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秘方大全

免責宣告:本文轉載網際網路和出版刊物,如有侵權請聯絡我們刪除,所涉及到各類藥方、驗方僅做資訊分享,不作為醫療建議、推薦或指引。如有需要請在醫生的指導下辯證使用

厚朴麻黃湯

異名:厚朴石膏湯( 《聖濟總錄》卷六十七)。

組成:厚朴 5 兩,麻黃 4 兩,石膏如雞子大,杏仁半升,半夏半升,乾薑 2 兩,細辛 2 兩,小麥1 升,五味子半升。

用法:上九味,以水 1。2 升,先煮小麥熟,去滓,納諸藥,煎取 700 毫升,溫服 100 毫升,一日三次。

主治:咳而脈浮者。

臨床應用:咳嗽:朱某,病患咳嗽,惡寒頭疼,胸滿氣急,口燥煩渴、尿短色黃,脈浮而小弱。以《金匱》厚朴麻黃湯服藥三劑,喘滿得平,外邪解,煩渴止。再二劑,諸恙如失。

本方在《金匱》中記述極為簡略,故用此方的醫案並不多見。

而費維光先生透過臨床事實認為,本方對呼吸困難的咳喘患者有特效。可治療肺氣腫、慢性支氣管炎,證見氣喘噓噓、呼吸困難,必服氨茶鹼方能緩解的病人,療效非常好。

苓桂術甘湯

茯苓 12g 桂枝去皮 9g 白朮 6g 甘草炙 6g

用法: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現代

用法:水煎服)。

功效:溫陽化飲,健脾利溼。

主治:中陽不足之痰飲。胸脅支滿,目眩心悸,短氣而咳,舌苔白滑,脈弦滑或沉緊。主要用於治療多種原因引起的眩暈,慢支,哮喘,充血性心力衰竭,潰瘍病,神經性嘔吐,胃腸神經官能症,慢性腎炎,關節炎等疾病。

病症分析:脾陽不足,健運失職,則溼滯而為痰為飲。而痰飲隨氣升降,無處不到,停於胸脅,則見胸脅支滿;阻滯中焦,清陽不升,則見頭暈目眩;上凌心肺,則致心悸、短氣而咳;舌苔白滑、脈沉滑或沉緊皆為痰飲內停之徵。

方解:本方所治之痰飲病,乃中陽不足,脾運失職,氣不化水,聚溼而成,故治宜溫化利水。方中茯苓健脾滲淡利溼;桂枝溫陽降逆,並助茯苓氣化以行水;白朮健脾燥溼,使中焦健運,則水溼自除;炙甘草,健脾補中,調和諸藥。

本方主治中陽不足之痰飲,應用廣泛,可治療眩暈、短氣、心悸、慢性胃病等。本方所主眩暈具有明顯的體位性特徵,起立時身體動眩,平臥時則緩解。對於玩一會就要深吸一口氣的小而短氣,本方有佳效。胃中停水常引發眼疾,陸淵雷先生用本方加車前子治療眼睛赤痛多眵淚者有奇效。

排膿散

異名:四味排膿散( 《景嶽全書》卷六十四)。

組成:黃耆(鹽水拌,炒) 白芷 五味子(研,炒) 人參各等分

用法:上為細末。每服 9 克,食後用蜜水調下。

功用:益氣排膿。

主治:肺癰吐膿,壅悶咳嗽,五心煩熱。本方用於排膿。可治化膿性腫物,且有疼痛,氣血凝滯,患部緊張、堅硬且炎性浸潤嚴重之疾患。本方服法為:枳實、桔梗、芍藥共為細末,加雞蛋黃攪勻,白開水送服。本方如作湯劑,和排膿湯合方使用效果更佳。

甘麥大棗湯

出處:《金匱要略》

組成:甘麥大棗湯主要由炙甘草 9 克,小麥 30 克,大棗 10 枚等成分配製而成。

用法:上三味加水適量,小火煎煮,取煎液二次,混勻。早晚溫服。

功效:有養心安神,柔肝緩急的功效,可以養心安神,補脾和中。

主治:心陰受損,肝氣失和之髒燥。精神恍惚,悲傷欲哭,不能自主,心中煩亂,睡眠不安,甚至言行失常,哈欠頻作,舌淡紅苔少,脈細微數。臨症靈活加減。如心煩嚴重者加麥冬12 克、鮮竹葉芯30 條、丹參 12 克;心悸怔忪嚴重者加丹參12 克、茯神 15 克、潞黨參 25 克(或用湯藥送服中成藥歸脾丸);易怒煩熱者加香附 12 克、素磬花 7。5 克、川楝子 15 克。

現代運用:本方主要用於神經官能症、癔病、抑鬱症、更年期綜合症等屬心陰不足,肝氣失和者。

歌訣:金匱甘麥大棗湯,婦人髒燥喜悲傷;精神恍惚常欲哭,養心安神效力彰。

方論:小麥能和肝陰之客熱,而養心液,且有消煩利溲止汗之功,故以為君;甘草瀉心火而和胃,故以為臣;大棗調胃,而利其上壅之燥,故以為佐。蓋病本於血,必為血主,肝之子也,心火瀉而土氣和,則胃氣下達。肺臟潤,肝氣調,燥止而病自除也。補脾氣者,火為土之母,心得所養,則火能生土也。(《金匱要略論注》) 小麥為肝之谷,而善養心氣;甘草、大棗甘潤生陰,所以滋髒氣而止其躁也。(《金匱要略心典》)小麥,苦谷也。中醫經言心病宜食麥者,以苦補之也。心繫急則悲,甘草、大棗甘以緩其急也,緩急則雲瀉心。然立方之義,苦生甘是生法,而非製法,故仍屬補心。(《絳雪園古方選注》)

