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很聰明,就是不肯學,怎麼辦?

不知有多少父母曾說過這樣的話:

“我家孩子特別聰明,他就是不肯學。”

北師大心理學博士田宏傑老師就曾接到過這樣一位媽媽的諮詢,這位媽媽說:

“我家孩子呀,特別聰明,小學的時候都沒怎麼用功,成績一直是中等以上。沒想到上了初中,根本就不學習,現在100分的卷子連40分都考不到。太氣人了,以他的聰明勁兒,哪怕只用一半的力氣也能拿到60分呀!”

當這位媽媽說出“聰明”兩個字的時候,表情還有一點兒小自豪。但田宏傑老師卻認為,這個孩子之所以“不用功”了,和媽媽喜歡誇他“聰明”有著不小的關係。

甚至可以說,

如果父母誇孩子“聰明”的方法不正確,對於孩子成長的危害將會特別大。

孩子很聰明,就是不肯學,怎麼辦?

為什麼呢?

我們一起來聽聽他的觀點:

父母誇讚孩子“聰明”的時候,孩子會理所應當地把“聰明”當作是自己天生的能力。

尤其是當孩子自己去完成一些比較簡單的事情時,他會認為自己是因為聰明才能做得這麼好,

這個“聰明”會讓他洋洋得意,久而久之,孩子可能還會形成一種觀念,認為:

“聰明的人不用怎麼努力就可以把事情做好,如果我需要靠努力才能獲得成績,我就不叫聰明”。

孩子上學之後,班裡可能也有這樣一種風氣:誰誰誰平時根本不學習,考試還能考那麼好,真聰明呀!誰誰誰平時看起來可努力了,最後好不容易才能考好,他一定是不夠“聰明”才需要那麼努力的。

這樣下來,

孩子甚至會覺得,努力是件很不值得一提、甚至很丟臉的事情。

孩子很聰明,就是不肯學,怎麼辦?

但是,如果任務變難了,孩子以目前的能力很難做好的時候,他會怎麼辦呢?

他很可能就會乾脆不做。

比如說,有些孩子在小學時靠著一點小聰明,不怎麼用功學習,但成績還可以。可到了初中,學科變多了、功課變難了,如果孩子仍然以原來的努力程度去學習,就無法獲得好成績。

於是,孩子就開始不學習了。因為功課很難,如果他學了,卻沒學好,不就顯得“不聰明”了嗎?如果他沒有努力學,成績差了,媽媽最多批評他不努力,孩子還能維護自己“聰明”的形象。

可見,

誇孩子“聰明”,可能會阻礙孩子學習的動力。

孩子很聰明,就是不肯學,怎麼辦?

那麼,我們是不是就不能誇讚孩子“聰明”了呢?在我看來也不盡然。

其實,父母只要換一種誇法,把誇孩子“聰明”換一個定義,儘量不去誇孩子天生的智商,而是把好的學習方法、好的學習習慣、孩子為這件事情所付出的努力當做“聰明”,把那些可以成長、可以習得、可以透過努力進行提升的東西當做“聰明”,來誇獎孩子。

比如說,當我們看到孩子把卷子上的錯題全都抄了下來,抄在錯題本上,這時我們就可以誇他:“我看你把所有的錯題都清清楚楚地抄了下來,還總結了做錯的原因,記錄瞭解題的原理,下次,你再遇到這種題就不會錯了!孩子,你真聰明!”

這句話,就是表面上在誇孩子“聰明”,實際上是誇孩子有踏實努力的精神,有好的學習習慣,並且這個習慣是孩子能夠學會、能夠提升的,那麼孩子之後也會很樂意繼續堅持這個習慣。

再比如,我們看到孩子學會了一種新的解題方法,在做下一道題時,他立馬就用上了這個方法,這時候就可以誇孩子:“我看到你剛才新學會的解法馬上就用上了,會舉一反三了,孩子你真聰明!”

孩子很聰明,就是不肯學,怎麼辦?

這個點也是我們表面上在誇“聰明”,其實誇的是孩子靈活使用解題方法的能力。那麼在未來,孩子在做新的題的時候,也會願意多多舉一反三,運用好知識的遷移能力。

我們還可以誇孩子會做時間管理,會列任務清單,會集中注意力,會主動創造好的學習環境等,我們都可以把這些優點定義為“聰明”,

這時的“聰明”就不再是一個固定不變的概念,而是一種透過努力而成長的能力,

孩子自然就願意付出努力去學習、去做事情,因為他也想變得“聰明”。

好,總結一下今天的內容。泛泛地誇孩子“聰明”容易讓孩子害怕失去“天生聰明”的標籤,而不願意努力去挑戰困難,這樣會阻礙孩子學習的主動性。

身為父母,

我們可以將所謂的“聰明”包裝一下,讓這個“聰明”與孩子具體的行為相結合

,變成可以學會、可以提高的能力。

這樣,孩子也會更願意去付出努力,去培養技能,獲得能力。

本文由青豆書友會授權洪恩兒童樂園釋出。

TAG: 聰明孩子努力學習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