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安全,需謹慎

藥品是一把雙刃劍。是藥三分毒,此處的“三分毒”指的就是不良反應。

藥物的不良反應是指合格的藥品在正常的用法用量下出現的與用藥目的無關的有害反應。不良反應的概念是相對的,根據治療目的的不同來確定。

“藥”安全,需謹慎

不良反應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一類與劑量有關的,即服藥量越大,出現的不良反應就越明顯或越重,一類是與個人體質有關,也就是說,是否出現不良反應是天生的,每個人都不一樣,這種不良反應是無法準確預測的。

藥品說明書中所羅列的不良反應是由成千上萬的人服用該藥物後的彙總。是藥三分毒,即使藥食同源的中成藥,也會出現各種不良反應。中藥說明書對不良反應多表述為尚不明確,這並不意味著不良反應少,而是對其可能的不良反應知之甚少,更應值得警惕。

1。患者查體發現幽門螺桿菌陽性,服用克拉黴素、阿莫西林克拉維酸鉀、奧美拉唑三聯根除幽門螺桿菌。但是用藥一週後出現嚴重的腹瀉,每天大便最多8次,現在該怎麼辦。

最可能引起嚴重腹瀉的藥物是克拉黴素,其次為阿莫西林克拉維酸鉀,建議先停用克拉黴素,換成其他根除幽門螺桿菌的抗生素。

分析

:不良反應是藥物的一個普遍特性。根據治療的疾病不同,根據可替代藥物的多少,對不良反應的容忍度也不同。比如,對於危及生命的惡性腫瘤,為了戰勝病魔,延長生命,即使腫瘤化療藥物的不良反應很大,如脫髮、嚴重腹瀉、骨髓抑制等,我們也必須忍受。而對於高血壓,糖尿病等絕大多數疾病的治療,我們有種類豐富的藥品可以替代使用,因此,某種藥物讓我們遭受不舒服的不良反應時,我們一般不“忍氣吞聲”,而是選擇“惹不起,但是躲得起”。我們可以換成其他藥物。

因為對於相同的藥物,不同的患者服用後的反應是不一樣的,同樣是卡託普利,有人服用後會出現乾咳而不能耐受,但是有人服用後就沒有這些不舒服的反應,所以,透過換藥就可能獲得無不良反應的治療效果。

原則上,一旦出現不良反應就應該停藥,但是有兩種情況需要權衡利弊,謹慎行事:①某些情況下立即停藥可能有風險,如正在服用的是抗癲病藥物,突然停藥可能導致癲病發作或者正在服用抗排異藥物,一旦停藥可能引起器官排異等。這種情況下要和醫生、藥師取得聯絡,確保自己安全的情況下停藥。②當不良反應的危害遠遠小於治療收益,如腫瘤化療治療中,患者出現手足部位的皮炎、脫髮等不良反應,這種情況下一般是要堅持治療,因為脫髮、皮炎與挽救生命相比是可以容忍的。

藥品最常見的不良反應是胃腸道的不適(包括噁心、嘔吐、腹瀉等) 和皮疹(軀千和四肢部位的紅色疹子,一般呈對稱分佈),出現這些症狀,應該立即停藥,把剩餘的藥物儲存好,儘快到醫院就診,如果得到醫院的許可,還可能退掉剩餘的未開封的藥物。

特別提示一下,每個人都應該牢記自己對哪些藥物過敏,就診時要在第一時間告訴醫生。如果自己記不住,可以在病歷本或者自己的就診卡上記錄。

2。有一位患者,是一個戶外運動愛好者。最近因為扁桃體紅腫和疼痛,口服左氧氟沙星治療。用藥兩天後,再進行戶外運動時,發現脖子和肩膀等暴露處出現了面板紅腫、發熱、瘙癢等症狀,到面板科確診為光敏反應。

左氧氟沙星屬於容易導致光敏性損傷的藥物,這類藥物即使在輸注的時候,還要儘可能避光輸注呢。

分析

:某些藥物本身對光敏感,在體外,光線(特別是能量較高的紫外線) 照射藥物後,藥物的結構可能發生改變,形成新的物質,體內也同樣存在這種轉換:當我們服用這些對光敏感的藥物後,部分藥物可以分佈到面板表面,這些藥物在太陽光直曬或紫外線照射下,也會發生結構的變化,轉化成為可以使機體致敏的新物質,導致面板紅腫、發熱、瘙癢、丘疹、水腫性斑塊、結節、水皰或溼疹樣等形態的損害,被稱為光敏反應。

常見的光敏反應藥物包括:磺胺類藥物(如複方新諾明)類藥物(如氧氟沙星、諾氟沙星、環丙沙星等)、抗過敏藥(如馬來酸氯苯那敏、苯海拉明)、利尿藥(如清氯噻嗪和呋塞米),還有抗瘧疾藥(如氯喹)、抗腫瘤藥(如長春新鹼)和抗精神病藥(如氯丙嗪、奮乃靜)等。

此外,外用治療黃褐斑、雀斑、黑變病等常見色素性面板病的複方清醌霜也必須晚上塗抹使用,白天不能用,是因為氫醌就是一種光敏感性物質,陽光照射後會導致氫醒發生結構改變成為致敏源,加重其對面板的刺激性,引起過敏反應。還有治療痤瘡的維A酸、異維A酸膏等。

