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便”的危害被傳得沸沸揚揚,其實並沒有多少科學依據

“宿便”的危害被傳得沸沸揚揚,其實並沒有多少科學依據

近幾年,隨著清腸產品的推廣, “宿便”對健康的危害被宣傳得令人聞之色變。有一種說法是,“早上九點還不吃早飯,腸道就會吸收糞便,也就是說不吃早飯,你的身體就會自動吃屎。” 這條訊息迅速傳開之後,無數不吃早飯的人哀嚎“自動吃屎幾多年”。不過,

較真分析起來,其中並沒有多少科學依據,頂多算得上聊供一笑的噱頭

訊息本身可吐槽之處甚多,

首先,這個早上九點就有些令人生疑

,雖說體內有生物節律,但節律管餓管困也就罷了,還能精確到早上九點整啟動“吃屎程式”?再說了,萬一跑美洲出差半月豈不是做夢都得擔心自己的腸道時差沒調好,半夜偷吃屎?再者,所謂“吸收糞便”又是指什麼呢?是因為不吃早飯腹中空虛,腸道逆向蠕動“反芻”一番?還是照舊向前進向前進,只是細細揉碎了再重吸收一遍?

“宿便”的危害被傳得沸沸揚揚,其實並沒有多少科學依據

消化道示意圖 | 圖片來源:brooksidepress。org

食物入口後,歷經食管入胃,而後到十二指腸,再到空腸、迴腸——這三段就是我們通常說的小腸——隨後進入結腸,直腸,然後就被排出體外

。由於原本的傳言小腸是消化吸收的主要器官,裡面的食糜也還算不上糞便,那麼這裡的腸道指的應該就是結腸和直腸組成的大腸了。腸道蠕動速度正常的話,吃下的美食大概六七小時以後到達結腸,這裡,就是糞質形成之處,也是傳說中“吃屎”的地方。

吃下的食物抵達結腸時,裡絕大部分的營養物質已經被小腸吸收殆盡,剩下的就是食物殘渣、腸道細菌與消化液的混合物——說白了,

雖然色香都不怎麼樣,但是糞便本身還真沒什麼特別“毒”的成分。

人體主要的“排毒”功能其實是靠肝臟和腎臟實現的,大部分代謝廢物也是隨著尿液而非糞便排出體外。便秘雖然令人糾結,但是通常不至於危及生命,相比起來,萬一腎臟出了毛病導致排尿減少,才是耽誤不得的大事。

從功能上說,大腸的確也有吸收功能,然而,正常大腸本身存在腸道屏障,這就決定了它不會無選擇性地一律重吸收

。大腸吸收的主要是水分,讓糞便成形,附帶著還可以吸收一點兒脂溶性維生素以及礦物質。換言之,只要你還在進食,那麼大腸吸收糞質裡的成分——換言之,即“吃屎”——就是無法避免的,和你九點鐘吃沒吃早飯無關,和你昨天吃沒吃飯倒是比較相關。倘若大腸的吸收功能消失,“拒絕吃屎”立竿見影的效果恐怕就是腹瀉不止,那不但不是什麼令人愉快的事情,而且必須立刻就醫,因為你的腸道一定出了不小的問題。

“宿便”的危害被傳得沸沸揚揚,其實並沒有多少科學依據

圖片來源:Natural Food Insider

當然,大腸吸收水分過多也不是什麼好事,那樣的結果就是便秘。

當代都市人的日常食譜中往往蔬果比例太少,缺乏膳食纖維的刺激,腸道蠕動緩慢,糞質在大腸裡停留時間過長,於是導致糞便乾硬以及排便困難,許多以清腸為賣點的產品就此應運而生

。不過,這些產品多含有番瀉葉、大黃等等,長期使用不但會令便秘情形更惡化,還可能誘發結腸黑變病,埋下腸癌的隱患,實在是得不償失。要安全地戰勝便秘,還是多運動,多喝水、多吃蔬果來得靠譜。還需要注意的是,有便意時不要刻意壓抑,每日儘量在固定時段規律排便。

簡言之,“早上九點不吃早飯”,並不是身體開始“吃屎”的誘因。不過,不吃早飯確實不是個好習慣,血糖過低可能引發昏厥不提,長時間不進食還會導致膽囊不能及時排空,膽汁濃度升高,增加膽結石風險。從健康角度說,早起吃一頓豐盛的早餐,才是值得提倡的選擇。

題圖來源:Jamie Oliver

文章來源:本文來自“科學松鼠會”官方網站,轉載請聯絡本賬號。

歡迎個人轉發到朋友圈

微信:SquirrelClub

微博:科學松鼠會

科學松鼠會,是一家以推動科學傳播行業發展為己任

的非營利組織,成立於2008年4月。我們希望像松鼠

一樣,幫助公眾剝開科學的堅果,分享科學的美妙。

“宿便”的危害被傳得沸沸揚揚,其實並沒有多少科學依據

喜歡記得點“在看“

TAG: 吃屎腸道大腸糞便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