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坐生溼、久臥生溼?

第250篇原創

小王可謂是年輕有為,年紀輕輕就當通過了公務員考試,進入行政崗位,成為了國家機器上一個“光榮的零部件”,為國家機器的順利運作提供自己的力量。進入了行政崗位,長久的伏案工作無疑是常態,並且與忙碌的工作一同而來的,是下班後的疲憊不堪和倒頭就睡。

在經歷了快兩年這樣的工作生活後,小王覺得自己的身體開始不對勁了。不僅每天渾渾噩噩,頭部昏昏沉沉的,有種總是睡不醒的感覺。並且會陰部總是溼漉漉黏糊糊的,小便也不太順暢。覺得這樣下去不是個辦法,於是專程來醫院向我尋求幫助。

小王所遇到的問題並不是個例,事實上,在臨床接診中,不少長期久坐久臥的朋友總會提出有類似

“頭部昏沉”、“睡不醒”、“大便溏稀難衝”、“小便頻數”

的問題。在中醫的辨證論治中,這些問題的出現

往往就與“溼氣”的出現還有作用有關。

久坐生溼、久臥生溼?

“溼氣”是現今各路養生達人們非常經常提到的概念,在日常生活中經常被提及和使用。那麼,“溼氣”到底是什麼呢?

從自然特徵上說,

溼具有重濁、粘滯、趨下特性。溼邪為患,四季均可發病,且其傷人的速度緩慢,難以察覺。

將溼的概念引申到疾病中,有幾個關於溼的概念我們需要理解。

首先是溼為陰邪,可以阻礙氣機,容易損傷人的陽氣。這是因為溼性類水,水屬於陰,故溼為陰邪。由於溼為陰邪,陰勝則陽病,故溼邪為害,易傷陽氣。溼邪侵及人體,留滯於臟腑經絡,最易阻滯氣機,從而使氣機升降失常。

其次是

溼性重濁粘滯:溼為重濁有質之邪

。所謂“重”,即沉重、重著之意。

故溼邪致病,其臨床症狀有沉重的特性,如頭重身困、四肢酸楚沉重等。若溼邪外襲肌表,溼濁困遏,清陽不能伸展,則頭昏沉重,狀如裹束

所謂“濁”,即穢濁垢膩之意

。故溼邪為患,就容易出現排洩物和分泌物穢濁不清的現象,最常見的例子就是

大便粘膩不爽,小便澀滯不暢。同時也反映出溼氣為病病程長難以短期內驅邪外出的特點

那麼,為什麼說久坐久臥久臥容易生溼呢?早在《素問·宣明五氣篇》中就有這樣的論述:“

五勞所傷,久視傷血,久臥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

。”

古人將久臥久坐都視作對於身體的損傷,認為不只是過勞傷人,過度安逸同樣可以致病。

前文中所提到的“久臥傷氣”,“久坐傷肉”,即指過度安逸而言。古人有這樣的觀點:“久臥則陽氣不伸,故傷氣;久坐則血脈滯於四體,故傷肉”。

缺乏勞動和體育鍛煉的人,易引起氣機不暢,升降出入失常。

升降出入是人體氣機運動的基本形式。人體臟腑經絡氣血陰陽的運動變化,無不依賴於氣機的升降出入。

貪圖安逸過度,不進行適當的活動,氣機的升降出入就會呆滯不暢

有這樣一句話:“

食失節,溫涼失度,久坐久臥,大飽大飢,

脾為

之病矣

”。我們知道,“

脾”作為中醫學的“五臟”之一,主司運化和水溼的代謝,氣機的運作呆滯不暢往往就會導致脾臟的功能受損

。脾主運化水溼,且為陰土,喜燥而惡溼,對溼邪又有特殊的易感性,所以脾具有運溼而惡溼的特性。

脾臟受損,脾陽不振,運化無權,則水溼停聚,這就是“生溼”

。溼困脾胃,使脾胃納運失職,升降失常,故現納谷不香、不思飲食、脘痞腹脹、便溏不爽、小便短澀病症。病機十九條中“諸溼腫滿,皆屬於脾”正是對這一病理表現的高度概括。

久坐生溼、久臥生溼?

那麼溼氣要怎麼才能去除呢

?這就必須感謝老祖宗給我們留下來了足夠多的好東西。

由半夏、橘紅、白茯苓、甘草組成的二陳湯還有以二陳湯為底方加減化裁而來的各種方劑無疑是健脾祛溼的主要方劑。

而對於臨床常見

下體的溼邪甚至溼鬱而化熱,由龍膽草、梔子、黃芩、木通、澤瀉、車前子、 柴胡、甘草、當歸、生地的龍膽瀉肝湯往往都有不錯的療效

。此外,中醫的針刺艾灸和推拿拔罐等都是清除體內溼氣的有效手段。

當然除了利用藥物和針灸,

適度飲食和運動,即我們常說的“閉上嘴、邁開腿”無疑是針對溼氣最“釜底抽薪”的方法

。從某種角度上來說,久臥久坐其實是對於人體內臟的損傷,而久坐久臥之後出現的

“溼”雖然是不健康生活習慣下產生的病理產物,但也不妨視作是人體對於我們的警告。

就像一個“純天然但有害”的鬧鐘,

不停的督促我們站起身,動起來,到戶外去跑跑跳跳。這才是保持身體健康的最好良藥。

TAG: 久坐氣機溼氣升降陰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