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英宗“追褒王振,賜旌忠祠”:淺析明英宗追思王振的原因

導讀:

崇禎朝閣臣、文徵明曾孫,文震盂曾言道:“本朝閹禍凡三見,王振、劉瑾、魏忠賢。”一直以來,王振都是與劉瑾、魏忠賢並稱為專權亂國的明朝三大太監。

雖說三人都是把控朝政、罪惡昭彰之輩,

但是王振卻與其他

二人

有一點很是不同,那就是他一直深受皇帝的信任與眷顧,即便是在死後,依舊受到明英宗的追思,明英宗在奪門

之變

,重登大寶後便“追褒王振,賜旌忠祠”。

明英宗“追褒王振,賜旌忠祠”:淺析明英宗追思王振的原因

王振

一般我們將“土木堡之變”的失敗完全歸結於王振,因此對王振蓋棺定論,但是正是這位險些將明英宗性命和大明王朝葬送的太監,卻在明英宗重獲權力後,再三取得追思,這就很值得我們探究和思考其中的原因。

並且,可以借探索明英宗追思王振原因的機會,重新審視王振這個人。

下面我將透過下圖所示的幾個方面,來淺析明英宗追思王振的原因。

明英宗“追褒王振,賜旌忠祠”:淺析明英宗追思王振的原因

01 王振其人

● 入宮為宦,侍奉東宮,初嘗權力滋味

王振,山西蔚州(今河北蔚縣)人,出生年月不詳,卒於明正統十四年(公元1449年)。永樂年間,以少年選入宮中為宦官,撥侍東宮太子高熾(後仁宗),在宮中接受教育。

到仁宗繼位,被“委以腹心之任”。

仁宗在位不久便去世,宣宗繼位,而對王振的寵愛不衰,宣德二年(1427年),英宗出生,第二年即被立為太子,王振再次被選入東宮侍奉,

英宗稍長,王振又被宣宗命令:“近侍以經書勸上讀講”,並升他為東宮局郎。

與此同時,王振還被授予了一些其他職權,如:

明英宗“追褒王振,賜旌忠祠”:淺析明英宗追思王振的原因

這說明王振在宣宗時期,便已被授予部分權力,只是權力相對較小,並且受多人制約。

但是這也讓王振初次嚐到了權力的滋味,沒想到就是這樣的“品嚐”,讓王振見識到了權力的魅力,從此一發而不可收拾的,深深迷戀上了掌握權力的感覺。

● 明宗繼位,野心膨脹,逐漸大權獨攬

英宗繼位後,對王振十分信任,王振開始掌控司禮監,但是並沒有肆無忌憚的弄權。因為正統初年,內有太皇太后張氏,外有“三楊”,王振不敢也不能肆意妄為,這時的王振小心翼翼,無論對內對外都顯得十分拘謹尊敬。

正統七年(1442年),太皇太后張氏去世,“三楊”也先後去世,朝堂之上再也沒有能夠阻擋王振的力量了

,王振便開始了肆無忌憚,把持朝政,收受賄賂,濫用刑罰,大興土木。隨著王振野心和權力的不斷膨脹,他與外廷之間的衝突也逐漸凸顯出來,但是王振並沒有因此收斂,反而愈加猖狂。

明英宗“追褒王振,賜旌忠祠”:淺析明英宗追思王振的原因

“三楊”

● 土木堡之變,王振身死,身後追思

正統十四年( 1449 年),也先率瓦剌軍南下,王振勸導英宗親征,卻於同年身陷於土木堡,英宗被俘,在於謙等人的扶持下,郕王朱祁鈺於北京稱帝,尊英宗朱祁鎮為太上皇。景帝為了穩定朝內局勢,籍沒王振全家,大肆誅殺王振黨羽。

景泰元年(1450 年),迎英宗還朝。景泰八年(1457 年),奪門之變,英宗多次追思王振, 御賜匾額“旌忠”。

王振也由此成為有明一朝唯一一個身後被皇帝追思的宦官。

明英宗“追褒王振,賜旌忠祠”:淺析明英宗追思王振的原因

明代宗朱祁鈺

02 明英宗追思王振的根本原因——忠於英宗,助英宗回收政權

明英宗御賜王振匾額“旌忠”,表彰王振的忠心,這說明就明英宗來看,王振對於自己是十分忠誠的。

相對於其他皇帝,忠心對於明英宗有著及其特別的意義,在他被瓦剌俘虜,美其名曰:“北狩”之時,他感受到的是朝廷上下所有人的背叛,即便是他又重登大寶,但是那種陰影是揮之不去的。

所以他更加懷念那個在他看來,忠心無比的王振。

我們一般認為明英宗是個昏聵的君王,但是,再昏聵的君王,也不會因為一個近臣太監的幾句花言巧語就認為他是忠誠的。

明英宗對王振忠誠的判斷,也是從王振幫助自己,回收權力,穩固地位中認定的。

首先就是王振與以“三楊”為首內閣的博弈,其實也就是在英宗的默許下,王振幫助英宗打擊和回收“三楊”權力的過程。

楊士奇、楊榮、楊溥合稱“三楊”,是宣宗欽命的輔政大臣,三人政見一致,關係融洽,是外朝絕對的領袖。

並且,“三楊”還受到內朝太皇太后張氏的大力支援,太皇太后張氏也是很有能力的人物,宣宗病逝前,恐英宗年幼無從控制朝局,特在遺詔中寫明:

“大事自皇太后行”,

這在有明一朝是少有的。太皇太后張氏曾囑咐英宗:

