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味慶陽——鎮原老席九碗十三花

尋味慶陽——鎮原老席九碗十三花

聞道鎮原風味佳,九碗還有十三花。

漢朝宮廷傳御宴,皆因原州人之華。

黃花菜香開黃花,明清貢品鎮原芽。

若教彭祖持公論,隴東廚師鎮原娃。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過張維的這一首《品鎮原老席九碗十三花》,他是專門讚美慶陽美食鎮原老席。在我的家鄉,鎮原老席有著悠久的歷史,獨特的風格,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和禮儀。如今,鎮原老席也成為了我們招待外來貴客的一到風景線,也成為我們家鄉獨特的文化。

尋味慶陽——鎮原老席九碗十三花

小的時候聽老人說起過,我們鎮原傳統筵席源於漢魏宮廷菜餚,明代大臣許理(慶陽市鎮原人)從宮廷帶回來了許多酒席上的操作技術,傳授給當地普通老百姓,從而也大大改變了我們的傳統飲食習慣,同時也形成了鎮原不同於其他地方的飲食文化。

尋味慶陽——鎮原老席九碗十三花

鎮原老席是以十三道大菜為主,佐以八個小菜,光饅頭來來回回要端四趟,端菜十七趟。先單上菜,每上一道大菜,接著上一道小菜,各上八次,俗稱“風攪雪”。同樣,鎮原老席坐席的過程也很有講究,桌椅為八仙桌,一席八人,長輩要坐最中間,最高的位置,也是最顯眼的地方,等菜上齊了,尊者先動筷,其他人再跟著動筷子,倒酒時,不是一溜圈斟下來,而是先左後右、再左再右,還有就是給長者先敬酒。

隨著時間的改變,我們的生活條件慢慢變好,許許多多的傳統也漸漸消失殆盡,在我們當地也就只有鎮原老席保持著從古至今的這種風俗,人們也真正的重視起來了!

小的時候,我們的生活內容也比較簡單,物質生活也不像現在這麼豐富多彩,特別是農村,要想做一頓豐盛的飯菜,可選用的食材很有限,蔬菜尤為缺少。因此鎮原老席的菜樣以肉類為主,豬肉是其中絕對的主角,輔以少量雞肉,排骨、旋肉、肝子、酥肉、條子肉、蹄花、丸子,僅豬肉就能做出各種花樣,一道席往往要用完一頭豬,豬肉的不同部位往往就能做成一盤盤“硬菜”。

尋味慶陽——鎮原老席九碗十三花

看似只是一盤肉,但廚師“道行”的深淺往往就在這幾片肉上體現,軟肉怎麼切得又薄又完整最考驗廚師的刀工,旋肉怎麼一片挨一片旋得立起來,沒有幾年的工夫也做不到,看是肥肉片,其實經過了煮、蒸、炒等幾個環節,吃起來肥而不膩。由於只是一樣豬肉,廚師們變著花樣、費盡心思做成十幾樣肉食——這正是鎮原老席加工的複雜之處。

尋味慶陽——鎮原老席九碗十三花

尋味慶陽——鎮原老席九碗十三花

每種食材都有它獨特的性格和脾氣,比如鹿角,它是一種藻類沙菜,吃的時候佐以黃酒,鹿角就能變軟。在調味品上,鎮原老席的廚師選用的多為姜粉、大香、醋、鹽等簡單調料,很多菜品簡單加工甚至不加工,更能體現出食物的本味,越是刻意求新求變,離平易、純樸、自然的飲食之道就越遠。鎮原老席之所以令人難忘,恰恰在於它的返璞歸真。

尋味慶陽——鎮原老席九碗十三花

說到黃酒,我也要給大家介紹一下我們的慶陽馬嶺黃酒。

尋味慶陽——鎮原老席九碗十三花

它也分為以下幾步:

1。造酒麴。將小麥用石磨拉成側側(瓣),蒸熟,加酒麴引子攪均,裝入缸內發酵。七八天後取出,用小升子搗成方塊,曬乾儲存。酒麴存放時間越久越好。

2。裝酒。原料以酒米為好,酒米是由當地種植的酒谷碾制而成。如無酒米,可用粘黃米或黃米做。將原料蒸熟,吸入水分,加酒麴,攪均裝入缸內,密封。有的人在酒料內加入藥渣,以增加酒力。將裝料的缸放在炕角發酵,發酵時間一般為20天左右。慶陽冬季裡家家戶戶燒火炕,缸內的料能保持一定溫度,這就是為什麼裝黃酒要在冬季的原因之一。溫度要適中,過熱,酒味會變酸。

3。洩酒(洩,讀ye葉)。洩酒的缸都是特製的。在缸的底部側邊鑿有小孔,安上竹筒,缸底墊層乾淨麥草,起過濾作用。將已發酵的酒料裝滿,上面墊些淨麥草。把缸支高,塞住竹筒口,再向缸內注水,浸泡一段時間後,拔開竹筒塞子,酒就流入下接的盆中。

尋味慶陽——鎮原老席九碗十三花

我們馬嶺黃酒馬嶺色澤鮮亮,猶如琥珀;味苦透甘,甜酸適中;澀辣俱有,香氣濃郁;醇和鮮爽,回味綿長。

尋味慶陽——鎮原老席九碗十三花

馬嶺黃酒不僅可口,而且具有舒筋活血、清心化淤、驅風散寒、養顏益膚的功效。黃酒要燒開喝,冷喝傷人。燒黃酒,用沙鍋子燒最好,可以保持酒不變味。喝馬嶺黃酒要小心,不能貪杯,貪杯會喝醉。黃酒醉人,一時難以醒過來。

正宗的馬嶺黃酒,配上我們的九碗十三花,豈不妙哉,尤其在過年的時候家家戶戶都有黃酒,也是招待朋友的不二之選!

大家有機會可以去品嚐品嚐,真正瞭解一下我們當地農村那種厚重的傳統文化風俗,品嚐當地的美食,當然自己也可以在家動手做!

尋味慶陽——鎮原老席九碗十三花

如有雷同,純屬巧合

尋味慶陽——鎮原老席九碗十三花

TAG: 鎮原老席黃酒馬嶺廚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