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端康成的《伊豆的舞女》好在哪裡?既浪漫又現實,既美好又悲哀

引言:1924年,川端康成與橫光利一、片岡鐵兵等人一起發起了新感覺派運動,當時川端康成在《發刊詞》中雄心萬丈地宣稱:我們的責任是革新文藝,從而從根本上革新人生中的文學和藝術觀念。兩年之後川端康成在新感覺派的主陣地《文藝時代》上發表了《伊豆的舞女》,這是川端康成的成名作,同時也是川端康成迴歸傳統的一次重要嘗試。

《伊豆的舞女》兼具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雙重風格,始終瀰漫於其中的淡淡哀愁容易使人將之與日本文學中的“物哀”傳統聯絡起來。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和“物哀”的起源之作《源氏物語》相比,《伊豆的舞女》無論在內容和表現形式上都有較大差別。對《伊豆的舞女》產生直接影響的,應當是樋口一葉的《青梅竹馬》,這部同樣兼具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雙重風格的“物哀”小說。

川端康成的《伊豆的舞女》好在哪裡?既浪漫又現實,既美好又悲哀

川端康成

一、《伊豆的舞女》中悲哀的愛情象徵物

《伊豆的舞女》是用第一人稱敘述的自傳體小說,主要展現的是敘事主人公“我”的心理變化:我對舞女的熱切的渴慕,我意識到舞女還是個孩子後產生的警醒,我對舞女的同情,我對舞女的不捨之情。

川端康成的《伊豆的舞女》好在哪裡?既浪漫又現實,既美好又悲哀

小說中對舞女的描寫主要為外貌描寫,如:這種髮式,把她那嚴肅的鵝蛋形臉龐襯托得更加玲瓏小巧,十分勻稱,真是美極了;又如:潔白的身體,修長的雙腿,站在那裡宛如一株小梧桐;再如:她那雙嬌媚地閃動著的、亮晶晶的又大又黑的眼珠,是她全身最美的地方;雙眼皮的線條,也優美得無以復加。

當然,小說中也有多個地方展現了舞女的心理,但大都僅僅侷限於害羞,川端康成並未做進一步的揭示。直到故事的結尾,在與“我”告別之後,舞女手中出現了一件象徵她情感的“白色的東西”。

川端康成在小說中這樣寫道:

舞女依然緊閉雙唇,凝視著一個方向。我抓住繩梯,回過頭去,舞女想說聲再見,可話到嘴邊又咽了回去,然後再次深深地點了點頭……直到船兒遠去,舞女才開始揮舞她手中白色的東西。

川端康成的《伊豆的舞女》好在哪裡?既浪漫又現實,既美好又悲哀

舞女影視形象

舞女手中揮舞著的是什麼並不重要,重要的是那東西有兩個特徵:一是白色,二是看不清。這正好對應著舞女心中的感情,像白色一樣純潔,卻又朦朧得連自己都看不清。因此,這“白色的東西”其實是舞女感情哀傷的象徵物,就跟《青梅竹馬》中的紅綢條象徵美登利的感情、紙水仙花象徵信如的感情一樣。

二、《伊豆的舞女》中現實主義的底層描寫

在《伊豆的舞女》中,隨著敘事的進展,川端康成透過茶館老婆子、商人、旅館老闆娘及村口的標示牌反映了巡迴藝人的生存困境。

茶館老婆子輕蔑地說“那種人誰知道會住在哪裡”,商人則不屑一顧地將藝人們稱為“那玩意兒”,旅館老闆娘則告誡主人公“請這種人吃飯是白浪費”。更有甚者,在行進的路途中,每個村莊的入口都樹立著一塊牌子:乞丐、巡迴演出藝人禁止進村!

川端康成的《伊豆的舞女》好在哪裡?既浪漫又現實,既美好又悲哀

《伊豆的舞女》劇照

這種生存處境對藝人們的心靈造成了一定負面影響,她們知道自己的身份地位低下,因此在一些時候會缺乏尊嚴缺乏自尊心。如在喝水時,阿媽這樣說道:來,您先喝吧,把手伸進去,會攪渾的,在女人後面喝,不乾淨。如果說這還可以理解為一種謙讓的話,那舞女和姐姐去吃別人吃剩下的火鍋則無疑是缺乏自尊心的表現。

川端康成的《伊豆的舞女》好在哪裡?既浪漫又現實,既美好又悲哀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舞女等人雖然生活在社會最底層,但她們並未對生活失去信心,一家人有著較為樂觀的心態。小說中這樣寫道:她們的巡迴演出日子並不像我最初想象的那麼艱辛,而是無憂無慮的,旅途上更是悠閒自在。舞女則有著一顆好學的上進之心,小說中多次寫到她練習三絃琴和央求別人唸書念故事給她聽。

而舞女的兄長榮吉則是善良仁厚、注重禮節,他雖然生活貧困但絕不輕易接受被人的錢財,為主人公送行時還穿上了帶有家徽的;衣服,還給主人公買了紙菸、柿子和“燻牌”清涼劑。

TAG: 舞女伊豆川端康成小說物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