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秋分 | 夏天多憶此,早晚得秋分

秋分氣初爽,燈火新照夜。

秋分

,作為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六個節氣,太陽到達黃經180度,幾乎直射地球赤道,這一天全球各地晝夜等長,南方的氣候更是由此氣節開始入秋,秋高氣爽成為了寫照。古有“春祭日,秋祭月”之說,據說秋分在古時曾作為“祭月節”,如今的中秋節便是那時的“祭月節”傳承而來。

今日秋分 | 夏天多憶此,早晚得秋分

古代將秋分至寒露的十五天分為三候:

一候雷始收聲,二候蟄蟲坯戶,三候水始涸。

我國古代將白露節氣分為三候:

【一候雷始收聲】

氣溫降低,冷暖空氣對流減少,雷聲也就稀少了。

【二候蟄蟲坯戶】

許多蟲子都在地下洞穴藏起來,並用細土封住孔洞以免寒氣侵入。

【三候水始涸】

隨著降水的減少,一些較淺的河灣開始乾涸。

這時,我國大部分地區進入涼爽的秋季,短時間內,南下的冷空氣與逐漸衰減的暖溼空氣相遇,會產生連綿秋雨,氣溫也隨之下降,這就是人們常說的“一場秋雨一場寒”“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

秋分是古代作為耕種的標誌,時值金秋,也是收穫的大好時節。

今日秋分 | 夏天多憶此,早晚得秋分

秋分時節正是“三秋”(秋收、秋耕、秋種)大忙之時。此時北方忙於收割玉米、穀子、高粱等大田作物,而長江流域正忙著晚稻收割。

今日秋分 | 夏天多憶此,早晚得秋分

與此同時,華北地區開始播種冬小麥。正如農諺所說:“白露早,寒露遲,秋分種麥正當時。”江南地區則開始播種水稻,即農諺所說:“秋分天氣白雲來,處處好歌好稻栽。”

自2018年起,我國將每年秋分設為“中國農民豐收節”。這是第一個在國家層面專門為農民設立的節日,同時也間接提升了秋分這一民間節日的社會地位。

秋分不但氣候宜人,節俗內容也十分豐富。

秋分曾經是傳統的祭月節,在這一天人們要祭祀月神。據史書記載,早在周朝,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習俗。

今日秋分 | 夏天多憶此,早晚得秋分

古代典籍《禮記》記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這裡說的“夕月之夕”,就是指秋分夜晚祭祀月神。

秦漢時期,祭月在皇家禮儀中繼續傳承,漢武帝曾專設“太乙壇”祭日月。

至隋唐明清皆沿襲秋分祭月的禮儀。明世宗時,還在北京修建夕月壇,專供天子於秋分夜晚在壇上祭祀月神,這就是現在的北京月壇公園。

隨著時間的推移,原先為朝廷和高官所奉行的祭月禮儀,也逐漸擴大到民間,並演變成一種大眾化的民俗活動。

與此同時,祭月的時間也發生了變化。由於秋分在農曆八月的日子並不固定,所以這一天不一定有圓月,而沒有圓月的祭月活動總有些美中不足,所以後來人們就將祭月由秋分調至中秋節,中秋祭月成為廣泛的民俗活動。秋分時節,大眾如何養生才最為適宜?

一、解體渴補氣津

秋分時節,人體陽氣由夏季的向外宣發轉為向內收斂,出現陽氣減弱、陰氣增強的趨勢,此時養生要尤其注重平補,即平衡身體的陰陽變化,平補氣津。

常補水,多喝粥。喝水是對抗秋燥最簡單的方式,另外,多吃些清潤、溫潤的養生粥,在補水的同時,還起到滋陰生津的效果。

秋木耳,益氣生津。一些養陰生津的食物,如芝麻、核桃、板栗等都很適合秋分時節食用。而當季食材秋木耳,味甘性平,有益氣生津的功效,是不容錯過的美味。年老胃弱者,可採用晨起食粥法以益胃生津,如百合蓮子粥、銀耳冰糖糯米粥、杏仁川貝糯米粥、黑芝麻粥等。

今日秋分 | 夏天多憶此,早晚得秋分

本身脾胃虛弱、經常腹瀉的人,也別貪食西瓜、冷飲、等寒涼之物。

二、飲食溫潤多食酸味

秋屬肺金,酸味收斂補肺,辛味發散瀉肺,秋日宜收不宜散,儘量少食蔥、姜等辛味之品,適當多食酸味甘潤的果蔬。

同時秋燥津液易傷,引起咽喉乾燥、乾咳、面板乾裂等燥症。燥邪易傷肺,故飲食調理應以潤肺清燥、養陰生津為原則,儘量少食蔥、姜等辛味食物,適當多食酸味甘潤的果蔬,比如酸角、西番蓮、梨、甘蔗、荸薺、百合、銀耳等。

飲食要清淡,適當進食一些脂肪。根據個人體質可選用甘寒滋潤之品,如百合、銀耳、秋梨、柿子等,以滋陰潤肺、養陰生津。秋分,正是秋天的中間,所謂平分秋色是也,分開了初秋的燥悶與深秋的寒涼。蘇軾也曾說:“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橘綠時。”

秋分,是迢遙跋涉之後,

生活即將呈現的繁華、殷實、體面和蓬勃。

這種欣悅,只能透過親手親腳、親力親為去獲得。

饋贈和施捨,從來不是秋分的真味。

TAG: 秋分三候酸味辛味養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