清?陳念祖:此為婦人髒躁而出其方治也。麥者,肝之谷也,其色赤,得火色而入心;其氣寒,秉水氣而入腎;其味甘,具土味而歸脾胃。又合之甘草、大棗之甘,妙能聯上下水火之氣而交會於中土也。(《金匱要略淺注》) 清?莫枚士:此為諸清心方之祖,不獨髒躁宜之,凡盜汗、自汗皆可用。《素問》麥為心谷,《千金》曰麥養心氣。(《經方例釋》) 清?顧松園:此方以甘潤之劑調補脾胃為主,以脾胃為生化氣血之源也,血充則燥止,而病自除矣。(《顧松園醫鏡》) 本方用於治療髒躁。患者悲喜不能自主,無故悲傷落淚,愛打哈欠,俗稱“被鬼衝撞”之症。本方可鎮靜神經過度興奮,緩解各種痙攣。可用於幻聽症、幻覺症、癔性失音和失聽、癔性咽喉異症,亦可用於小兒夜啼症,小兒夢遊症,小兒多動症等。

豬苓湯

本方可以看成是治療尿路感染如淋病、腎盂腎炎、膀胱炎等泌尿系統疾病的專方。在生殖系統疾病中運用也相當的多,合用二妙散治療女性的盆腔炎、附件炎等,證見帶下量多色黃,經來腰痠腹墜。也適合於男性前列腺炎的治療,尤其那些嗜酒、下肢有浮腫者。另外,本方還可以與四妙散合用治療痛風。

赤石脂禹餘糧湯

組成:赤石脂 30 克(碎) 禹餘糧 30 克(碎)

用法:上二味,以水 1。2 升,煮取 400 毫升,去滓,分三次溫服。

功用:收斂固脫,澀腸止瀉。

主治:久瀉、久痢,腸滑不能收攝者。

禁忌:急性腸炎及痢疾初起不宜使用。

這個小方子貌似用的人不多,但用於滑性腹瀉非常有效。有的體弱多病的老年人或中風臥床的患者,稍微多食或吃了葷腥就大便失禁,家人非常苦惱,此方可以解除此煩惱。服用方法:藥粉加水煮沸後煎 10 分鐘去漬,服用時要攪混,單服清汁無效。

甘草瀉心湯 異名:伊尹甘草瀉心湯(《證治準繩?類方》卷二)。

組成:甘草 12 克(炙) 黃芩 9 克 乾薑 9 克 半夏 9 克(洗) 大棗 12 枚(擘) 黃連 3 克

用法:上六味,以水 2 升,煮取 1。2 升,去滓,再煎取 600 毫升。溫服 200 毫升,一日三次。

功用:益氣和胃,消痞止嘔。

主治:傷寒中風,醫反下之,以致胃氣虛弱,其人下利日數十行,完谷不化,腹中雷鳴,心下痞硬而滿,乾嘔,心煩不得安。

本方是治療白塞氏綜合徵(也叫眼—口—生殖器綜合徵)的專方,其實早在 1800 年前張仲景就發現並記載了此病的主要臨床表現和治療方法,命名為“狐惑病”,治療用甘草瀉心湯。

本方不僅限於治療白塞氏病,還可治療腸胃疾病、複發性口腔潰瘍。李發枝先生用本方治療艾滋病、手足口病亦有佳效。

當歸四逆湯  出處:《傷寒論》

組成:當歸(12 克)桂枝(9 克) 芍藥(9 克)細辛(3 克) 通草(6 克) 大棗(8 枚) 炙甘草(6 克)

功能:發表溫中,溫經散寒,養血通脈。

主治:厥陰傷寒,血脈凝澀,手足厥寒,,或腰、股、腿、足、肩臂疼痛,口不渴,舌淡苔白,脈沉細或細而欲絕脈細欲絕;或腸鳴腹痛,下利不止;或陰頹疝氣,睪丸掣痛,牽引少腹。本方現研討可用於血栓靈通性脈管炎、無脈症、雷諾病、小兒麻木、凍瘡、婦女痛經、肩周炎、風溼性關節炎等屬血虛寒凝者。古代常化裁使用於醫治血栓靈通性脈管炎、小兒睪丸鞘膜積液、偏頭痛、新生兒硬腫症等屬於血虛,陽氣缺乏,寒侵經脈所致者。

禁忌:本方只適用於血虛寒凝之四肢逆冷,其它原因之肢厥不宜使用。

本方是治療凍瘡、雷諾氏病的一張名方。“四肢厥寒、脈微欲絕”是本方的使用眼目,提示末梢血液迴圈不好,區域性供血不足。“四肢厥寒”不僅限於手足寒冷,頭面部的耳、眼、鼻、齒等遠端器官寒冷性疾病都在本方治療範圍。寒甚,頭痛、吐涎沫者加吳茱萸生薑。

真武湯   出處:《傷寒論》。

太陽病發汗,汗出不解,其人仍發熱,心下悸,頭眩,身瞤動,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湯主之少陰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為有水氣,其人或咳,或小便不利。或下利,或嘔者,真武湯主之。

組成:茯苓 9 克 芍藥 9 克 白朮 6 克 生薑(切)9 克 附子 5 克(炮)

用法;上五味,以水 800 毫升,煮取 300 毫升,去滓,每次溫服 100 毫升,日三服。

病機;脾腎陽虛,陽不化水,水氣內停。

配伍功效特點;溫陽化水。溫陽利水。

辯證要點;小便不利,肢體沉重或浮腫,苔白不渴,脈沉。

主治:脾腎陽衰,水氣內停,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腹痛下利,或肢體浮腫,苔白不渴,太陽病發汗,汗出不解,其人仍發熱,心下悸,頭眩,身瞤動,振振欲擗地者。現用於肝、腎性水腫,心性水腫,耳源性眩暈,慢性結腸炎等屬於牌腎陽虛者。

真武者,水神也。本方用於陽虛水泛,可溫化人體之寒水。既為寒,故以附子溫之,既有水,則以茯苓白朮利之,生薑散之,至於白芍,既可止痛,又能利水。水性喜動不靜,可停留在全身各處。因其所停部位不同見症也各異。既有衝上所致的頭痛眩暈,又有外滲肢體的水腫、漏入體腔的胸水腹水以及關節水腫,聲帶水腫。水性趨下,故也有表現為水樣腹瀉和帶下量多清冷如水者,二者均無穢臭之氣味。

桂枝茯苓丸 名稱:桂枝茯苓丸(別名:奪命丸、牡丹丸、奪命丹、仙傳保

命丹、安禳丸)