一旦出現光敏性反應,應立即停用可疑致敏性藥物,並在症狀消失後5日內避免太陽光直曬或紫外線照射。如果發生了面板損傷,應立即去醫院面板科就診,不要自作主張亂用藥,以免延誤治療。最重要在於預防,服用上述藥物時,要避免戶外陽光直射,必須外出時,應該穿長袖衣褲,戴墨鏡,防止日光性過敏。

當然,光照反應有時也是有益的。

新生兒黃疸多數是由於紅細胞溶血(破裂)過多,而新生兒肝臟對直接膽紅素處置能力不足導致,表現為面板、鞏膜等部位黃染。但是直接膽紅素能吸收400-500毫微米的光,而藍光波長恰好在425- 475毫微米之間。因此,在藍光的照射下,面板等部位的脂溶性膽紅素可轉化為一種水溶性的產物,能經膽汁或尿液排出體外,從而降低血液中直接膽紅素的濃度,起到“退黃”的作用。

白癜風影響人的外在形象和自尊,一般選擇紫外線照射治療,增加面板黑色素的合成。甲氧沙林(8甲氧補骨脂素)在紫外線照射後,發化學結構的變化,能夠增強面板細胞對紫外線的敏感性。白癜風患者按要求將甲氧沙林溶液稀釋後,塗抹在病變部位,1-2小時後戴墨鏡(保護眼睛),穿長衣服(暴露患處)出去曬30分鐘太陽。當然,也可以接受長波長紫外線照射患處。凱啉是另一種呋喃並色酮,化學結構類似補骨脂,兩者的光生物學、光化學和光治療學也相似,但凱啉的光毒性小,安全性好,患者更樂於接受。

藥物:可能是您便秘的“幫兇”。2013年5月中華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胃腸動力組、中華醫學會外科學分會結直腸肛門外科學組釋出了《2013年中國慢性便秘診治指南》。指南指出“藥物”可能是導致或加重便秘的主要原因。

人的正常排便過程如下:進食後,食物刺激胃腸道內的神經,引起胃腸蠕動,增加乙狀結腸的收縮,糞便經腸道黏液的“潤滑”後,被推動進入直腸,在直腸壁內神經元的調節下,肛門的內括約肌舒張,糞便進入肛管,刺激肛管上段內壁上的感受器。這種直腸擴張和接觸糞便的複合感覺就會讓人產生便意,環境許可的話,乾溼適合的大便才能順利排出。慶幸的是,直腸的擴張也會引起肛門外括約肌和恥骨直腸肌的收縮,防止立即排便,允許人們選擇排便場所或推遲排便。

上述的任何環節出問題,都可能引起便秘。在導致便秘的眾多原因中,藥物也許是老年人便秘的罪魁禍首。很多功效不同的藥物可能:①抑制腸蠕動,使糞便在腸中停留過久,糞便中的水分被過度吸收,造成糞便乾燥和硬結;②抑制腸壁細胞分泌黏液,降低對成型糞便的潤滑功能;③影響腸神經及排便中樞,抑制排便反射,讓我們壓根就沒有大便的想法;④藥物(如補鈣、補鐵類藥物)與腸道中食物殘渣發生反應,產生不溶性的固體,形成堅硬的糞便,不容易排出。

容易引起便秘的藥物包括以下幾類。

(1)減弱排便意識:催眠藥(如地西泮、艾司唑侖、阿普唑侖等),抗精神病藥(如氯丙嗪、奧氮平、氟哌啶醇、奮乃靜、氟奮乃靜),抗抑鬱藥(帕羅西汀、氟西汀等)可抑制腸神經及排便中樞,影響排便反射,引起便秘。

(2)減緩腸蠕動:抗過敏藥(如苯海拉明、氯苯那敏等),抑酸、抗酸藥(如奧美拉唑、泮托拉唑、西咪替丁、雷尼替丁、法莫替丁、氨氧化鎂、氫化鋁、蓋胃平等),阿片類藥(如嗎啡、羥考酮、芬太尼、可待因、複方甘草洛哌丁胺等,抗膽鹼藥(如阿托品、東莨菪鹼、溴丙胺太林、顛茄片、山若鹼等),抗帕金森病藥(如左旋多巴、金剛烷胺等)都能減緩腸蠕動,上糞便在腸中停留過久,水分被過度吸收而變硬,增加排便困難。

(3)抑制腸壁細胞的黏液分泌:鈣拮抗藥類(如降壓藥硝苯地平、抗心律失常藥維拉帕米),利尿藥(如氫氯噻嗪),解熱鎮痛藥(如布洛芬、萘普生、吲哚美辛等)能抑制黏液分泌,讓腸道變幹,糞便表面失去潤滑,引起便秘。

(4)糞便變硬:含某些金屬的藥物如硫酸鋇、鈣劑(碳酸鈣、枸櫞酸鈣等)、鐵劑(硫酸亞鐵、琥珀酸亞鐵等),鉍劑(枸櫞酸鉍鉀、鋁酸鉍等黏膜保護劑)可在腸道中與不能吸收的物質結合成不溶性的固體,形成堅硬的糞便難以排出。

(5)濫用“瀉藥”也會導致便秘:某些“清腸”、減肥類“瀉藥”,常常含有大量對腸胃有強刺激性的成分(如大黃中的蒽醌類成分),這些成分短期使用可加速腸道排便,但長期服用,則會造成腸道平滑肌的萎縮,影響其蠕動能力,從而逐漸喪失正常消化和排便的能力,同時蔥醌類瀉藥濫用與結腸黑變病相關。

另外,對有些人來說,辛伐他汀、洛伐他汀等他汀類調脂藥也會導致便秘。

TAG: 藥物不良反應排便糞便便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