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冤家之張耳陳餘

張耳和陳餘在成為冤家之前曾經是好朋友,陳餘比張耳小很多,就是兩代人,所以陳餘一直把張耳當成自己的父親來看待,不知道是不是從小沒爹,缺少父愛。反正按照《史記》的說法,兩個人是刎頸之交。

西漢冤家之張耳陳餘

秦滅六國之後,知道張耳和陳餘都曾經是著名的遊俠,於是懸賞捉拿他們,張耳懸賞一千金,陳餘五百金,畢竟資歷淺,價兒也低。沒辦法,張耳陳餘只能隱姓埋名,跑到陳地,給人家看大門,混口飯吃。有一回陳餘不知道為什麼得罪了頂頭上司,大概也就是村長,街道辦事處主任之類的。上司直接掄棍子就打,陳餘年輕,哪受過這個,這就要起來反擊。張耳從背後照他腳上就踩了一下,使了個眼色,讓他老老實實捱揍。等上司打完他走了,張耳把陳餘拉到桑樹下,跟他說:“你要是反抗,直接就死在這兒了。咱們是幹大事的,你想要因為這麼一個玩意就把命搭上,值嗎?”陳餘明白了,也就不再憤憤不平。由此可見,當時兩個人的關係那真是相當的好,張耳有長輩的樣子,拿陳餘當個晚輩,關心照顧。

那麼兩個人是怎麼鬧掰的呢?這個得從大澤鄉起義說起。陳勝吳廣起義,張耳和陳餘決定不再藏著,直接投奔陳勝。只不過這二位都是胸懷大志,不願意在陳勝手下當個將軍臣子就完。陳餘忽悠陳勝,說您的戰略重點是打進函谷關,我曾經在河北遊歷,對當地的風土人情都比較熟悉,我替您消除後顧之憂,進軍河北地區,您看怎麼樣。陳勝答應了,不過他派自己的親信武臣做統帥,張耳陳餘當左右校尉,輔佐武臣。

武臣帶著他們到了河北,趙國的故地,很順利就打下大片疆土。打到邯鄲之後,張耳陳餘聽說打進函谷關的陳勝軍隊敗了。倆人就攛掇武臣,讓他自立為王,不再接受陳勝領導。武臣也有這心,於是自立為趙王,封陳餘為大將軍,張耳是右丞相。陳勝也是乾瞪眼沒轍,只能承認既成事實。

後來趙軍大將李良叛變,投降秦朝,反過來殺了趙王武臣。張耳陳餘打跑了李良,在民間找到了趙國王室的正宗後裔趙歇,又把他立為趙王,算是名正言順。然後就是著名的鉅鹿大戰。在項羽破釜沉舟之前,章邯、王離帶兵圍困鉅鹿,如鐵桶一般。張耳和陳餘就是在這個時候反目的。

當時趙國的都城邯鄲被打破,張耳保著趙王撤到鉅鹿。陳餘在城外,有幾萬人馬,駐紮在鉅鹿以北。當時秦軍攻城很急,眼瞧著鉅鹿就要保不住,而且糧食也要不夠吃了。張耳好幾次派人潛出城外,讓陳餘趕緊發兵解圍。陳餘琢磨著自己手裡的兵太少了,不可能打敗秦軍,解鉅鹿之圍,所以他按兵不動,不敢前進。張耳可急了,你小子見死不救,是有什麼想法吧?他派出張黶、陳澤二人再次來到陳餘大營,跟陳餘說:“以咱們的交情,我跟大王眼瞧著就完了,你這擁兵數萬,不願意來救我們,是不是憋著讓我們都死之後,這兒就你說了算了。你要是真念著咱們往日的情分,就應該帶兵攻打秦軍,最多就是咱們一塊兒死唄,那也算你夠交情,而且你還不一定就死,還是百分之一二十的勝利希望呢,你為什麼不試試?”陳餘說:“我琢磨著我這點力量肯定打不了秦軍,我現在進軍解圍,等於是讓我計程車兵白白送死。我之所以不跟著趙王和張耳一起去死,主要是想著以後要為他們報仇。今天都死了,就跟拿肉喂老虎似的,多一塊少一塊有什麼意義嗎?”那二位一聽:“現在事在緊急,您想那麼遠幹什麼,這會兒應該是大家一起死,才能表現出你們朋友的交情和信義。”陳餘說:“不行,我不能這麼白白的死。你們非要這麼做,給你們五千兵,你們去吧。”給了這二位五千人馬,這二位帶著去攻打秦軍,果然毫無懸念地就全軍覆沒了。

其實這個時候不光是陳餘在城外扎兵,燕國、齊國和楚國都發了救兵,但是都在城外按兵不動,不敢去招惹秦軍,這裡面還有張耳的親兒子張敖,也帶著一萬多人在外面,準備看著他爸爸怎麼死的。要是沒有後來項羽殺了宋義,帶楚軍破釜沉舟,大獲全勝,解了鉅鹿之圍,張耳就真的和趙王一塊兒死在城裡了。

西漢冤家之張耳陳餘

鉅鹿解圍之後,趙王和張耳擺酒宴答謝各路援軍。在酒宴上,張耳和陳餘又見面了。張耳又指責陳餘,說你為什麼不發兵救我們,他兒子也不靠前兒的事情他就選擇性的無視了。張耳又問張黶、陳澤跑哪兒去了。陳餘告訴他,這二位都已經戰死了。張耳不信,堅持認為他們被陳餘殺了滅口了。陳餘急了:“你也太不信任我了,咱們還是朋友嗎?得了,要這樣,這個大將軍我不幹了,你來吧。”他說的是氣話,說著還把自己的大將軍印摘下來放在那兒。張耳有點兒發傻,不知道該怎麼辦。