組成:桂枝、茯苓、牡丹(去心)、桃仁(去皮尖,熬)、芍藥各等分。

主治(《金匱要略-婦女妊娠病》原文)婦人宿有症病,經斷未及三月,而得漏下不止,胎動在臍上者,為症痼害。妊娠六月動者,前三月經水利時,胎也。下血者,後斷三月杯也。所以血不止者,其症不去故也,當下其症,桂枝茯苓丸主之。

處方:桂枝 茯苓 牡丹(去心) 桃仁(去皮尖,熬) 芍藥各等分 上五味,末之,煉蜜和丸,如兔屎大,每日食前服一丸。不知,加至三丸。

功效:下其症。化瘀生新,調和氣血。

方歌:金匱桂枝茯苓丸,桃仁芍藥和牡丹,等分為末蜜丸服,緩消症塊胎可安。

主要功效:活血,化瘀,消癥。用於婦人宿有癥塊,或血瘀經閉,行經腹痛,產後惡露不盡

主治功能:活血,化瘀,消癥。用於婦人宿有癥塊,或血瘀經閉,行經腹痛,產後惡露不盡。清熱解毒,消炎止帶,調經止痛。用於熱毒瘀滯所致的經期腹痛,經血色暗,血塊,赤白帶下,量多氣臭,陰部瘙癢灼熱。解表,去溼,和中。用於腹痛腹瀉,噎食噯酸,噁心嘔吐,腸胃不適,消化不良,舟車暈浪,

四時感冒,發熱頭痛。

本方是活血化瘀的代表方。可用本方的患者一般面部、腹部、腿部有比較明顯的變化。面色多紅或暗紅,眼圈發黑,唇色暗紅、舌質暗紫暗淡等;下腹充實,觸之有抵抗,主訴大多伴有壓痛;面板乾燥易起鱗屑,特別是下肢面板更為明顯,膝蓋以下發涼,易生凍瘡,足底龜裂、雞眼。腿證的診斷意義最大,

是一個必見的指徵。

桃核承氣湯

組成:桃核 50 個(去皮、尖) ,桂枝 6 克(去皮) ,大黃 12 克 ,甘草 6 克(炙) ,芒消 6 克

用法:上五味,以水 700 毫升,煮前四味,取 300 毫升,去滓,納芒消,更上火微沸,下火,空腹時溫服 100 毫升,日三服。當微利。

病機:太陽之邪化熱傳腑,與血相搏,結於下焦。

辯證要點:少腹急結,小便自利,脈沉實或澀。

現代運用:急性盆腔炎,胎盤滯留,腸梗阻等屬瘀熱互結下焦者。

配伍特點:逐瘀與洩熱並用

功用:破血下瘀。

主治:瘀熱蓄於下焦,少腹急結,大便色黑,小便自利,甚則譫語煩渴,其人如狂,至夜發熱,及血瘀經閉、痛經,產後惡霹不下,脈沉實或澀。

方歌:桃核承氣用硝黃,桂枝甘草合成方;下焦蓄血急煎服,解除夜熱煩如狂。

方論:力中桃核破血行瘀,大黃下瘀洩熱,二藥合用,以逐下焦瘀熱,是為君藥;桂枝活血通絡,芒消洩熱軟堅,是為臣藥;炙甘草甘平和中,緩和消、黃峻攻之性,為佐使藥。諸藥相配,共奏破血下瘀之效。本方是驅淤血的代表方劑,用於實熱淤血之上衝者。左下腹壓痛明顯者兼有煩躁不安、譫語等類似精神錯亂的狀態,使用本方最為貼切。配方由調味承氣湯加桃仁、桂枝而成。桃仁+桂枝+大黃是下淤血三劍客。

當歸芍藥散

組成:當歸 9 克芍藥 30 克茯苓 12 克白朮 12 克澤瀉 15 克川芎9 克

異名:改為丸劑“六氣經緯丸”(見《元和紀用經》);改為片劑,名“當歸芍藥片”(見《重慶市中藥成方製劑標準》)

功效:疏肝健脾,活血化瘀,健脾利溼。

主治:婦人妊娠,肝鬱氣滯,脾虛溼勝,腹中癘痛。現用於婦女功能性水腫、慢性盆腔炎、功能性子宮出血、痛經、妊娠闌尾炎,以及慢性腎炎、肝硬化腹水、脾功能亢進等屬脾虛肝鬱者。

用法:上六味,杵為散。每服 6 克,溫酒送下,一日三次。(水煎服)

附註:本方主治婦人肝虛氣鬱,脾虛血少,肝脾不和之證,重用芍藥以斂肝止痛,白朮、茯苓健脾益氣,合澤瀉淡滲利溼,佐當歸、川芎調肝養血。諸藥合用,共奏肝脾兩調,補虛滲溼之功。

不良反應:長期服用本方,少數患者可出現口舌生瘡、口乾咽燥、胃脘不適等不良反應。

本方用於治療虛證婦科病,與實證的桂枝茯苓丸、桃核承氣湯相對,患者下腹部疼痛(喜按喜熱),面色黃白無血色,浮腫貌或面部色斑。在日本,本方被譽為“婦人的聖藥”。本方由三味血藥與三味水藥組成,針對血液的執行失調和由此引發的水液停留。婦人易於下血過多,故而血虛是本,血不利則為水,故水停是標。本方即是以歸芍芎調血,以苓術瀉利水,標本同治。

芎歸膠艾湯  來源:《金匱要略》卷下。異名:膠艾湯(《金匱要略》卷下)、膠艾四物湯(《醫學入門》卷八)。

組成:芎藭 阿膠 甘草各 6 克 艾葉當歸各 9 克 芍藥 12 克 乾地黃 18 克

用法:上七味,除阿膠外,以水 1 升、清酒 600 毫升合煮,取600 毫升,去滓,入阿膠溶化,每服200 毫升,日三服;不愈更作。

功用:養血止血,調經安胎。

主治:婦人衝任虛損,崩漏下血,月經過多,淋漓不止;產後或流產損傷衝任,下血不絕;或妊娠胞阻,胎漏下血,腹中疼痛。現用於功能性子宮出血、先兆流產、不全流產、產後子宮復舊不全等出血屬於血虛者。

