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徘徊將何見?憂思獨傷心”——七賢之首的阮籍,憂思下的大情懷

“徘徊將何見?憂思獨傷心”——七賢之首的阮籍,憂思下的大情懷

經歷過三曹七子的榮光,時代滾滾向前,司馬氏取代曹魏,成立晉朝,併成功一統天下。我們讀《三國演義》,講的是三分天下,群雄並起,逐鹿中原。一到天下歸晉,那就是一筆帶過。隨著王朝進入大一統時期,那些個性鮮明、武力超群、聰明機智的謀臣武將,不是已經老去,就是選擇了低調隱匿。司馬懿不也如鴕鳥一般潛伏了多年,直到曹睿去世才作亂?在王權的威壓下,人物失去個性風采,武將不再自稱豪傑,文人也偃旗息鼓,逐漸收斂了天下之心。建安風骨從此遠去了。阮籍,字嗣宗,世稱阮步兵。步兵是一個官職的名稱,用官職相稱表示一種尊敬。我們前面說到“建安七子”,阮籍是七子之一阮瑀的兒子,於詩文才華算得上家學淵源。

“徘徊將何見?憂思獨傷心”——七賢之首的阮籍,憂思下的大情懷

這一時期的詩歌,還是五言詩為正朔。四言詩已經逐漸被淘汰,七言詩沒有成氣候。相對於他父親的建安時期,阮籍生活的時代,經歷了幾個大事件。漢朝滅亡,曹丕建立魏,沒多久,魏也滅亡,被司馬氏取代,最後天下一統,三家歸晉。這個時期的天下,不再像當年三國鼎立的時代,吃虧的僅是平頭百姓。政權更迭速度之快前所未有,而百姓生活並無大變。反倒是對士人臣子們的忠心所向提出了挑戰。同一個朝堂上的政權更迭,臣子們如何站隊,如何發揮自己的能效而不被剷除,難度是遠遠大於當年跟隨主公四處征戰的謀臣武將的。天下紛亂,人心惶惶,從漢家天下的思維中轉換過來,曹魏的凝聚力剛剛形成,又成了司馬天下。這些肱骨老臣、國之棟樑,該如何自處,如何面對列祖列宗(曹魏集團基本上是宗族力量),又該如何面對強大的司馬集團,其實大多心裡是沒底的。因為說不定什麼時候就換了主子,忠於前朝就會掉腦袋,易弦更張又怕被清算。

“徘徊將何見?憂思獨傷心”——七賢之首的阮籍,憂思下的大情懷

這個時代,最糾結的反而不是天下百姓了,不過是換皇帝嘛,哪個都一樣,最糾結的就是朝堂上的文武百官。竹林七賢中的嵇康,是曹操的孫女婿。司馬氏上臺了,你說怎麼辦吧?這就不是心裡糾結的問題了,如果稍微站錯隊,就是殺身之禍。嵇康最終還是被司馬昭近臣鍾會弄死了,雖然有各種說法,但是身份的逼仄必然是重要原因之一。在這種收益幾乎沒有(治理天下),風險卻極其高的政治生態下,很多人就開始逃離。但是逃離也不是辦法,你只要在仕途上曾經效力於前朝,又不為本朝所用,那就是怠慢新政權,下場一定不好。阮籍就想了個辦法,他天天醉酒。每天喝到不省人事,問啥都不清楚,你就拿他沒辦法。司馬昭想和他結親家,他一連醉了六十天,不能拒絕,反正也不清醒,說啥也是白說,最後不了了之。

“徘徊將何見?憂思獨傷心”——七賢之首的阮籍,憂思下的大情懷

他這辦法好,於是很多不願蹚渾水的人都學了起來,不曾想成為了一種時尚。高層文人大部分是曹魏門生或者血親,不願意出仕司馬氏,但是又不得不面對司馬氏的邀請。於是這一時期,出現了很多瘋子文人。現在有很多人崇尚自由浪漫的“魏晉風度”,其實當時那些人都是逼於形勢,不得已而為之。這些人嗑藥、醉酒、濫交、裸奔,全都瞎胡鬧,就是要作給司馬氏看的,司馬家本來就是出於穩定局面想邀請這些高人出仕,一看個個都是瘋子,也就無可奈何了。這正是魏、晉的過渡時期,所以後人稱這些特立獨行的名士風格為“魏晉風流”,在不熟悉詩歌、文學發展史的人眼中,還真以為他們仙風道骨,詩酒風流。其實滿滿都是不得意,裝瘋賣傻而已。

