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蠡為什麼會選擇離開勾踐?范蠡為什麼不願意做帝王的替罪羊?

范蠡為什麼會選擇離開勾踐?范蠡為什麼不願意做帝王的替罪羊?

范蠡

世間的人和事很大程度上本質都是一樣的,只是在不同的具體環境下呈現出了不同的樣子。一個在一定程度上受得住屈辱的人一定也在一定程度上禁得住利誘,而一個在一定程度上禁得住利誘的人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得住屈辱。之所以這裡強調了“一定程度上”是因為存在著“共患難易,同富貴難”,范蠡老早就看透勾踐,於是在滅吳後就選擇離開。

只要不自欺欺人,一兩件小事就看得出來:勾踐既有喪國之痛,失而復得,豈會再委國他人,且其人能忍辱到那般程度,不可知的變數太甚,文種遠不如范蠡,倒黴是一定的。

有鑑於此,白居易才會在其《放言》詩中說:

試玉當燒三日滿,辨才須待七年期。

絕對的不可動搖有沒有呢,一定有,而且歷史上有很多,比如文天祥,不但不怕死,還不怕等死,那是真正的“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心中沒有任何的掛礙,這才是真正的無懈可擊。

范蠡為什麼會選擇離開勾踐?范蠡為什麼不願意做帝王的替罪羊?

項羽

項羽的脾氣在他小時候就很明顯了,先是學習不行,後來又學劍,還是不行,項梁對此很憤怒。但項羽卻給這兩樣下了自己的定義:

書,足以記名姓而已;劍,一人敵,不足學;學萬人敵。

這話看起來既大氣又沒毛病,只是不該說,不說就是傲骨,說了就是傲氣。這其中的道理是:他不是學好了極盡瞭解才覺得這些沒用,而是在自己根本沒學成,不瞭解的時候說的。這是典型的矯情,一個門外漢或者未曾體悟者說自己並不在乎某些種種,既不在乎,又何以心繫之?書、劍無用,“萬人敵”又學自哪裡?小事都無法踏實,大事可想而知。

果不其然,雖然項梁開始教的時候項羽大喜過望,但卻是:

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學。

“萬人敵”的韜略又給廢了。心浮氣躁向來不分古今,古人之浮今人有之,今人之躁古人亦有之。“浮躁”之根源在心有“掛礙”,有“掛礙”則必急於了卻“掛礙”,急於了卻“掛礙”則必急於求成,急於求成則必淺嘗輒止。那項羽的“掛礙”又是什麼呢?在他初見秦始皇出街的那句

“彼可取而代之。”

項羽的上限就在

“他所能見到的範圍內,別人有什麼他就得有什麼”

,然後就沒有然後了。也就是說在其認知範圍內只要能“盛氣凌人”就行,其它的不重要,於是乎一個擊潰秦軍主力的西楚霸王說出了:

“富貴不歸故里如錦衣夜行。”

回去讓某些人看見心裡酸爽妒忌自己即可,這個“掛礙”就是項羽行為的內驅力。

於是,最終不願意過江東謀求東山再起,怕是因為“落魄歸故里如素衣

晝行

”,而不是為了爭天下,

何況按照當時項羽的實力謀求劃江而治並無問題,反過來說,若當真胸懷天下而不是僅僅“做給人看”,又何至於落到這般田地?項羽的心理本質上跟現下任何一個焦慮的普通人是一樣的,渴望別人的妒忌,陶醉於自我虛幻的滿足感,黏連於此,又豈能著眼於更大的格局?所以,范增並不是陳平搞死的,即便項羽稀裡糊塗得了天下,終有一天項羽也會容不下他。

范蠡為什麼會選擇離開勾踐?范蠡為什麼不願意做帝王的替罪羊?