方論:方中阿膠補血滋陰,安胎止血,艾葉溫經止血,安胎止痛,共為君藥;當歸、芍藥、地黃、芎藭即後世之四物湯,養血和血,調補衝任,均為臣佐藥;甘草健脾和中,配芍藥緩急止痛,合阿膠善於止血。諸藥配合,以養血止血為主,兼能調經安胎。

主治:崩漏、下血。

方藥組成:當歸、川芎、艾葉、阿膠、生地、芍藥、甘草。但據日本學者考證,其原方應為芎歸膠艾四味藥,並透過實驗認為四味臨床療效高於七味。費維光先生認為四味方為止血劑之王,他用此方治下血癥從未見無效者。

溫經湯 異名:千金調經散(《萬病回春》卷六)。

組成:吳茱萸 9 克, 當歸 9 克 ,芍藥 6 克,川芎 6 克, 人參 6 克,桂枝 6 克,阿膠 9 克 ,牡丹皮(去心)6 克,生薑 6克 ,甘草 6 克 ,半夏 6 克, 麥門冬(去心)9 克。

用法:上十二味,以水 l 升,煮取 300 毫升,去滓,分二次溫服。

病機:衝任虛寒,淤血阻滯胞宮。

辯證要點:月經不調,少腹冷痛,經有瘀塊,時發煩熱。

配伍特點:溫清消補並用,但以溫、消為主。

現代運用:功能性子宮出血,慢性盆腔炎,痛經,不孕症等屬衝任虛寒,淤血阻滯者。

功用:溫經散寒,養血祛瘀。

主治:衝任虛寒,瘀血阻滯,月經不調,或前或後,或逾期不止,或一月再行,或經停不至,傍晚發熱,手心煩熱,唇口乾燥;或小腹冷痛,久不受孕者。

本方是女性的調理方、美容方。

適合人群:偏瘦或消瘦,面板乾燥缺乏光澤;口唇乾燥乾癟而不紅潤;毛髮乾枯、發黃易於折斷;小腹部拘急、疼痛或腹脹感;手腳掌乾燥,容易裂口或有毛刺,或有發熱感。月經週期紊亂或閉經,或難以懷孕,或易於流產;容易失眠、煩躁等。本方可製成膏方長期使用。

麥門冬湯

組成:麥門冬 60 克 半夏 9 克 人參 6 克甘草 4 克 粳米 6 克 大棗 12 枚

用法:上六味藥,以水 1。2 升,煮取 600 毫升,分三次溫服。

功用:滋養肺胃,降逆和中

主治:虛熱肺痿,咳嗽氣喘,咽喉不利,咯痰不爽,或咳唾涎沫,口乾咽燥,手足心熱舌紅少苔,脈虛數。胃陰不足證,嘔吐,納少,呃逆,口渴咽乾,舌紅少苔,脈虛數。

病機:胃陰不足,虛火上炎,灼傷肺陰,虛氣上逆。

配伍特點:甘潤劑中少佐辛燥之品;培土生金。

辯證要點: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擴張,慢性咽喉炎,或慢性萎縮性胃炎屬胃陰不足,氣逆嘔吐者 本方傳統用於治療肺胃陰虛,咳逆上氣、乾咳無痰者。原方麥冬獨大,麥冬與半夏的比例為 7:1。《本經》說麥冬治“羸瘦短氣”,胃陰虛則不納食,久則肌肉萎縮而羸瘦,故黃煌先生   用本方治療以羸瘦、肌肉萎縮為特徵的疾病。如食道癌、賁門癌患者,證見納減消瘦、大便乾結,即以本方治之。

黃連阿膠湯   源於:《傷寒論》

主治:“少陰病,得之二三日,心中煩,不得臥”

組成;黃連四兩 黃芩二兩 芍藥二兩 阿膠三兩 雞子黃二枚 上五味,以水六升,先煮三物,取二升,去滓,納膠烊盡,小冷,納雞子黃,攪令相得,溫服七合,日三服。

原理:心臟像一個發動機一刻不停工作,泵出去的新鮮血液到達肢體末梢後再透過靜脈流回心臟。中醫認為:心藏神,這個神是藏在心臟裡面的正中心的地方,所以我們心臟中心永遠有一滴血停在那個地方。所以新的血進去取代舊的血,就好像鐘擺的道理一樣,就是撞擊,經過撞擊以後新的血進來把舊的血替出去。所以心中永遠有一滴血,是藏心神的地方。如果這滴血跑掉了,心神就“無處藏身”,這時就睡不著覺了。

舉例:黃芩、黃連功效

對於這種虛症的失眠,中醫經方里面很有名的“黃連阿膠湯”可以治療。裡面有黃連、黃芩、白芍、阿膠。為什麼要用黃芩、黃連?因為苦味入心臟,能夠補心。所以用黃連、黃芩加強心臟。就好像心臟的火不夠了,加點木柴上去—黃芩、黃連,這樣火就會大一點。因為桂枝跟白芍是不同的藥性,《神農本草經》和《黃帝內經》裡都講到“辛甘發散為陽”:“辛甘發散為陽,酸苦湧洩為陰,鹹味湧洩為陰,淡味滲洩為陽。”所以桂枝是辛、甘發散,辛味和甘味的藥,白芍是“酸苦湧洩”,酸苦的藥是收斂。所以桂枝是增加身體的動脈迴圈,白芍是增加靜脈迴圈,所以我們黃連阿膠湯裡面,不用桂枝我們用白芍,身體的靜脈回到心臟的速度加快,就會使大量血會流進到心臟。血進到心臟以後,再用阿膠去補你欠虧的血,產生更多的血。怎麼設定補回的血不要補到手指上,也不要補到肝臟,也不要補到脾臟,而是要這個血——那一滴血要回到心臟的正中心的地方?這時就需要有個藥引子導引它,就好像在你迷路時為你找個帶路的人一樣。這個導引在中藥裡面沒有,那隻能從食物中找。找遍了食物,只有一種東西是永遠懸浮在中空的,懸浮在中間的,是什麼?就是雞子黃——雞蛋黃,雞蛋黃永遠是懸浮在空間。所以“黃連阿膠湯”在煮的時候,黃芩、黃連、白

