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膳坊】治虛人外感,常在散表藥中加入一到兩味扶正之品,這裡的

治虛人外感,常在散表藥中加入一到兩味扶正之品。這裡的扶正是為助力散邪。這讓我(指焦樹德)想起,胸痺病,客氣留結胸中而致上焦陽虛,用瓜蔞薤白白酒湯,非為補陽,沒有用補陽之品,而為行陽而散邪氣,兩者體現都是“治病求本”的道理。

人參3g,紫蘇葉3g,葛根3g,前胡3g,半夏3g,茯苓3g,陳皮15g,甘草15g,枳殼15g,木香15g,共為粗末,每服12g,加生薑7片,大棗1枚,水煎服。

本方適用於虛人外感風寒,內有寒飲溼痰,症見惡寒畏冷,頭痛發熱,咳嗽痰多,嘔逆噁心,痰阻中焦,眩暈嘈雜,舌苔白,脈象弱或浮細無力等。

方中以人參扶正匡邪,紫蘇葉辛溫解表,芳香和胃為主藥,輔以葛根昇陽解肌,前胡降氣清熱,半夏化痰止嘔,茯苓利溼調中,佐以陳皮理氣化痰而開胃,枳殼行氣寬胸以除悶,木香行氣和中,甘草甘緩和胃,調和百藥,使以桔梗宣通肺氣,以利疏風解表。

近代多按原方用量比例酌減,作為湯劑煎服。人參也可用黨參代替,但體極虛弱者,仍以用人參為宜。本方適用於虛人外感風寒,內有寒飲溼痰,症見惡寒畏冷,頭痛發熱,咳嗽痰多,嘔逆噁心,痰阻中焦,眩暈嘈雜,舌苔白,脈象弱或浮細無力等。本方去人參、葛根、木香,加杏仁,名杏蘇散,有宣肺化痰作用。去人參、前胡,加川芎、柴胡,名芎蘇飲,有疏散解表、宣肺化痰的作用。

人參敗毒散(人參、柴胡、前胡、羌活、獨活、川芎、枳殼、茯苓、桔梗、甘草)與本方均有益氣解表的作用,但人參敗毒散的散風祛溼力量大於本方,本方則化痰理氣的效果優於前方。

曾用參蘇飲合麻杏石甘湯隨症加減,治療發熱惡寒,無汗,咳嗽,吐黃痰,心煩口渴,但不引飲,時有嘔逆、吐血,便血每日六七次,不進飲食,小便淡黃,精神衰憊,身體消瘦,氣短息微,說話無力,面部虛浮,萎黃無華,舌質淡,苔黃膩,脈象數而濡軟。化驗白細胞總數41700/mm3,分類:中性90%,淋巴10%。

辨證:

正虛邪盛,內熱鬱閉,肺失宣肅。

治法

益氣清解,標本同治。

方劑:

參蘇飲合麻杏石甘湯加減。

方藥:

生曬白人參9g(另煎兌入),蘇葉10g(後下),桔梗6g,生麻黃6g,生石膏20g(先下),葛根9g,杏仁10g,生甘草5g,生藕節20g,白及9g,茯苓15g,川黃連6g,生白朮9g,荊芥9g。2服。

另:

犀黃丸12g,分4次隨湯藥服;西洋參每日6g,煎水頻服。

次日,因大便次多,便血亦多,又用訶子肉10g,芡實10g,赤石脂15g,禹餘糧20g,藿香10g,土炒白朮10g,伏龍肝60g(煎湯代水)。煎好後兌入前湯藥內服。囑病人服藥後溫覆取微汗。停用一切西藥,輸液亦停。

兩天後複診,病情減輕,精神好轉,能喝些稀米湯,扭轉了垂危的局面,再以此方加減進之,病情日漸好轉。

後來,一直運用辨證論治的方法調治3個多月而痊癒。

按:

此方為虛人外感者常用,方中用人參很巧妙。中醫治外感病,必須先用表藥發汗,以驅邪外出,正氣旺盛者,抗邪力盛,外邪乘藥氣而出。若正氣素虛之人,雖然藥氣向外發表,但正氣內餒,無抗邪之力,輕者邪氣半出不出;重者邪氣隨正氣餒弱而內侵,則發熱無休,變症百出。

所以虛人外感,在發散藥中加用人參以扶正氣,增強抗邪外出之力,使邪氣隨藥氣發散而出,一表即盡。可根據情況而定,扶正是為了祛邪,並非為補養而設。在遇年老體弱之人,患外感風寒證者,常斟酌情況,在表散藥中稍加扶正之品,如人參、黨參、附子、沙參、白朮、當歸、地黃等隨證加入。

故在扶正解表法中,又有益氣解表、助陽解表、滋陰解表等不同的治法。對虛勞病人患外感者,古人還有“補託”法,以託邪外出。

例如益營內託散:柴胡、葛根、熟地、當歸、人參、秦艽、川斷、甘草、生薑、大棗(《不居集》)可資參考。

注意外感風寒正氣不虛者,忌用本方。

TAG: 人參外感3G15g10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