醬菜過泡飯,上海人餐桌的“神來之筆”

醬菜過泡飯,上海人餐桌的“神來之筆” 原創 上海靜安 上海靜安

柴米油鹽醬醋茶,是日常生活的剛需。天潼路上自然少不了這樣的店鋪,它們承載著平民百姓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

醬菜過泡飯,上海人餐桌的“神來之筆”

文/惜珍

畫/李知彌

新合盛米號及仁和醬園

醬菜過泡飯,上海人餐桌的“神來之筆”

山海關路的醬園彩繪

當年,天潼路上的商店五花八門,鱗次櫛比的店鋪構成了熱鬧繁華的街景,形成了歷史上有名的天潼路街市。它既不像南京路和淮海路上的商店,會有摩肩接踵的人流,也不像如今小鎮上的店鋪,時不時會有旅遊者光顧,而是透著安靜閒適的氛圍。

開門七件事,油鹽醬醋佔了四件,可見醬園店的地位。當年在天潼路福建北路轉彎角上有一家仁和醬園店。因為在路口的轉角上,所以醬園的門面略帶圓弧形。這家醬園店門庭十分軒朗,雪白的粉牆上刷著蒼勁有力的四個大大的黑字“仁和醬園”,很遠就能看到。

醬菜過泡飯,上海人餐桌的“神來之筆”

醬園門前兩扇高聳的黑漆大門威風凜凜,進門的門檻很高,門前有一級臺階,裡面層高超過3米,顯得十分空曠,夏天從毒日頭下跨進醬園店會有沁人的涼意襲來。當年醬園店的品種不像現在那麼名目繁多。油,主要是豆油、菜油和麻油;鹽只分粗鹽和細鹽;醬油分為紅醬油和白醬油,白醬油又叫鮮醬油。醬分成豆瓣醬、甜蜜醬和辣醬。醋也只有兩種,即米醋和鎮江醋。

這家店所有的油鹽醬醋包括做菜用的料酒都是零拷的,當時也沒有塑膠袋,去買的時候必須帶上盛器。這家店最出名的是品種齊全的醬菜。

醬菜過泡飯,上海人餐桌的“神來之筆”

和大多數上海人一樣,我們家早上也習慣於吃泡飯,我小時候經常奉命去買仁和的醬菜。仁和醬園的櫃檯很高,小小的我須得踮起腳尖才能勉強夠到。我最喜歡仁和的什錦菜,那是用大頭菜絲胡蘿蔔絲薑絲還有萵筍絲等用鮮醬油和糖醃在一起的,品種多且脆爽可口,加以紅黃綠白黑的色彩十分誘人,我喜歡用筷子一根根挑揀著吃。

最常買的還有寶塔菜、玫瑰大頭菜、白糖小醬瓜。寶塔菜又叫螺螄菜,因它看上去既像寶塔又像是一隻只小螺螄,這就增加了吃的趣味,而且吃口鮮嫩。玫瑰大頭菜是用芥菜為原料,配以紅玫瑰糖、老白醬等醃製而成,色澤褐紅,脆嫩滋潤,回甜清香。白糖小醬瓜用的是指頭粗細的新鮮嫩黃瓜,再用上好的醬油醃製,堪稱醬菜中的貴族了。

醬菜過泡飯,上海人餐桌的“神來之筆”

仁和醬園裡的腐乳也有很多品種,這些腐乳放在一個個大甕裡,蓋子封著,開啟後可以看見四周整齊排列著腐乳。去買時,店家會小心翼翼地用長長的筷子一塊塊夾出來,有紅腐乳、白腐乳、玫瑰腐乳、火腿腐乳、辣腐乳等。作為寧波人家的小孩,我喜歡吃他家的醉麩,鮮中帶鹹,綿軟有勁道,帶點酒釀的香味。

醬菜過泡飯,上海人餐桌的“神來之筆”

我家買米的店在天潼路792號,從相鄰的徐家花園穿出來沒幾步就是。這是一家元老級米店,名為新合盛米號,創建於清同治四年,即1865年。裡面不僅賣米,還賣麵粉,切面、餛飩皮、餃子皮等。米店的櫃檯上放著兩個小木盒,裡面盛放著米的樣品。買米的人站到櫃檯旁,用手掬起一小把米可以品評米的質量。那時買米要憑購糧證,米分為大米與秈米,大米是單季稻,口感綿軟,但漲性不好。秈米是雙季稻,漲性好,但吃起來比較硬。大米的價格比秈米略為貴一點,外婆煮飯時會把兩種米混在一起燒煮。米店裡有好的大米進來時,鄰居們會奔走相告,店門口便會排起長長的隊伍。

醬菜過泡飯,上海人餐桌的“神來之筆”