芍三味藥去煮,煮完以後,要在趁熱的時候把阿膠放進去,阿膠是溶化在裡面的。等到溫的時候再把蛋黃丟下去……需要注意,一是不要蛋白,只要蛋黃。二是要在溫熱的時候把蛋黃丟下去。所以,一定要蛋黃,只用蛋黃。蛋黃就是告訴這個藥,你去的時候,一定要停在心臟的正心懸浮、漂浮在裡面。本方是少陰熱化證的主方。凡人體下部出血見精神亢奮者即可用本方。出血及精神興奮多於慢性感染疾病和慢性消耗性疾病。此出血當為炎性與血管性出血;此心煩不得臥,則當為精神神經系統的虛性興奮。人體下部出血,包括大小便出血,婦

人下血。此血多鮮紅而粘稠,伴有血塊。若色暗黑或血色淡紅而清稀以及人體上部出血,都應該考慮其他方證。

黃芩湯

處方:黃芩(去黑心)1 兩,黃連(去須)3 分,大黃(銼,炒)3 分,芒消(研)3 分,甘草(炙,銼)3 分,厚朴(去粗皮,生薑汁炙)3 分,枳殼(去瓤,麩炒)半兩,土瓜根半兩,赤茯芩(去黑皮)1 兩。

製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傷寒後煩熱,大便不利,心腹脹滿。

用法用量;每服 3 錢匕,水 1 盞,煎至半盞,去滓,食前溫服。

本方是治利祖方。治療赤白痢疾有良效,人們每遇到赤白痢疾便認為是重病,必送醫院,花費大量錢財。豈不知我們的祖先早已準備好了如此小方,讓我們坐享其成,一般三劑可愈。本方還主治腹痛而出血症狀,先兆流產、經期提前(量多色紅質稠)等表現為腹痛而出血,均可考慮用本方治療。

附子粳米湯

處方;附子 1 枚(炮),半夏半升,甘草 1 兩,大棗 10 枚,粳米半升。

功能主治;勝寒氣,和內外。主腹中寒氣,雷鳴切痛,胸脅逆滿嘔吐。

用法用量;以水 8 升,煮米熟湯成,去滓溫服 1 升,日 3 次。

各家論述

1。《金匱要略心典》:下焦濁陰之氣,不特肆於陰部,而且逆於陽位,中土虛而堤防撤矣。故以附子輔陽驅陰,半夏降逆止嘔,而尤賴粳米、甘、棗培令土厚,而使斂陰氣矣。

2。《古方選注》:治以附子之溫,半夏之辛,佐以粳米之甘,使以甘草、大棗緩而行之,上可去寒止嘔,下可溫經定痛 本方治療寒性腹痛。證見四肢發冷,惡寒,脈細,舌苔白,腹中冷痛劇烈,有時伴有腹中雷鳴、嘔吐等。本方所治與大建中湯有類似之處,區別在於大建中湯證有“上衝皮起,出見有頭足,上下痛而不可能近”的特殊反應。需要指出的是,本方中有半夏和附子,屬於“十八反”,藥店抓不到,要單配。

瓜蔞薤白半夏湯   來源:《金匱要略》。

劑型:湯劑

藥物組成:瓜蔞實、薤白、半夏、白酒。

功效:通陽散結,祛痰寬胸。

主治:用於治療冠心病心絞痛、助間神經痛、心律不齊、膽囊炎、支氣管哮喘、心源性哮喘等。

製備方法

用法用量:日 1 劑水煎分 2-3 次服。

用藥禁忌:孕婦慎用。

臨床應用:

1.乳腺增生病:用本方加減:瓜蔞 50g,半夏 10g,浙貝母10g,生牡蠣 15g,白芥子 10g,乳香10g,沒藥 10g,15g,烏藥 10g,伴纖維瘤者重用牡蠣、丹參;伴肝鬱氣滯者加柴胡、枳殼;伴肝部化火者加龍膽草;月經不調,經血量少者加、;乳房痛甚加木香。以上藥物煎湯,每日 1 劑,早晚空腹服,2周為 1 療程。治療乳腺增生病 38 例中,年齡 34-48 歲之間,平均 41 歲;病程最長 6年,最短 4 個月;增生團塊最大的達3。5×3。5cm,可觸及增生團塊最多的 6 處。所有病例均經 2 個以上市級醫院確診。療效標準:以腫塊全部消失,疼痛全部消失為痊癒;以腫塊明顯縮小,疼痛減輕為好轉;以腫塊疼痛和

治療前一樣或者有發展為無效。結果:痊癒 13 例,佔 34。2%;好轉 17 例,佔 44。8%;無效 8例,佔 21%;總有效率為 79%。輕者 1 個療程見效,重者 3 個療程見效。

2.非化膿性助軟骨炎:用本方:瓜蔞 20g,薤白 20g,半夏15g,氣滯血瘀重者加、乳香各 10g,兼痰濁留滯加桔梗 15g,制南星 10g。每日 1 劑,水煎分 2 次服,10 日為 1 療程。治療非化膿性肋軟骨炎 23 例,其中男性 19 例,女 4 例;年齡 18-59歲。結果:痊癒(症狀體徵消失)共 20例;顯效(症狀消失,助軟骨腫脹基本消失)共 2 例;好轉(肋軟骨腫脹基本消失,但仍感胸部不適)共 1 例;總有效率為 100%。經半年隨訪全部病例均未復發。本方用於治療“真心痛”,“胸痺不得臥,心痛徹背者”,類似於現代的冠心病。此病起於劍突一帶當中,其痛徹背,疼痛難忍。本方比瓜蔞薤白白酒湯多了一味半夏,治療胸痛的程度更劇,可見半夏有止痛作用。一般認為:半夏

小量(15g)止嘔,中量(30g)催眠,大量(40g)止痛。

旋復花代赭石湯

旋復花(三兩)代赭石(一兩) 人參(二兩) 生薑(五兩切)半夏(半升洗) 甘草(三兩炙)大棗(十二枚擘)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傷寒發汗若吐若下解後.心下痞硬.噫氣不除者.旋復代赭湯主之.按心下痞硬.中虛而有留邪也.噫氣不除. 胃逆而兼蓄飲也.主旋復導飲下行.代赭鎮心降逆.而邪之留滯者.復生姜半夏以開之.氣之逆亂者.用人參甘草大棗以和之.虛回邪散.則痞可解而噫亦止矣. 本方治療單純噯氣、呃逆、打嗝不斷有神效。除此之外,因旋覆花可治“唾如膠漆”,代赭石可“鎮逆氣、降痰涎、止嘔吐、通燥結”,故本方還可以治療膠黏性咳嗽,痰粘如膠,極難咳出,兼有便秘者。

