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立娟:拿 糕

拿 糕

文/高立娟

高立娟:拿 糕

拿糕,是塞外人家一種簡單速成的飯食。做飯晚了或思謀不出想吃點啥飯,就挖碗莜麵舀瓢水,做拿糕。

說起拿糕就會想起一句歇後語:光棍漢吃拿糕,靠自覺(攪)。還會想起一個傳說的故事:相傳很久以前,有一對貧困的母子相依為命。母親年老體衰恐不久於人世,卻依然牽掛著兒子。說,我兒不會做飯,娘死了你可咋辦呀?兒子說,娘我會攪拿糕。從此後這光棍漢就上頓下頓,天天的攪拿糕吃。一天一個毛賊流竄到此地,也不長眼半夜摸到了他家。結果家徒四壁什麼都沒有。可是賊是不走空道的,臨走順手就把他家的鍋拔起扛走了。等到天亮一看,這那裡是鍋呀,分明就是一口鍋巴。

高立娟:拿 糕

因此,一般人都認為,拿糕是懶人飯,拿糕是沒有技術含量的飯,其實不然。看似一碗麵一瓢水的事,要做好還真不容易。水多了就是一鍋漿糊,水少了就成了一坨麵疙瘩。做拿糕也叫攪拿糕,只有攪的功夫到了,拿糕裡才不會有生面疙瘩,才會勁道,才不會糊出厚厚的鍋巴。當然火候也很重要,火小了不熟,火大了糊鍋。過去都是在大鐵鍋裡做拿糕,講究要用軟火,不能用硬火,最好是燒蒿子或茅草。要攪一大鍋拿糕也是個力氣活,好在大鍋臺大鐵鍋,身手好施展。先把水燒到半開不開,然後一手撒面,一手攪拌,最少用三根筷子,便於把面打散,還要往灶火裡添柴拉風箱,兩隻手幹三隻手的活,沒點把控能力也是不行的。攪得差不多了,要蓋住鍋蓋燜一會兒,這時既不能添柴,也不能撤火,要用柴碳的餘熱,悠悠的將拿糕的軟糯勁道慢慢的拿捏出來。然後就是拿鏟子啪啪啪的剷起來又摔下,幾個回合下來,拿糕就更勁道了。所以,做拿糕叫攪拿糕,也叫打拿糕,到此拿糕就做好了。

高立娟:拿 糕

紅花還得綠葉配,再好的拿糕,也是原味的麵糰,沒有蘸料也就寡淡了。過去年代清貧人家舀半碗醃湯兌點水,切幾芽蔥花再剁點辣椒碎,就可有滋有味的吃一大碗拿糕。好點的人家拌個涼湯或燉個熱湯菜,也很平常。但很少配伍肉湯的,就像穿短褲配西裝,不搭(現在叫時尚)。高射炮打蚊子,大材小用。我以為拿糕的最佳配湯,應該是涼湯,並首推黃瓜湯。將黃瓜切細絲,小蔥切碎蔥花,並且要有蔥白有蔥葉,香菜切半分段,加鹽加少許生抽,加適量涼白開,點香油或現炸花椒油拌勻。然後最關鍵的一步,是一定要加醋,加醋,加醋,醋才是這碗涼湯的靈魂。喜辣的,可以切點鮮辣椒絲,也可以加半勺炸辣椒油,這是錦上添花,唯有醋是靈魂,不可或缺。

這樣黃瓜絲的青脆,小蔥香菜的清香,醋的酸爽,合著涼湯的涼,將軟軟糯糯的冒著熱氣飄著莜麵糊香的拿糕,放到碗裡蘸一蘸,就勢連拿糕帶黃瓜絲夾一筷子,送入口中,那感覺就像三伏天吹空調,一個字:爽!三個字:爽到家~啦!

好多年沒吃拿糕了,現在沒有了大鍋灶,燜飯用電飯煲,炒菜用炒瓢,無論攪拿糕或是打拿糕,都施展不開身手。況且,我也是眼高手低,嘴上功夫硬,實戰就趴黃了。但仍願寫這篇小文,撩撩看客的味蕾,勾勾看客的食慾,你若垂涎,我便竊喜。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雪絨花原創文學

TAG: 黃瓜加醋麵疙瘩小蔥光棍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