“徘徊將何見?憂思獨傷心”——七賢之首的阮籍,憂思下的大情懷

在這種狀況下,阮籍的詩自然就反映了他當時的心態。這些高階文人是真的放蕩不羈嗎?當然不是,心中的天下,是放不下的,但是又無法實現自己的志向,還得靠喝酒麻醉自己來避禍。這種心態其實是很苦悶、很憂愁的。阮籍最著名的就是《詠懷八十二首》,陸陸續續地寫出來,形成一部大的組詩。這組詩表現了他深沉的人生悲哀,充滿濃郁的哀傷情調和生命意識,給人以“陶性靈,發幽思”的人生啟悟。這組詩展現了魏晉之際一代知識分子痛苦、抗爭、苦悶、絕望的心路歷程,具有深刻的思想意義和認識價值,對五言詩的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徘徊將何見?憂思獨傷心”——七賢之首的阮籍,憂思下的大情懷

瞭解阮籍的心態,有助於我們讀懂他的詩。今天我們看第一首:詠懷八十二首·其一夜中不能寐,起坐彈鳴琴。薄帷鑑明月,清風吹我襟。孤鴻號外野,翔鳥鳴北林。徘徊將何見?憂思獨傷心。阮籍所在時期,雖然梵唄已經出現,漢字音韻學開始發端,但是天下動亂,佛教也沒有大流行,自然也沒有“四聲八病”的說法。但是當時的文人都精通音樂,所以本身對詩歌的吟誦、清唱的要求就高。沒有音韻規則、沒有平仄格律,依然讀起來朗朗上口——這也是格律得以產生的沃土。這種五言八句的格式,雖然不是格律詩,但是唐詩的味道,已經逐漸發芽。

“徘徊將何見?憂思獨傷心”——七賢之首的阮籍,憂思下的大情懷

“夜中不能寐,起坐彈鳴琴。”夜不能寐,是個成語,就是晚上睡不著,出自漢代李陵的《答蘇武書》。這句話其實就是大白話。晚上睡不著,起來彈琴。起來彈琴的時候,就順便看到景色。“薄帷鑑明月,清風吹我襟。”薄帷,薄薄的床幃,或者窗帷。鑑,照。實際上是“明月鑑薄帷”。明亮的月光照在窗帷上,清風從窗戶吹進來,吹動我的衣襟。這是寫看到的景色,明月、清風。有靜有動,但是無聲。下面就寫聲音。

“徘徊將何見?憂思獨傷心”——七賢之首的阮籍,憂思下的大情懷

“孤鴻號外野,翔鳥鳴北林。”注意這一聯和前面兩聯有所不同,這裡使用了“對仗”手法,前面兩聯,我們讀起來還是十足的漢魏古風氣息,娓娓道來,如說白話。第二聯使用了“倒裝”,也是常用手法。而這一聯使用對仗,就格外精巧起來。這就是漢魏古風向六朝文風,再向盛唐詩歌衍變的跡象。鴻,天鵝,大鳥。孤零零的天鵝在遠處的野外號叫,這就不僅僅是冷清了,讓人感覺很悲惻。這聲音很不好聽,刺激著失眠的人,更加不好受。飛翔的鳥兒在北邊的樹林鳴叫,因為在飛,所以聽到的聲音忽東忽西,在變化位置。為什麼會鳴叫?因為明月很亮,這些鳥被月光驚到,邊飛邊叫。

“徘徊將何見?憂思獨傷心”——七賢之首的阮籍,憂思下的大情懷

詩人半夜裡睡不著,起床彈琴,東張西望。明月照進來,冷風吹進來,天鵝在外面孤零零地號叫,一群鳥在北邊樹林邊飛邊叫,顯得有些淒厲。這還有什麼心情彈琴?罷了罷了。“徘徊將何見?憂思獨傷心。”琴也不彈了,孤獨荒涼地在屋裡走來走去,能看到什麼呢?不過是更加孤獨傷心的憂愁罷了。為什麼憂愁呢?阮籍沒有說。我們只看到一個失眠的人在深夜裡走來走去。是不是八十二首後面說了為什麼憂愁呢?沒有,整組詩都是這種濃濃的憂愁味道,但是為什麼憂愁,他從來不說。