甘草附子湯

《傷寒論》:甘草附子湯;別名;四物附子湯(《備急千金要方》卷七)。

處方;甘草 6 克(炙)附子 12 克(炮,去皮,破)白朮 6 克桂枝 12 克(去皮)

功能主治:溫經散寒,祛風除溼。治風溼相搏,骨節疼煩,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則痛劇,汗出短氣,小便不利,惡風不欲去衣,或身微腫。

用法用量:上四味,以水 1。2 升,煮取 600 毫升,去滓。溫服200 毫升,一日三次。初服得微汗則解。

柴胡解毒湯(劉渡舟)

【組成】柴胡 10 克 黃芩 10 克 茵陳蒿 12 克 土茯苓 12 克 鳳尾草 12 克 草河車 6 克

【主治】急性肝炎或慢性肝炎活動期,表現為谷丙轉氨酶會顯著升高,證見口苦、心煩脅痛、厭油食少、身倦乏力、小便短赤、大便不爽、苔白膩、脈弦者。

【用法】水煎服,日一劑。

【備註】1 錢 = 3。75 克 。草河車即蚤休 ,乃常用草藥。

加味五金湯(俞慎初)

【組成】金錢草 30 克 海金砂 15 克 雞內金 10 克 金鈴子 10克 川鬱金 10 克 玉米鬚 15 克

【主治】肝膽結石、尿路結石,以及肝炎、膽囊炎、腎炎、腎盂腎炎、膀胱炎等。

【用法】日一劑,水煎分服。

【加減】

1、肝膽結石,加枳殼 6 克,朴硝 6 克。

2、大便不通,加元明粉 12 克。

3、尿路結石,加石葦 12 克,貓須草 12 克。

4、有絞痛者,加元胡 10 克,生甘草 3 克,以緩解疼痛。

【典型病例】林某,男,60 餘歲,1984 年 8 月就診,患者僑居印度尼西亞 40 餘年,4 年來患膽囊結石症,經常右脅部脹痛,多在清晨四、五點左右,小便經常色黃如茶因年老不願手術,此次以家鄉甲子年燈會,特返國觀光,前來求治。俞氏鑑於以往多服西藥,目前症狀為脅痛,小便黃,乃處以加味五金

湯治之,囑其連服 30 劑,以觀後效。未服藥前,曾作 B 超檢查,服藥後又作檢查。

處方:金錢草 30 克 海金砂 15 克 雞內金 10 克 金鈴子 10克 鬱金 10 克 京丹參 12 克 綿茵陳15 克 山梔子 6 克 川黃柏 6 克 制大黃 10 克(便通停用) 水煎服,連服 30 劑,每天 1 劑,日以金錢草、玉米鬚各 20 克,水煎代茶。

止咳定喘湯(俞慎初)

【組成】蜜麻黃 6 克 光杏仁 5 克 炙甘草 3 克 紫蘇子 10 克 白芥子 6 克 葶藶子 6 克(布包) 蜜款冬 6 克 蜜橘紅 5 克 結茯苓 10 克 清半夏 6 克

【主治】急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或輕度肺氣腫,尤對風寒咳喘痰多者有較好的療效。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劑。

【加減】

1、若惡寒發熱、鼻塞流涕,表證明顯者,可酌加荊芥、防風、紫蘇葉等。

2、痰粘稠、咯吐不爽者,加桑白皮、浙貝母。

3、胸悶不舒者,加瓜萎、鬱金。

4、如痰黃之咳喘者,可加條黃芩、桑白皮、浙貝母等。

【典型病例】患者素有哮喘症,多年來經常發作,近日不慎受涼,咳嗽不已,且見喘促氣急、胸悶,痰多色白,脈細緩,舌質淡紅苔白。證屬外邪引動內飲致肺氣不喧之喘咳,治宜宣肺平喘、止咳祛痰,予止咳定喘湯加味。

處方:蜜麻黃 6 克 光杏仁 5 克 炙甘草 3 克 蜜款冬 6 克 浙貝母 10 克 鹽陳皮 5 克 結茯苓 10克 清半夏 6 克 紫蘇子 10 克 白芥子 6 克 葶藶子 6 克(另包) 水煎服,服五劑後,咳喘明顯減輕,仍胸悶,上方加幹瓜萎15 克,再進五劑後,諸症悉平。

降糖方(祝諶予)

【組成】生黃耆 30 克 生地 30 克 蒼朮 15 克 元參 30 克 葛根15 克 丹參 30 克

【主治】氣陰兩虛型糖尿病。

【用法】日一劑,水煎分溫服用。

【加減】

1、尿糖不降,重用花粉 30 克,或加烏梅 10 克。

2、血糖不降加人參白虎湯,方中人參可用黨參代替用 10 克,知母用 10 克,生石膏重用 30 - 60克。

3、血糖較高而又飢餓感明顯者,加玉竹 10 - 15 克,熟地 30克。

4、尿中出現酮體,加黃芩 10 克 黃連 5 克 茯苓 15 克 白朮10 克。

5、面板癢加白蒺藜 10 克 地膚子 15 克 白蘚皮 15 克。

6、下身搔癢加黃柏 10 克 知母 10 克 苦參 15 - 20 克。

7、失眠加首烏 10 克 女貞子 10 克 白蒺藜 10 克。

8、心悸加菖蒲 10 克 遠志 10 克 生龍骨 30 克 生牡蠣 30 克。

9、大便溏薄加薏苡仁 20 克 芡實 10 克。

10、自覺燥熱殊甚,且有腰痛者加肉桂 3 克引火歸元。

11、腰痛、下肢痿軟無力者,加桑寄生 20 - 30 克 狗脊 15 - 30 克。

理血通經散(羅元凱)

【組成】吳茱萸 60 克 赤芍 60 克 三稜 30 克 莪術 30 克 紅花 30 克 蘇木 30 克 桃仁 30 克 續斷 60 克 益母草 30 克 黨參 45 克 香附 45 克