韓信

韓信原本在項羽賬下聽用,但兩個人就是不對付,相信這種感覺人人都會有——見他就煩,更遑論聽他的意見了。所謂“同性相斥,異性相吸”,不對付的原因反而是這二位乃同類人等。

韓信屬於那種“別人還沒誇,自己先開始自誇”——“韓信點兵,多多益善”是他自己的意思。

所以,當韓信向項羽進言自己用兵謀略的時候項羽會作何想呢?所謂“文無第一,武無第二”,你韓信說得那麼天花亂墜意思是比我項羽還厲害?鉅鹿之戰是你打的,秦軍是你消滅的,西楚霸王該讓給你?那韓信又作何想?我就是比你這個武夫厲害,打贏鉅鹿之戰又如何,在河南晃盪那麼久不知西進咸陽,竟讓劉邦經營三個月之久;消滅秦軍又如何,只為了替楚軍替項燕報仇;至於西楚霸王,原來你只想當楚王,不想做天下的王,拜拜嘍!

不過僅從純軍事角度來說,項羽並不弱於韓信,畢竟項羽實打實的勝仗在那放著,楚漢之爭的初期甚至到了中期,擁有韓信的劉邦也被項羽揍得屁滾尿流、丟盔棄甲,而韓信說服劉邦拜自己為大將軍的理由也全都是項羽的性格問題,如捨不得封賞和婦人之仁,而他自己的“燈下黑”呢?

跟劉邦要個“假王”的虛名,和項羽慕“西楚霸王”之名像不像,給他個王做,他當了家會不會“知柴米貴”(和項羽一樣吝嗇封賞),後來以自己楚王之尊去欺負當年接濟他卻沒有接濟到底的一個老婦,把婦人之仁反過來不就是韓信這樣的做派嗎?正反不管這二位幹多大都得跟個“老太婆”計較。

范蠡為什麼會選擇離開勾踐?范蠡為什麼不願意做帝王的替罪羊?

交易

當初人家老太婆給韓信飯吃僅僅是因為看他餓,就是單純這件事本身,但在韓信看來完全是交易,如此以來韓信後來責怪老太婆不能“堅持飯信”也就順理成章——你這買賣賠大了。

但在做交易上,他又不是純粹的生意人,給老太婆扣了個“為德不卒”的帽子,還強調了一個“德”字,這就麻煩了,他還真就壞在這上頭。最典型的一次就是已然攻下了已經被酈食其勸降的齊國,害死酈食其後,伸手向劉邦要經營齊地的“假王”稱號。以當時他的實力就算反了,劉邦身邊即使有張良也只能乾瞪眼,而且韓信屬下也不斷有人明裡暗裡向他進言——你的“背”最漂亮。然而正當該赤裸裸談利益的時候韓信居然想起了自己跟劉邦的情意,實的虛的什麼都想要。再看看鴻門宴,該把劉邦拿下的時候,項羽心中的“老太婆”又開始出來蹦躂,婆婆媽媽得最終讓劉邦跑掉。

總結一下項羽和韓信幹得這些事,這二位像不像。再看看劉邦,狠勁上來什麼都能捨棄,所以封賞的時候他才能不吝嗇,割得下肉。所以,兩個犯嗆的人多是同類,那個喜歡“嗆”的根本相同,像“一硬一軟,一剛一柔”就壓根嗆不起來,劉邦的裡子就又軟又柔,而柔能克剛,軟能泡硬。

范蠡為什麼會選擇離開勾踐?范蠡為什麼不願意做帝王的替罪羊?

老子和孔子

子曰: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一體兩面”這個問題是個大問題,只見一“面”者即是未見其“體”,未得其“體”者於己處亦不能自見。

老子云: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儒乃入世之道,道乃出世之儒。沒有放下一切之念,入世必為支絀;沒有嚐遍世間之味,

出世

必有不捨。設易地而處,項羽即是韓信,韓信亦即項羽,以出入皆為繫縛故。

TAG: 項羽韓信劉邦掛礙老太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