米店櫃檯旁放一臺磅秤和一個方形漏斗,布袋裝的米和麵粉隨意地躺在店內各個角落。那個方形漏斗的出米口側斜著,便於購米人套上米袋,店員把米稱好後會提醒顧客把袋子張大一點,以免米漏出來。一聲“好了”,一粒粒雪白的米便嘩啦啦地從鬥裡倒入口袋,裝好後再從旁邊的柱子上拿一段麻繩把袋口捆好,往肩上一扛就可以回家了。這是個力氣活,通常是舅舅去買的,我喜歡跟著舅舅去,幫他把口袋套在漏斗上,有一次因為我沒把米袋抓緊,致使漏斗裡出來的大米撒了一地,幫了倒忙。雖然舅舅沒罵我,我卻嚇得哭了起來。

醬菜過泡飯,上海人餐桌的“神來之筆”

最開心的是去米店買山芋,因1斤糧票可以買7斤山芋,所以很受居民青睞。只要弄堂裡鄰居一聲喊:“山芋來了!”外公便趕緊拿上一隻大竹籃,牽著我的小手,急急前往弄堂隔壁的米店。到了那裡,只見米店門口停著一輛大卡車,夥計們忙著把裝在麻袋裡的山芋倒出來,一會兒工夫就堆起小山似的山芋,空氣裡頓時瀰漫著陣陣帶土腥氣的甜香。鄰居們自覺地排成一列長隊,站在佇列中的我有些興奮,小臉紅撲撲的,米店夥計用簸箕將山芋鏟到顧客的竹籃裡,稱好分量,一個接著一個,那個場景有些熱鬧,有些喧譁,卻洋溢著滿滿的人間煙火氣。

醬菜過泡飯,上海人餐桌的“神來之筆”

那時,我們最期待卡車裝來的是栗子山芋,因為吃起來粉糯有栗子味。它最適合做湯山芋,把山芋去皮後切成小塊,放進鍋裡,再加上切成小塊的年糕和幾片桔子,黃、白、紅相間,就是一道色香味俱佳的點心。如果生吃,就要選紅皮白心的,它汁液充足,咬一口又甜又脆。山芋還可以蒸來吃或是在爐子上烘,烘山芋特別香,尤其是在寒冷的冬天,外面北風呼嘯,躲在自家的小樓裡,手裡拿著剛出爐的熱氣騰騰的烘山芋,呼哧呼哧地吃著剝去皮的黃澄澄的糯糯的烘山芋,滿滿的幸福感。

如今,兩家店都已隨風而逝,但卻頑強地留存在我記憶深處。

作者及畫家介紹

醬菜過泡飯,上海人餐桌的“神來之筆”

惜珍

惜珍,本名朱惜珍。上海作家。

著有《海上學人——一蓑煙雨任平生》《永不飄散的風情》《花園洋房的下午茶》《梧桐深處的別戀》《走近草根藝人》《在上海尋找上海》等城市文化主題專著。2016年出版的《永不拓寬的上海馬路》(全三冊)至今已多次重印,其電子書已被美國斯坦福大學圖書館和埃默裡大學圖書館引進。

2018年與朋友共同創作出版長篇小說《面朝地中海的房子》。

2020年被評為靜安區十大公共文化旅遊人物。

2021年出版散文集《上海:精神的行走》(上下冊),以作家的眼光去寫城市的前世今生,用文字描繪出一幅幅氣韻生動的城市畫卷。

醬菜過泡飯,上海人餐桌的“神來之筆”

李知彌

畢業於中國美術學院,當代水墨藝術家。現居上海。

出版有《時辰》《知彌先生心畫》《常相知》《君自故鄉來《萬物與我》等畫集,《周作人文集》《朱光潛書系》《上海小吃指南》《山野、清風與明月》《幸福就是一家人共度三餐四季》《愛——外婆和我》《走啊走》《美麗詩經》(合著)等插圖繪本。

醬菜過泡飯,上海人餐桌的“神來之筆”

一碗煙火 (紙本水墨) 李知彌

醬菜過泡飯,上海人餐桌的“神來之筆”

編者按:

本欄目來源於1994年2月8日創刊的《靜安報》副刊《百樂門》。在微信平臺,“百樂門”將以全新形式向讀者展示。每週定期推送,換個角度閱讀靜安。投稿可發至 jinganbao2016@126。com

作者:惜珍

圖片:李知彌 繪

編輯:施丹妮

美編:王菲

欄目主編:施丹妮

圖片來源上海檔案資訊網、樂游上海、圖蟲創意、上海文化出版社《時辰》

轉載請註明來自上海靜安官方微信

↓可能你還想看↓

原標題:《醬菜過泡飯,上海人餐桌的“神來之筆”》

TAG: 醬園山芋腐乳上海仁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