明英宗“追褒王振,賜旌忠祠”:淺析明英宗追思王振的原因

由此可見,“三楊”在正統初年,是朝局上絕對的核心力量,此時的王振雖然在內廷能夠完全執掌素有“第一署”之稱的司禮監,但是司禮監不過是個四品衙門,與外廷的內閣六部相比,王振明顯是無法與之對抗的

,所以王振率領他的宦官集團選擇了與以“三楊”達成合作,宦官集團的態度甚為謙卑,

《古穰集》中就記載道:“中官有事來閣下議,必問曰:‘東楊先生在否?’知不在,即回。凡議事未嘗不遜。”

但是,這種看起來很和氣的合作,很快就被打破了,由於文官集團和宦官集團的性質決定了雙方很難在所有事上達成共識。其中,最典型的就是明英宗的培養道路問題,自古英明的君主都被形容為文治武功,所以明英宗作為皇帝,眼前就有兩條不同側重道路供他選擇。

“三楊”自然希望明英宗能夠做守成君主,重視文治,但是,王振更希望明英宗效仿父輩、祖父輩,更直接的說就是明成祖朱棣,選擇武功。在這樣二選一的情況下,明英宗甚至沒有思考的選擇了自幼伴隨他成長的“王老師”,“三楊”心中對王振芥蒂更深。

直到關於麓川的戰和問題,明英宗再次選擇王振主張的“戰”,否決了“三楊”主張的“和”,並派出明英宗的親信前去麓川平亂,藉此樹立明英宗的軍功,樹立朝堂威信。“三楊”開始警醒這不是簡單的決策觀點不和問題,而是明英宗聯合王振的回收權力行動。

明英宗“追褒王振,賜旌忠祠”:淺析明英宗追思王振的原因

明英宗朱祁鎮

從此事以後,王振和“三楊”正式對立了起來,甚至開始了大大小小的朝堂爭鬥。其實對於宦海沉浮數十載的“三楊”來說,王振的種種挑戰簡直不足為懼,但是,“三楊”有一個天生的劣勢無法彌補,那就是年齡。

正統元年,明英宗剛剛繼位時,“三楊”中最年輕的楊溥都已63歲,楊榮64歲,楊士奇69歲,雖說王振出生日期不詳,但是就史料來判斷,仍是壯年。

就這樣王振在“三楊”相繼離世的過程中,逐漸打破了司禮監和內閣的平衡,並且透過重典治部、轄制言路等手段,一步一步幫助明英宗打壓內閣和六部,樹立朝堂威信,將原本屬於“三楊”的權力逐漸回收到了皇帝的手裡。當然隨著皇權的增長,王振的權力也隨之不斷增長。

但是,在明英宗看來,王振敢於為自己,與強大的“三楊”反抗,進而削弱內閣權力增長皇權的行為,是非常忠誠的表現,當然這也就成為明英宗追思王振的根本原因。

03 明英宗追思王振的其他原因

● 自幼相伴,兩人個人感情極深

明英宗自小長在高牆內,直到正統十四年,土木堡之變前才離開皇宮,而在這段時間裡,陪伴在明英宗身邊最多的就是王振。

王振不但在明英宗的飲食起居上無微不至,在英宗的教導上也是盡心盡力,勸誡有方,《罪惟錄》上有這樣的記載:

明英宗“追褒王振,賜旌忠祠”:淺析明英宗追思王振的原因

這讓英宗愧疚萬分,王振的勸誡行為更是得到了“三楊”的讚許,不僅僅如此,王振還要求包括自己在內的所有近侍,都嚴肅自己的言行,日常必須以正行、正言來引導明英宗。

這一切都說明王振在明英宗的成長過程中,不僅僅扮演著所謂“保姆”的形象,更是一位亦師亦友的夥伴。這也可以理解,單純生活上照顧,是無處培養深厚感情的,只有時時相伴,呵護周到,重視成長,良性引導,才能培養出深厚的情感。

正統十一年(1446年),明英宗賞賜王振等宦官,並稱贊王振:“宿夜在側,寢食弗違,保衛調護,克盡乃心,贊翊維持,糜所不至,正言忠告,裨益實多”,這樣的盛讚也足以見王振對明英宗的細緻照顧和明英宗對王振的深厚感情。基於兩人這樣的個人情感,明英宗追思王振也就不足為奇了。

● 宦官集團鼓動,穩固政治地位

這個其實也很容易理解,宦官集團在土木堡之變,明英宗被俘後遭受了重大打擊,奪門之變後,曹吉祥等宦官重新登上歷史舞臺,為了證明和穩固自己的地位,鼓動明英宗追思王振就是最好的辦法。一來能夠證明宦官集團本就無錯,二來證明皇帝認可宦官可以取得更大的權力。

所以太監劉恆、龔然勝等在摸準英宗有追思王振的傾向後,果斷數次上疏吹捧王振,明英宗也正好就坡下驢追思王振。

明英宗“追褒王振,賜旌忠祠”:淺析明英宗追思王振的原因

結語:

明英宗對於王振的追思,除了以上原因外,我們自然也可以認為是明英宗對於自己錯誤的否認,或者說是為了以此藉助宦官集團的勢力穩固自己的地位。其實還有很多的原因,並且都有他的合理性。

但是筆者的這個角度,其實更站在他們是一對君臣、朋友,甚至說是兩個曾經日夜相伴的人來說的,相對於完全功利的原因探索,我更傾向於這樣帶有一些溫情的歷史原因。

無論王振在後世眼中如何的狂妄、驕橫、愚蠢和不堪,但是在明英宗心中,王振永遠都是那個時時刻刻忠誠守護在他身邊,從小陪伴與教導並且無可替代的人。

TAG: 王振明英宗追思英宗宦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