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藥微視】小續命湯的功效與作用:對不同的情況作了藥味的增減!

【醫藥微視】小續命湯的功效與作用:對不同的情況作了藥味的增減!

I

導讀:

小續命湯多數用於中風,本文圍繞小續命湯的病機,擴充了其主治範圍,並對不同的情況作了藥味的增減,臨床可以靈活運用。

小續命湯活用

主編/馬有度

小續命湯原載《備急千金要方》,“治卒中風欲死,身體緩急,口目不正,舌強不能語,奄奄急急,神情悶亂,諸風服之皆驗,不令人虛。”方由麻黃、防己、人參、黃芩、桂心、甘草、芍藥、川芎、杏仁各一兩,附子一枚,防風一兩半,生薑五兩組成。“以水一斗二升,先煮麻黃沸去沫,納諸藥煮取三升,分三服甚良;不差,更合三四劑必佳。取汗隨人風輕重虛實也。”

唐宋以前,不少著名醫家對中風的認識囿於《內經》和《金匱》內虛邪中之論,從外風角度,用小續命湯作為治療中風的通劑。

金元以來,認識不斷深化,觀察到除外風直中的真中風外,還有類風,即自內生的中風,稱為“類中”。

根據內風論的觀點,本方對類中風並非所宜。凡肝腎陰虛,風邪上擾,肝陽上亢,陽升風動之證,應列為禁忌,免遭抱薪救火之害。

雖然如此,小續命湯仍不失為治療風邪直中經絡之良方,也是治療痺症的有效方劑。經適當化裁,可廣泛用於頭身四肢、皮肉筋骨之麻木疼痛,喁噼不遂等病症。

現代用以治療腦血栓、腦栓塞、面神經麻痺、偏頭痛、各種神經痛、雷諾氏病、血栓閉塞性脈管炎、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等病,只要加減得宜,確能收到較好的療效。

小續命湯是針對正氣不足,營衛虛弱,感受外邪,以致經絡瘀阻的病變而設的。臨證時若將人參或黨參、生薑或乾薑、桂心或桂枝、白芍或赤芍、黃芩或黃柏酌情擇用,則更能發揮本方的功用。

方中麻黃、防風、杏仁祛風,桂枝、生薑散寒,防己除溼,黃芩清熱,共奏除邪之效。人參補氣,肉桂、附子溫肝腎,乾薑溫中以回陽,共收補正之功;芍藥養血和血,川芎活血祛淤,達到調營衛、通經絡的目的。

此方為一複方,所含麻黃湯祛散風寒之力甚強,桂枝湯調和營衛功效顯著,參附湯補氣回陽作用甚優,三方合用,充分體現了制方宗旨。其制方嚴謹,配伍精當。祛邪而不傷正,扶正以助除邪;調營衛而使肌膚密固,暢血脈而能強健筋骨。

治腦血栓、腦栓塞:兩病均屬缺血性腦卒中。相當於風中經絡的證候。本方對糾正口渴、言蹇、偏癱及恢復肢體功能有較好的作用。

對神識昏迷者,宜重用補氣回陽之品,人參用15~20克,附片用100克。

糾正偏廢,宜加強活血通絡之功,川芎用20克,芍藥用赤者。酌加丹參、紅花、葛根,麻黃宜去,因其收縮血管、升高血壓。另外可用天麻、殭蠶以助祛風之力。

治各種痺症:可根據風寒溼三氣的偏勝加減使用。如風邪偏勝的行痺,酌加獨活、秦艽、當歸;寒邪偏勝的痛痺,附片用60~100克,姜用乾薑、酌加制川烏、制草烏各30克,去黃芩;溼邪偏勝的著痺,重用附片和防己,加苡仁、蒼朮。

另外,關節紅腫疼痛的熱痺,也可用本方去幹姜、附子,重用防己,以黃柏易黃芩,酌加生石膏、忍冬藤、桑枝、川牛膝等。

治面神經麻痺、偏頭痛:面神經麻痺,用白附子30克易附片,去防己、黃芩、杏仁;新病加蟬蛻、殭蠶、天麻;久病加全蠍、蜈蚣,療效優於牽正散。非陰虛陽亢的偏頭痛,用白附子30克易附片,酌加天麻、白芷、細辛。

治各種神經痛:疼痛劇烈、肢體不遂者,附片用60~100克,加制川烏、制草烏各30克,細辛6克,有很強的鎮痛效果。

三叉神經痛,白芍用20克,酌加減靈仙、乳香、沒藥;肋間神經痛,酌加柴胡、丹參、旋覆花。

坐骨神經痛,酌加牛膝、海桐皮、豨薟草。此外,還可用以治療肩周炎。

治雷諾氏病、血栓閉塞性脈管炎:雷諾氏病手指發白發紫,冷麻疼痛,本方去黃芩,加細辛、當歸、木通。脈管炎陰寒型、腿腳發涼變紫、脹痛抽搐、間歇跛行本方加當歸、熟地、白芥子、鹿角霜,皆可獲效。

治體虛感冒及慢性支氣管疾患:對於陽虛感冒,本方與再造散可收到異曲同工之效。

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因體虛感寒引發者,本方去防己,附片用60克,姜用乾薑,酌加細辛、射干、蘇子、沉香,可迅速奏效。

從小續命湯的具體應用中可以看出,附片在方中居於重要的位置,因其能引補氣藥行十二經,以追復散失之元陽,引溫陽藥入下焦,以祛除在裡之冷溼;引發散藥開腠理,以祛逐在表之風寒;引養血活血藥入血分,以散淤血而通經絡。

因此擴大了本方的應用範圍。由於附片用量較大,有時又加用了制川烏、制草烏,均為毒性藥品,應注意用開水先煎至口嘗不麻,再加餘藥續煎20分鐘後方服用。中間加水,以開水為宜。

本文摘自《醫方妙用》,重慶出版社出版。主編/馬有度。轉載請註明出處。

點個

在看

,為健康點贊

【醫藥微視】小續命湯的功效與作用:對不同的情況作了藥味的增減!

TAG: 續命湯附片酌加本方黃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