【主治】氣滯血瘀所致閉經,症見月經數月不行、精神抑鬱、煩躁易怒、胸脅脹滿、小腹脹痛或拒按,舌質紫黯或有瘀點,脈沉弦或沉澀。

【用法】共研細末,每次服 12 克,用熟地 30 克、麥冬 15 克,煎湯送服,每日二次。

【典型病例】姚某,32 歲,自然流產 4 次並清宮 4 次,術後即發閉經 8 個月,並有週期性腰痠下墜感和小腹脹痛,伴有黃色黏稠帶下,大便秘結,舌質淡暗,脈象沉澀有力。觀此病,因患者多次傷胎損及胞脈及腎經,又加之清宮手術因打胎傷血海,致使氣逆阻隔胞脈,症見腰痠下墜、小腹脹痛、帶下黏稠,

為血海欲瀉不得,脈絡不暢之症。治當活血通路、理氣調經。宗本方之要,改散劑為湯劑。

處方:吳茱萸 6 克 赤芍 12 克 三稜 6 克 莪術 6 克 紅花 10克 桃仁 10 克 益母草 15 克 澤蘭10 克 水蛭 3 克 蘇木 10 克 酒軍 5 克

【備註】酒軍,即酒制大黃。

理氣逐瘀消脂湯(裘笑梅)

【組成】炒當歸 9 克,赤芍 9 克,川芎 3 克,橘紅 6 克姜 半夏 6克,炙甘草 3 克,制香附 9 克, 元參 9克 浙貝 9 克, 炒川斷 9克, 炒枳殼 6 克, 失笑散 12 克生山楂, 牡蠣(先煎)各 20 克,白花蛇舌草 12 克 莪術 6 克

【主治】子宮肌瘤,子宮內膜異位合併不孕。

【用法】水煎服,日 1 劑分 2 次服。

【典型案例】陶某,女,31 歲,職工。1983 年 8 月 18 日初診,結婚五年未育,形體肥胖,月經不調已有二年,週期縮短,一月二行,色紫暗伴血塊,每次經行小腹疼痛較劇拒按。婦檢:增大曰二月孕,宮腔 9。4 釐米,腔內空虛,有高低不平感,宮體前位,右側附件觸及 2。3× 2。4 釐米囊性腫塊,活動差,

左側附件增厚。伴腰痠、納差,脈弦澀,苔薄,舌邊有瘀點。診為子宮肌瘤伴子宮內膜異位症、原發不孕,症屬血瘀氣滯、痰溼壅滯,治擬活血去瘀、理氣消脂積。處以理氣逐瘀消脂湯。

處方:炒當歸、赤芍、制香附、元參、浙貝、炒川斷各 9 克 炒枳殼、橘紅、姜夏、生山楂、莪術各6 克 牡蠣(先煎)、白花蛇舌草、失笑散(包)各 12 克 川芎 3 克 炙甘草 3 克五劑。

消斑湯(李孔定)

【組成】鮮澤漆 10 克(幹品減半) 大茯苓 30 克 黃精 30 克 夏枯草 30 克 連翹 15 克 山楂 15 克 枳殼 12 克 甘草 3 克

【主治】斑歷(淋巴結核)

【用法】諸藥納陶罐內,清水浸泡 1 小時,煮沸 10 分鐘,取200 毫升,煎 3 次,將藥液混勻,分3 次溫服,1 日 1 劑,連服 1 - 2 個月,一般可愈,不愈再服,服藥期間加強營養。

【加減】

1、若斑歷已潰加黃耆 30 克、制首烏 15 克,以補氣血、託毒排膿、斂瘡生肌;

2、未潰則配合外治,用生川烏、草烏各 30 克研極細末,蜂蜜調敷患處,紗布固定,一日一換,忌食辛辣燥烈之品。

【典型案例】李某,女,23 歲,1988 年入院。病史:1988 年5 月發現右頸部有一結塊,大如核桃,皮色不變,推之可動,無發熱等全身症狀,即至某醫院診治。診斷為頸淋巴結結核。經肌肉注射鏈黴素等治療,左頸部亦有結核發生,日久結核固定,皮色變暗紅,於 7 月 2 日切開排膿,流出稀薄膿液(膿

液塗片找到結核桿菌)。術後轉本院治療。檢查:頸部兩側有瘡口兩處,周圍面板暗紅,兩瘡口均有白色腐肉,瘡口呈潛行性,四周有空腔,流出稀薄膿液,並挾有敗絮樣物質。診斷:頸淋巴結核。治療:內服消斑湯加黃耆 30 克、玄參 10 克。入院當日即行清創,術後撒七三丹敷以紅油膏紗布蓋貼,之後腐肉漸脫落,膿水減少,肉芽組織逐漸生長,最後用生肌散收口共治療 40 天,瘡口癒合。隨訪一年,未見覆發。

健腦散(朱良春)

【組成】紅人參 15 克(參須 30 克可代) 地鱉蟲、當歸、甘杞子各 21 克 制馬錢子、川芎各 15 克 地龍、制乳沒、炙全蠍各 12 克 紫河車、雞內金各 24 克 血竭 甘草各 9 克。

【主治】凡腦震盪後遺症出現頭暈而痛,健忘神疲,視力減退,周身痠痛,天氣變化時則更甚;有時食慾不振,睡眠欠佳,易於急躁衝動;面色黧黑,舌有瘀斑,脈多沉澀或細澀者均可之。

【用法】馬錢子有劇毒,需經炮製,一般先用水浸一日,颳去毛曬乾,放麻油中炸,應掌握火候,如油炸時間太短,則內心呈白色,服後易引起嘔吐等中毒反應;如油炸時間過長,則內心發黑而炭化,往往失效,所以在炮製中可取一枚切開,以黑麵呈紫紅色最為合度。

【典型案例】李某,男,42 歲,軍人。在檢查施工過程中,突然從上落下之鐵棍擊於頭部而昏倒,當時顱骨凹陷,繼則出現血腫,神智不清達 20 餘小時,經搶救始蘇。半年後曾在某地檢查,腦組織萎縮 1/4,整日頭昏痛,健忘殊甚,記不得老戰友姓名,有時急躁易怒,失眠神疲,面色晦滯,苔薄膩,舌邊尖有瘀斑,脈細澀。予健腦散治之,服藥一週後,頭昏痛即見減輕。夜寐較安,精神亦略振,自覺爽適。堅持服用 2 月,症情平穩,續予調補肝腎、補益心氣之品善後。

