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東坡詞 “蝶戀花·京口得鄉書”

蘇軾於宋神宗熙寧四年(公元1071年)出任杭州通判,他和故鄉親友的聯絡全靠江船通郵。

宋神宗熙寧七年(公元1074年)春,蘇軾在潤州京口收到家鄉來的一封書信,信中殷勤致意,詢問歸期,蘇軾的思鄉之情便難以抑制了。

在身為宦遊之人身不由己的痛苦下,蘇軾作了這首詞。

《蝶戀花·京口得鄉書》

原文

“雨後春容清更麗。

只有離人,幽恨終難洗。

北固山前三面水。碧瓊梳擁青螺髻。

一紙鄉書來萬里。

問我何年,真個成歸計。

回首送春拚一醉。東風吹破千行淚。”

蝶戀花:詞牌名,又名《鵲踏枝》《鳳棲梧》。唐教坊曲。《樂章集》《張子野詞》併入“小石調”,《清真集》入“商調”。趙令畤有《商調蝶戀花》,聯章作《鼓子詞》,詠《會真記》事。雙調,六十字,上下片各四仄韻。

京口:宋神宗熙寧七年(1074年),蘇軾在杭州通判任上,曾到京口(今江蘇鎮江)。

北固山:在鎮江北,北峰三面臨水,形容險要,故稱。

碧瓊:碧瓊,綠色的美玉,指江水。

青螺髻(jì):狀似青螺的髮髻,喻北固山。

真個:真的,的確。個,助詞。

拚(pàn)一醉:不顧惜酒量,只求一醉方休。

“雨後春天的景色更加青翠美麗。只有那遠離故鄉的人,深沉的愁恨總洗不去。

北固山下三面都是水。弧形的江面,彷彿是碧玉梳子,蒼翠的山峰,好象是美人的髮髻。

萬里外的家鄉來了一封信,問我哪年真的能回去?

我只有回頭拼命喝酒,送春歸去,春風倒還多情,抹去我的行行淚涕。”

詞開篇寫景,首句“雨後春容清更麗”,白描兼擬人,展現出有如二八佳人般清麗的春色。

然而在這一片爛漫的春光裡,唯有我這個遠離故鄉的人,深沉的愁恨總洗不去。

一個“洗”字,用得妙,春雨是美好的,能經過春雨洗禮也是一件樂事。

然而雨只能拂去事物表面的塵土凡垢,那難以釋懷的思鄉之情卻是深深地埋在心裡,是春雨無法觸及的。

這場好雨可以滋潤青苗綠籬,但卻滋潤不了詞人惆悵的心底。

這種在美好事物面前產生的強烈的對比,一個“洗”字,道出千種萬種的辛酸與無奈。

物我對照,更反襯出鄉思之深。

此時的詞人,又放眼向遠方望去:“北固山前三面水,碧瓊梳擁青螺髻。”

遠遠看去,一條江水環北固山潺潺流過,弧形的江面,彷彿是碧玉梳子,蒼翠的山峰好像是美人的髮髻。

古人喜歡以物喻人,用美好的事物形容美好的女子或男子。

同樣,蘇軾此處的描寫更形象生動地把北固山美麗的景色如畫卷般展示給讀者。

在這裡作者運用了物我對照樂景襯哀愁的寫法。

這樣的山水雖美,但是終究不是故鄉的景色,這麼美的景色不屬於我,又給詞人的離愁添上了一筆濃重的色彩。

這時詞轉下片,看到這美景,本來思歸之心就已經很難耐了,此時又偏偏收到了鄉書,“一紙鄉書來萬里,問我何年,真個成歸計。”

詞人又何嘗不想還鄉?但這個歸期,又去問誰呢?

從這些語句中,可以體會到詞人的家人急盼遠方的遊子歸家的殷切心情,以虛寫實,更可見作者難耐思鄉之情。

最後逼出了末句:“揮手送春拚一醉,東風吹破幹行淚。”

詞人只有回頭拼命喝酒,送春歸去,春風倒還多情,抹去他的行行淚涕。

這裡的“吹”和開頭的“洗”又構成一組呼應。

詞人想讓美好的春雨洗掉自己的憂愁不得,到最後就是想讓東風吹去臉上的淚痕也不得。

情之至,問之至,百轉千回的惆悵,盡在兩片詞中,兩個字裡。

最後這兩句不回答鄉書中的問題,而是以春光易逝借酒澆愁作結,但是有家難歸之意已溢於言表。

這種不答之答比直接回答具有更強烈的感染力量,充分抒發了他那種難以言狀的思鄉之情。

這首詞透過對比、反襯等藝術手法,層層遞進的寫出了作者強烈的思鄉之情。

全詞語意沉痛,風格深沉凝重,情意纏綿,富有藝術感染力。

解讀|東坡詞 “蝶戀花·京口得鄉書”

往期好文回顧

若有“修改、糾錯”,請聯絡作者~

TAG: 北固山詞人思鄉蘇軾碧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