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歌唱通道的發聲練習

歌唱的通道,是聯通歌唱腔體的一個想象中的“管道”,包括頭腔、鼻腔、口腔和胸腔。其原理是,閉合適度的聲帶(音源),加上氣息的對抗,形成混合聲的全通道共鳴,經過氣壓的周邊輻射,再形成全身共鳴(全身歌唱)。

用“吸氣狀態”的提法來解決這個問題,即歌唱時的喉嚨狀態就是吸氣時的喉嚨狀態。利用吸氣狀態進行歌唱發聲的啟發誘導時,要提示學生——吸進的氣流要形成上有“哼”、下有“嘆”、中間“開”的狀態,並且建立在統一的垂直線上。

“吸氣狀態”的提法,可以保持氣息的的深度和均勻,同時也解決了字的統一問題。在向外唱的同時又向裡吸,這就形成了氣息的對抗。吸氣狀態的保持本身也就打開了腔體,且與橫向阻力形成了對抗。

正如金鐵霖教授所言“嘆到哪兒從哪兒吸,吸到哪兒從哪兒唱,保持吸氣狀態來歌唱。”關鍵是“保持”二字。只有上下、左右、裡外、縱橫對抗的有機結合,形成對立統一的一個協調的歌唱整體,才能使聲音通暢無阻,字與聲完全統一,各個腔體的共鳴統一就建立在這條柱狀的垂直線上。

一般採用“U”母音進行歌唱通道的練習。因為“U”母音最容易獲得高位置、深呼吸和較好的喉頭位置,同時又可以獲得良好的混合聲,把頭腔、鼻腔、口腔和胸腔用一條垂直線把它們從上至下串起來,從而形成歌唱腔體(又名“垂直U通道)。

呼吸是歌唱的動力,支點是歌唱的支援力。歌唱時,吸氣肌肉群與呼氣肌肉群合作,將吸進來的氣保持住,即呼氣肌肉群工作的同時,吸氣肌肉群繼續工作,使呼與吸相互配合形成對抗,在腰部周圍產生壓力,形成上有哼鳴下有嘆氣的歌唱狀態。

歌唱是呼吸的對抗,呼吸的對抗是為了獲得聲帶和共鳴的迴應。呼吸對抗強,則聲音的力度強,共鳴大;反之亦然。是呼吸的的對抗帶了動腔體的震動,產生帶有動聽音色的共鳴,因此歌唱時,要把力量用於呼吸對抗上,而不是把勁兒用在嗓子上,歌唱是唱共鳴,而不是擂嗓子。

歌唱通道中經常會出現聲音位置低、喉音、以及氣息淺(提氣)等常見毛病。解決此類問題一般採用“上哼、中開、下嘆”的方法:

上哼:指哼鳴,即鼻腔開啟,哼在假聲的位置上,有大哼鳴、中哼鳴、小哼鳴之分。

中開:指吸氣狀態,氣息吸進的方向有上有下:“上”指軟顎抬起,直達哼鳴的位置;“下”指吸到哪兒抵到哪兒,保持吸氣狀態,即喉嚨的開啟。

下嘆:即氣息嘆得越深越好,保持吸氣狀態,喉嚨開啟嘆著唱,這是歌唱的永恆規律。

“U通道就像一條馬路,支點就像小汽車,馬路修得越好,車開得也越好,開起來才又順又快。如果馬路太窄或是沒修好,再好的車也開不走。所以,我們必須把通道與支點的關係處理好。”這是金鐵霖教授對“u”母音重要作用的一段描述。

“u”通道實際上是對開啟與全身歌唱的要求,只要是針對歌唱腔體的狀態而言,培養歌唱共性,增強歌唱共性,增強歌唱能力。它的最大特點就是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內找到腔體開啟的感覺。

“u”母音的發音部位是在舌尖前面的嘴唇部位,口腔呈小圓形(撮口),舌的後部升高氣息易於控制,可使喉頭穩定及適度下降,促使喉管咽腔積極豎起,避免口腔後部升高或喉頭逼緊。

口腔後部肌肉用力較大,軟顎抬得很高,喉頭位置靠下,因而喉咽、口腔、鼻腔等腔體形成一條細長的發聲共鳴腔體,聲波易於在這一帶產生共振,因此形成的歌聲有豎立感。

在自然發“u”母音時,雙唇緊縮,只留下一個小圓孔,喉頭更向下方拉,舌後部几上顎也微微抬起,強調上唇、上齒仍保持在上面不放下來,再使下唇往上,幾乎挨著上唇,上下唇之間僅存一條上弧形的小縫,同時想象中應有一個以眉中間為圓心,以眉間到鼻尖為半徑的圓的面罩部位,這時再送出“u”母音。

由於雙唇擋氣,氣流向上,使整個面罩部位有明顯的膨脹感和微微的震動感。此種唱“u”母音的方法氣息通暢,發聲容易,“u”母音純正,不再是緊、窄、暗,而是松、寬、亮,完全能和其他母音保持四個統一。

在練習“u”母音時,會出現一類聲音位置偏裡偏後的學習者,針對這種現象,練習時可在“u”母音前加“m”“n”“l”等字音,也就是說將“u”音練習變為“mu”“nu”“lu”音練習,這樣即可調整聲音的平衡問題,使之歌唱位置處於比較合理的地方。

“u”母音練好了,不僅能使聲音豎立起來,上下貫通,而且能使聲音豐滿、明亮、鬆弛、圓潤。

TAG: 歌唱母音腔體吸氣對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