這個時候要是有個人在當中一勸,說不定兩個人還能貌合神離一下。但是陳餘這會兒不合時宜地來了一泡尿,出去上廁所去了。這是一泡令他悔恨終身的尿,因為他出去之後,張耳身邊的工作人員就跟他說:“他給您了,您為什麼不拿著?這是老天爺給您的,您要不拿著,怹老人家都會生氣。”張耳動作那個快啊,一伸手就把大將軍印拿到自己手裡了。陳餘再一回來,發現自己被就地免職了,什麼手續都沒有,倒真利索。我就是說句氣話,誰讓你真拿了。沒轍了,再讓張耳交出來,他可不交了。張耳收編了陳餘的所有軍隊,擠兌得陳餘帶著幾百名親兵到黃河上打漁去了。

後來張耳跟著項羽打進關中,滅了秦國。項羽分封,立他為常山王,地盤就是原來趙國的領土,都是好地方。原來的趙王歇給發到代地,苦寒之地不說,還跟匈奴人挨著。陳餘呢,還真沒忘了他,不過一個漁民就別封王了,項羽把南皮旁邊的三個縣封給他了,也算有點兒地盤,忍著去吧。

陳餘當然不幹了,就像小馬哥說的:“屬於我的,我一定要拿回來!”於是他就等機會,而這個機會很快就來了,前面說過,分封之後,田榮很快就造反了。陳餘派人去找田榮,說:“項羽做事情不公平,我願意跟您合作,您借我點兒兵,我替您在前面抵擋項羽一陣。”田榮跟他一拍即合,借給他一部分軍隊。

西漢冤家之張耳陳餘

陳餘得到了支援,首先對著張耳下手,很順利地打敗了張耳。張耳去投奔劉邦了,因為老關係,劉邦對他很不錯。

陳餘打跑了張耳,收復了趙國全境,把趙王歇從代地接回來,還讓他當趙王。趙王一看陳餘對他真不錯,就把自己那塊代地給了陳餘,讓他當代王。不過陳餘沒有去代地,因為他覺得趙王力量比較弱小,他留下來輔佐趙王,封夏說為代國相國,主持代國日常事務。

轉過年來,劉邦帶領諸侯一起攻打項羽,也想把趙國發動起來,跟著一塊兒幹。使者把信兒送到趙國。陳餘一看,很快給了答覆:“讓漢王殺了張耳,我就依附漢王。”一聽陳餘這個條件,劉邦也有主意,找了個長得像張耳的倒黴蛋,把他殺了,把腦袋送過去。本來長得就像,再加上殺了之後血刺呼啦的,也看不真切。陳餘信以為真,站到了劉邦陣營。後來劉邦在彭城慘敗,讓項羽打得跟孫子似的,陳餘突然覺得張耳沒死,自己被騙了,立刻又背叛了劉邦。我覺得陳餘又背叛劉邦,張耳沒死只是個藉口,主要是他當時覺得劉邦幾十萬人馬被項羽幾萬人打得慘敗,還是跟項羽有前途,所以這才脫離劉邦陣營,張耳死不死的都是個藉口。很有可能前面他未必沒看出來那顆人頭不是張耳的,只不過當時劉邦集合了眾多諸侯,他覺得劉邦會贏,所以才就坡下驢。

不過總得來說,我覺得陳餘還是比張耳性子要直一些,經常會有一些意氣用事的舉動,比如一開始要跟打他的上司玩命,後來一氣之下解下來大將軍印,便宜了張耳。相比之下,張耳就老謀深算得多,一般會謀定而後動,但是機會只要出現,那他的動作又是閃電一般,趁著陳餘撒泡尿的當口,就把陳餘的兵權拿下了。而且陳餘在鉅鹿城外,面對張耳派來催他進兵的使者,其實他完全可以說得更圓滑一些。他是客觀分析,說的有道理,但是似乎上不了檯面,顯得有些個不近人情。所以他完全可以換個方式,更為婉轉地說出來,在東拉西扯一些理由,做做姿態什麼的,這樣城裡的人心氣兒也順,張耳其實也能明白情況,兩個人關係不至於鬧掰。反正兩個人要是掉個個兒,張耳在城外面,處理得肯定要比陳餘好,即使不出兵,也不會讓陳餘恨上自己,還留下口實。

兩個人最後的結果也是張耳完勝,韓信奉命攻打趙國,張耳跟韓信在一起,這次韓信留下了著名的“背水一戰”的經典戰例,陳餘也死在這一戰當中,漢軍又追到襄國,在現在的河北邢臺地區,殺了趙王歇,張耳又當了趙王。

其實這兩個人的所謂友誼,並沒有多麼堅不可摧。《史記》裡用“刎頸之交”,真有點兒糟踐這個詞兒了,要真是那麼深的交情,他們就能夠互相理解,張耳不至於玩命催陳餘去送死,陳餘也不會無動於衷,這是真正過命的兄弟。不過話說回來,那樣的交情真沒有多少,桃園三結義勉強能算,但還是虛構的。不是虛構的我只能想到管鮑之交,然後就想不起來了。張耳和陳餘這樣的是常態,所以我們就經常會聽到好朋友為了利益反目成仇的事情,然後感嘆人心不古,友誼經不住利益的考量。究其根本,還是你們的友誼根本就達不到那個程度。

後面還會說三對冤家,只不過要先說一個好領導,然後再接著說。

TAG: 張耳趙王劉邦項羽鉅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