升麻甘草湯(方藥中)

【組成】升麻 30 克 甘草 6 克

【主治】本方為治療遷延性肝炎,慢性肝炎之輔助方。一般與後面所述之加味一貫煎、加味異功散、加味黃精湯合用。適用於遷延性肝炎、慢性肝炎肝功能損害嚴重,轉氨酶長期持續在高限,中醫辨證屬於毒盛者,恆合用該方。

【用法】常合入加味一貫煎、加味異味散、加味黃精湯方中同煎,煎服法亦同上。

【典型病例】郭某,女,30 歲,1969 年 5 月初診。患者確診肝炎已 10 年,經中醫藥物治療,10年來轉氨酶一直持續在 500 單位以上始終不降,麝濁 10 單位,百治無效。就診時,患者肝區疼痛,疲乏無力,納差,舌紅,脈弦細滑數。根據上述症徵,辨證為肝腎陰虛,波及脾胃,邪毒熾盛。擬養肝助脾

疏肝、佐以解毒為法,予加味黃精湯合升麻甘草湯治療。升麻最大用量為 45 克,服藥兩週後,症狀明顯好轉。一個月後症狀基本消失,複查肝功,轉氨酶、麝濁均下降至正常值,仍宗上方繼續治療兩個月,每月複查肝功均保持正常值,諸症消失。停藥一年後複查肝功仍在正常範圍。1983 年患者因它病來診,述自 1969 年治療取效後,10 餘年來肝功檢查均在正常範圍,其中只有 一次因外出勞累,轉氨酶曾一度升高,患者自服原方 20 劑,再調恢復正常。

溫臍散(董廷瑤)

【組成】肉桂 1。5 克 公丁香 1。5 克 廣木香 1。5 克 麝香 0。15克

【主治】小兒腸麻痺

【用法】本方共研細末,熟雞蛋去殼,對剖去黃,納藥末於半個蛋白凹處,覆敷臍上,外扎紗布。2 小時後如能腸鳴蠕動,矢氣頻轉,則為生機已得,便暢腹軟,轉危為安。如未見轉氣,可再敷一次,必可見功,屢用屢驗。

【典型案例】陶某,男,11 個月。因脾常不足,洩利 6 天,脾更虛憊,腹部脹滿,西醫診斷為腸麻痺症。高熱乾渴,噁心嘔吐,叩之氣促如鼓,舌紅口燥,藥入即吐。此屬脾氣虛憊,症情危急,急於外敷溫臍散,希獲轉機。2 小時後腸鳴連連,矢氣頻轉,腹部稍軟,續敷一次,次日複診。患兒氣機舒緩,

便下稀溏而通暢,腹部柔軟,形神轉佳,熱度退淨,舌質轉淡,苔薄膩。但洩利尚多,小溲短少,睡時露睛。是為脾陽虛衰,即予附子理中湯主之。

藥用:米炒黨參 5 克 土炒白朮 6 克 炮姜 2 克 焦甘草 3 克 淡附片 4。5 克 廣木香 3 克 茯苓 9克 車前子 9 克(包) 二劑。三診時洩利已,腹軟溲長,便仍溏軟,舌淡而潔。中焦陽氣未復,尚須溫扶。

藥用:米炒黨參 5 克 土炒白朮 6 克 炮姜 2 克 焦甘草 3 克 煨木香 3 克 炒石榴皮 6 克 淡附片4。5 克 炒扁豆 9 克 三劑。藥後便下轉原,納和神振,續以溫扶而安。

沙參銀菊湯(鍾一棠)

【組成】南北沙參各 15 克 銀花 20 克 菊花 10 克 薄荷 6 克(後下)杏仁 10 克 清甘草 2 克

【主治】呼吸道感染,氣管支氣管炎、慢性支氣管炎伴感染等,症見發熱惡寒,頭痛口乾,喉癢咽痛,咳嗽或氣急,舌質偏紅,脈數。

【用法】每劑煎 2 次,頭汁用冷水約 500 毫升先浸泡 20 分鐘,然後煮沸 5-6 分鐘即可;二汁加冷水約 400 毫升煮沸 5 分鐘,勿過煮。亦可將藥物放入熱水瓶中,用沸水沖泡 1 小時後代茶飲服。

【加減】

1、咽喉腫痛者去杏仁,加元參 20 克、桔梗 6 克、蟬衣 10 克;

2、肺熱偏盛,體溫較高可加重沙參、銀、菊用量,或改用野菊花 15 克,或加黃芩 15 克、蒲公英30 克;

3、咳嗽較劇去薄荷加前胡 15 克、象貝 15 克;

4、氣急較甚去薄荷,加枇杷葉(包)15 克,地龍 10 克;

5、宿有痰飲去薄荷,加半夏 20 克、茯苓 18 克、蘆根 20 克。

【典型病例】包某,男,3 歲,1991 年 11 月 6 日初診。患兒平素容易感冒發熱,常需注射青鏈黴素或氨青黴素等一週以上方能控制。近二日又發熱咽痛,咳嗽頻作,稍氣促,今嘔吐一次,不思食,舌尖紅,脈細數。因哭鬧不能打針而求治中醫。查:咽峽充血,左側扁桃體Ⅰ大,測體溫 39。6℃。診斷:急性氣管炎,證屬風熱咳嗽,治宜疏風散熱、清肺止咳。處方:北沙參 10 克 銀花 8 克 野菊花 8 克 薄荷 3 克 黃芩 8 克 前胡 8 克 生甘草 2 克 4 劑。囑將藥置熱水瓶中沸水泡服。13 日複診,11 患兒母訴,服藥 2 劑熱即退至 37。8℃,4 劑藥後即不發熱,咳嗽大減,胃納增,又自服原方3 劑,諸症皆除,惟晚間偶有餘嗽,舌潔,脈細,上方去野菊花、薄荷,加南沙參 10 克、麥冬 8克,3 劑以鞏固。

TAG: 10本方30甘草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