的瀉脾作用的體現,就是它能夠治療嘔吐,具有一定的止嘔作用。而四君子湯一般並不具有止嘔作用,而只是單純地用於脾胃氣虛證所表現出來的四肢無力、倦怠乏力、食少便溏等。

湯液經法圖(9): 理中丸的君藥究竟是誰?

甘味藥茯苓(圖源網路)

實際上,

在單純由甘味藥和苦味藥組成的補脾之方的基礎上,只要加了生薑、半夏、陳皮這樣的辛味藥,就會具有一定的止嘔作用

。例如:

理中丸:含有辛味藥乾薑,溫中止嘔,用於治療虛寒性嘔吐。

附子理中丸:含有辛味藥乾薑和附子,溫中止嘔,用於虛寒重症所致的嘔吐下利。

理中化痰丸:含有辛味藥乾薑和半夏,溫中健脾祛痰,用於脾胃虛寒所致的脘腹疼痛和嘔吐痰涎。

異功散:含有辛味藥陳皮,健脾和胃,用於治療胸脘痞悶嘔吐。

六君子湯:含有辛味藥半夏和陳皮,健脾祛痰溼,用於噁心嘔吐和咳嗽痰多。

香砂六君子湯:含有辛味藥陳皮、半夏、木香和砂仁,健脾行氣祛痰溼,用於脘腹脹滿和嘔吐洩瀉。

所以,上面這些方劑,其實都屬於同一類,可以叫做在治療脾土病證上的攻補兼施類。同時也提示我們,從功效角度的方劑分類,似乎並不是最佳方式。因為溫裡劑也具有補氣的作用,而補氣劑的藥性也是偏溫的,也含有溫裡藥,這兩個類別就容易混淆。但如果從藥味補瀉的角度進行分類,就可以很自然地分為補脾土劑、瀉脾土劑和補瀉兼施治脾土劑,類別之間也不會混淆和重疊。這也許是未來方劑學的一個發展方向吧。

好了,本節課就到這裡,下節課我們繼續講脾土病證的治療方。

TAG: 理中丸乾薑君藥辛味組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