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樁功

樁功的介紹文章影片網上有很多,各人有各人的特色,各派有各派的特點!

我來介紹一下我們的樁功,其實還蠻簡單的。

對於初學樁功的朋友來說,前面的文章“松—前提是‘中正’”已經提到過,這個時期的人體處於無意識的緊張中,對太極拳所指的“松”基本是無感的,哪怕這個松,身上本來有!如果這時候按澄甫公的“十要”和為真公的“十三要”來要求他們,只會使他們更加緊張,從無意識的緊到刻意的緊,這樣後期更不會鬆了。

當務之急,是要讓初學的朋友體會到“松”和幫他們找到身上那微弱的、一閃而過的“松”!

怎麼找呢?

從無極樁開始。先由老師把學生的“中正”調出來。這個“中正”是因人而異的,因為有的學生因為長期的不良坐立習慣,脊柱多少有不正的情況,這時不能強求學生做到所謂的“正直”,這種

人為的正直是以肌肉緊張拉扯為代價,與放鬆的方向背道而馳。

應該在學員目前最自然的情況下,老師幫他①收下巴以豎頸,整個身體處在②自然松直的外形上,包括胯、膝、踝,不需要微蹲。學生③臆想以第一頸椎寰椎為基點,拎起整個骨架,放鬆所有該放鬆的肌肉。然後老師透過邊輕按(這個時期,學生骨架尚未處於合理狀態,切不可用大力按壓,以找狀態的輕按為佳)邊“聽”學生的手臂、肩膀等部位來傳來的能量來判斷學生是否處在上下鬆通的狀態中?如果是,再詢問學生的主觀體感:如,④自述感到有能量從腳步連通至頭頂、手指,而且這感覺是從中間骨頭位置向外擴散出來,同時⑤肌肉有往下掉的沉墜感,⑥當老師按壓身體某個部位時,有觸覺但無力感。好!這些體感的出現印證了當下這樁態是該學員目前身體狀況下比較理想的“放鬆”狀態,也正是太極拳希望達到的“松”態。要讓學員自己說體感,當他說對之後,⑦讓學生靜心體會上下貫通的鬆通狀態,也就是整體的膨脹感,然後,⑧除一點點意識對身體稍作留意外,大部分意識逐步從身體離開,望向前方,去靜靜地“觀”周圍的景色人物。這是除錯樁態的大致過程。樁法步驟看似較多,但在老師的指導下調樁時間也就兩三分鐘,重點是幫助初學的朋友找到體感。老師要反覆強調這個過程體感和身體姿態的重要性,然後讓學生重複進入這個樁態,加深其印象,以便在他單獨站樁時也能容易找到這個樁態。

當學生在自己練習時可以透過找①~⑤的步驟來找到樁態,再請周圍的親友輕壓肩頭或手臂來找出⑥的體感,然後再進入⑦、⑧的狀態中,儘量保持,但不強求,如果覺得哪裡緊張,就調整放鬆一下再繼續;如果心煩了,就結束站樁,整個過程是自然、安靜、舒服,而不是忍耐、堅持。那麼在這個狀態下即便只站1分鐘也是站樁,然後在此基礎上,逐步延長時間。

這個調樁的方法同樣適用混元樁和三體式,因為只是在外形上不同,但實質是一致的。但我不建議過早地去練習這兩個樁,前者容易造成肩臂部肌肉緊張,後者容易造成肩臂和腿部肌肉緊張。

當然,以上教學內容相當考驗老師的能力,如對人體結構的熟悉度,學員現狀的瞭解,對其松態察覺的敏銳度,以及自己的聽問水平。這也是“入門引進需口授”的原因。就這點來說,太極拳要靠自學入門,很難!

太極拳根子上其實是一種“放鬆方法”,用它找到人體鬆通的狀態,而無極樁又是找鬆通狀態最簡便的樁法,也是後續各種練習方法的基礎。當把鬆通狀態能夠融入練拳和日常行為中,那麼太極拳的大門已經開啟!

太極拳強調:“在意不在形”、“在內不在外”、“在氣勢不在形式”。不管你練什麼拳,做什麼動作,哪怕是等車、走路、打字、做廣播操,把鬆通的狀態裝進去,就是在練拳了。如果這個狀態沒有,那真的只是“操”了!我們要的就是抓住太極拳的核心功法,其他的方法或輔助、或延伸,但萬變不離其宗!

這裡須說明的是:“十要”和“十三要”是對人體達到較高級別“松”時體態的描述。這種體態是長期正確練習的結果。也就是說此

二要主要是對功法成果的描述,而非對功法本身的說明!

如果把它們當作功法,太極拳練得成練不成是小事,把身體練壞了可就是大事了!經常看到一些交流平臺中有否定太極拳的文章,說“練太極拳反而把身體練壞了”,比如,膝蓋磨損、腰椎間盤突出、胸口氣節疼痛、高血壓,甚至腦溢血。這些不良現象,與初學者自己或老師過早地要求做到所謂的“十要”或“十三要”有一定關聯。

所以老師和學生都不能著急!老師教學要因材施教,學生學習要耐得住性子,抵得住誘惑,因為

太極拳引發的是骨架結構和體質的飛躍

,即所謂的“脫胎換骨”,這需要較長的時間。不是有百日築基的說法嗎?!現代醫學也發現整個人體細胞更新約93天,所以身體狀態的提升的時間計量就應該以百日為基本單位。否則,拔苗助長,急於求成,害人害己的同時,還連累太極拳被人誤解!各位同好須切記!

TAG: 太極拳學生狀態鬆通體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