燒酒:悲傷時一杯下肚療愈心情,開心時變成“happy water”

在啤酒配炸雞這個梗還沒有流行起來之前,很多韓劇都會出現這樣的經典橋段:在冬天清冷的夜裡,男女主人公在架起頂棚的路邊攤,點一盤烤肉、幾串烤年糕,當然更少不了綠悠悠瓶子裡那清澈的酒液。

將它倒進透明的小杯中一飲而盡,似乎愁緒也隨之而去。物美而價廉,接地氣而不貼地皮的杯中飲品,就是韓國國酒:燒酒!

燒酒:悲傷時一杯下肚療愈心情,開心時變成“happy water”

沒錯,就像大多數被韓國人註冊為韓國的東西卻並不是源自韓國一樣,燒酒不是韓國人首創。

公元8世紀左右,西伯利亞人為了獲取酒精開始推廣使用蒸餾技術,並隨著十字軍東征,將技術傳遍歐羅巴大陸。

公元13世紀高麗忠烈王時期,在歐洲暢飲完蒸餾酒的蒙古鐵騎決定翻洋過海,去日本披荊斬棘。蒙古人在高麗投放兵力,蒙古軍的駐屯地開城、安東、濟州島等地,至今仍是韓國燒酒的名產地。

太平洋上的颶風拯救了日本,蒙古帝國兩次入侵日本都遭到猛烈的颶風襲擊,損失慘重。蒙古鐵騎沒落於大洋之間,蒙古鐵騎帶來的燒酒卻深深地紮根在朝鮮半島。

燒酒:悲傷時一杯下肚療愈心情,開心時變成“happy water”

韓國燒酒的主要原料是大米,通常還配以小麥、大麥等糧食。釀造成本昂貴,一般平民很難接觸到,一度被視為奢侈品,是貴族們享用的特供酒品。

不過到了1965年,為了緩解戰爭帶來的糧食緊缺,韓國政府禁止使用傳統的穀物蒸餾工藝釀酒。於是甘薯和木薯等也加入了燒酒的原料中,在水裡稀釋後的現代“稀釋型燒酒”登上歷史舞臺,價格也變得便宜。

燒酒酒精度數較低,聞著幾乎沒有酒精味。傳統制法是將糧食釀造的粗酒經過二到三次蒸餾,然後就像接露水一樣得到顏色透明的清澈酒液,最後適當加香即可。

燒酒:悲傷時一杯下肚療愈心情,開心時變成“happy water”

韓國人喝酒講究“盡興”,喝酒喝一趟是肯定不爽的,要喝就要喝三趟,在飯店喝過一輪會再去大排檔喝酒,喝完還回去KTV邊唱邊喝,喝到酩酊大醉不省人事。

韓國的酒桌禮儀氣息濃厚,喝酒的花樣繁多還有很多講究。倒酒不能倒滿,面對長輩或者上司,須右手執杯,左手扶著右小臂或是捂在胸前,表示對對方的尊敬和禮貌。並且和長輩或上司敬酒時,要把上半身轉到其他職務低或者是小輩的方向再喝。如果是專門的應酬場合,喝酒也是不能自己倒的,要長輩來倒酒,小輩負責敬酒。倒酒之後,長輩先喝,晚輩後喝。被倒酒的時候,要側過杯體,離得近的雙手執杯,離得遠的左手扶右手手腕兒,以示尊重。

燒酒:悲傷時一杯下肚療愈心情,開心時變成“happy water”

韓國的男女老少都喜愛喝燒酒,“一起喝一杯”在韓國的問候語當中就像中國的“你吃了嗎”一樣,悲傷時燒酒一杯下肚療愈心情,開心時酒又變成 “happy water ”。

應酬少不了的飲酒文化令人痛苦,但自己獨處時的一瓶燒酒又是舒壓良方──若非生活在韓國,絕對想不到“燒酒”竟然能有那麼大的魔力。

TAG: 燒酒韓國喝酒蒸餾長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