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學:人生有樂,稍縱即逝,人生有苦,心靜則無

生命的本質是成長,成長的本質是生活,生活的本質是過程,這個過程有得有失,有歡有喜、有苦有甜,都有它的兩面性。就如,中華傳統文化易經所說“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任何事情都有正反兩面,好的事情有時候未必沒有壞的結果,壞的事情也許有好的成就。我們人生旅途,正是因為這種陰陽互換、無常變化,才變得豐富多彩,五味雜陳,同時也苦不堪言。

佛學:人生有樂,稍縱即逝,人生有苦,心靜則無

我們為什麼說,人生苦不堪言。其實,說這話的意思不是悲觀主義,我們要知道,人生的快樂永遠是短暫的,就如佛陀在《中阿含經》中所說,“在家者以自在為樂、出家學道者以不自在為樂”。意思是說,世俗凡夫都是以滿足自己無限慾望而感到快樂,出家修行的人以控制自己的行為慾望為快樂,這個控制行為慾望,是說明修行人去除了妄心雜念,從而獲得了真正的大自在,大自在就是大徹大悟,解脫了人生苦惱厄運。

佛學:人生有樂,稍縱即逝,人生有苦,心靜則無

佛陀說,人生有八苦,其中生理上的苦有四種,分別是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精神上的苦也有四種,愛別離苦、怨僧會苦、求不得苦、五陰熾盛苦。生理上的苦是一種自然規律,這四種苦人生是無法避免的,但是,我們可以透過調整我們的心態,來減少這種痛苦的深度。

佛教與生活

星雲大師

玄幻

免費閱讀

比如,身體上的病痛,大部分原因跟我們的生活習性有關聯,我們可以透過調整我們不正確的生活習慣,來減少疾病的發生。

還有,為什麼有些人能夠自然終老,而且走的時候,沒有一絲的痛苦,有些人,臨終之前肉身痛苦不堪,內心極度恐懼。

那是因為疾病影響了心態所造成的,如果我們能夠看淡生死、勇敢的去面對死亡,那麼就不存在內心的恐懼,沒有了恐懼,或許肉體上的痛苦也能減輕不少。

當然,就像前面說的道理一樣,這疾病的原因,主要是我們日常生活習慣所造成,如果說,我們年輕的時候有養生的智慧,能夠意識到養生的重要性,或許這導致命終的疾病,早就胎死腹中了。

佛學:人生有樂,稍縱即逝,人生有苦,心靜則無

精神上的苦,就是心念的造作,佛教說透過修持戒、定、慧三無漏學而靜心,靜心指的是去除了雜念妄心,也就是擺脫了精神上的苦難。

佛教把擺脫精神上的苦,稱之為“清淨心”,這個“清淨心”就是佛和菩薩所具備的心境。就如古話所說“凡心靜則神悅、神悅則福生”,這句話告訴我們,一個內心清淨的人,精神狀態一定是愉悅的,只有內心愉悅的人才能做到善待身邊的一切事和物,久而久之這種善待必將收穫回報,這個回報就是人生最大的福德,也是修行圓滿必須具備的福德資糧。

佛教常識

星雲

玄幻

免費閱讀

所以說,人生的苦,不是生理上的苦,主要是心靈上的苦,因為這無常變化的人生,就如這過山車,高低起伏、驚險刺激,雖然有歡樂,但歡樂永遠是稍縱即逝,反而,驚嚇和恐懼常隨左右。世人都想離苦得樂,自在人生,以為賺取足夠多的錢財,實現財富自由,就是自由人生,其實不然,錢財乃身外之物,錢財也未必是萬能湯藥。

佛學:人生有樂,稍縱即逝,人生有苦,心靜則無

我們世俗凡夫想真正做到離苦得樂,自在人生,就必須要做到內心清淨,這個清淨的前提就是學會放下,放下一切的妄想,一切的執著,所有的分別,只有做到了真放下,才是真清淨,真清淨就是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的清淨心。

作者創作不易,打賞聊表心意

歡迎在評論區留言互動,發表你的高見!

文章中部分圖片來源網路,版權屬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絡刪除!

TAG: 人生清淨我們內心恐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