“徘徊將何見?憂思獨傷心”——七賢之首的阮籍,憂思下的大情懷

這首詩雖然看上去什麼都沒說,但是在詩歌史上是非常重要的。我們能看出漢魏古風向六朝文風進發的軌跡,不但有傳承,也有創新,是詩歌史上不可缺少的一環。說傳承是很明顯的,他的首句就借鑑了建安七子王粲的《七哀詩》:“獨夜不能寐,攝衣起撫琴。”經過曹植文采的改造,五言詩越來越成熟,到了阮籍這裡,詩已經很好看了。前面四句魏晉味道很濃,但是第三句就有一些唐詩的味道了。這是一種可見的發展脈絡,是讀詩、讀史的人必須要注意的,能夠構建自身詩歌美感框架的重要結構基礎。我們只有建立起完整的詩歌發展框架,才能在浩瀚詩海中找到符合自己特色,利於自己創作,可供自己模仿的詩人和詩作,進而寫出好的詩詞作品來。唐詩為什麼好?就是前面這些時代為詩歌寫法、內容作了長期的積累,才最終在唐朝爆發出輝煌。

“徘徊將何見?憂思獨傷心”——七賢之首的阮籍,憂思下的大情懷

那麼阮籍的這種憂思到底從何而來,為何又如此深渺呢?阮籍有一個很著名的行為藝術。他白天駕著車,信馬由韁,走到野外就放聲大哭,別人問他哭什麼,他也不說。哭完了,就回來繼續喝酒,過一段就出去哭一場。這樣一個高階文人,卻鬱悶到這種程度,這是有多憂憤、孤獨、絕望呢?如果僅僅是避禍不出,渲染魏晉風流,何至如此?阮籍很聰明,年輕的時候也是抱負滿滿,立志為天下蒼生領命的人物。但是生不逢時,碰上這樣一個時代,真的是難以選擇。所以他內心非常苦悶,用這種形式表達出來。他為什麼失眠,他的憂愁苦悶,雖然不點出原因,但是原因自明。

“徘徊將何見?憂思獨傷心”——七賢之首的阮籍,憂思下的大情懷

南北朝李善的《文選》,說阮籍的詩“文多隱蔽,百代之下,難以情測。”其實就是說的是《詠懷八十二首》。為什麼難以猜測?因為他老是說自己憂愁苦悶,卻從來沒有說明為什麼。實際上在漢魏晉政權交替中,風雲變幻,個人命運,尤其是高層士大夫文人深陷其中,難以選擇,這些都是對生命的憂慮,甚至更高於生命的思考。朝廷到底怎麼辦,自身到底怎麼發展,蒼生如何能得到解脫?他們雖然裝傻充愣,自身的價值觀卻使他們不得不思考這些,但是在這樣的時代中又找不到答案,個人命運無法掌控,形勢的發展變化太快,看不出規律。民不聊生,老百姓日子不平穩,到底該怎麼辦,自己該服務誰才能真正服務於天下,這些都是阮籍這類裝瘋賣傻的聰明人內心的大憂思。阮籍的“夜中不能寐”,並非憂愁自己而失眠,這是一種大的情懷。卻苦於無人訴說,所以只能“憂思獨傷心。”

“徘徊將何見?憂思獨傷心”——七賢之首的阮籍,憂思下的大情懷

正因為他這種苦悶並非個人原因,所以也造成了別人的難以理解。大情懷的人,特別是深藏在詩情之下的大情懷,自然讓讀詩的人“百代難測”。只有真正活明白、活通透,依舊舍不下蒼生的“冷眼熱心”之人,才能看懂阮籍憂思下的情懷。

“徘徊將何見?憂思獨傷心”——七賢之首的阮籍,憂思下的大情懷

TAG: 阮籍天下憂愁憂思司馬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