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東坡詞 “蝶戀花·密州上元”

此詞作於公元1075年(熙寧八年),時蘇軾在密州。

詞人此時是剛來密州任知州,正好遇到元宵佳節,在街上看燈,觀月時的情景和由此而產生的感想故而寫下此詞。

《蝶戀花·密州上元》

原文

“燈火錢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見人如畫。

帳底吹笙香吐麝,更無一點塵隨馬。

寂寞山城人老也!擊鼓吹簫,卻入農桑社。

火冷燈稀霜露下,昏昏雪意雲垂野。”

上元:即正月十五日元宵節,也叫上元節,因有觀燈之風俗,亦稱“燈節”。

錢塘:此處代指杭州城。

三五夜:即每月十五日夜,此處指元宵節。

帳:此處指富貴人家元宵節時在堂前懸掛的幃帳。

香吐麝:意謂富貴人家的帳底吹出一陣陣的麝香氣。麝:即麝香,名貴的香料。

山城:此處指密州。

社:農村節日祭祀活動。

垂:靠近。

“杭州城的元宵夜,明月好似霜,照得人好似一幅畫。

帳底吹笙,燃香的香氣好似麝香,更無一點塵土隨著馬而去。

寂寞的密州城裡人們都老了,人們沿街擊鼓吹簫而行,最後卻轉到農桑社祭祀土地神。

燈火清冷稀少霜露降下,陰暗昏沉的烏雲籠罩著大地,要下雪了。”

此詞作於公元1075年(熙寧八年),時蘇軾在密州。

全詞用粗筆勾勒的手法,抓住杭州、密州氣候、地理、風俗等方面各自的特點,描繪了杭州上元和密州上元節的不同景象,流露了作者對杭州的思念和初來密州時的寂寞心情。

這首詞題記為“密州上元”,詞卻從錢塘的上元夜寫起。

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之一,自古以來就以熱烈喜慶的觀燈習俗為主。

詞中對此雖未細寫,僅點了一句“燈火錢塘三五夜”,杭州燈夕盛況便可想見。

其次是月,“明月如霜”,此“月”非指天上的圓月,乃是照到地上的月光,用“如霜”形容,是取其色白,故連下“照見人如畫”句,銜接自然。

這一夜燈月交輝,引來滿城士女,爭相遊賞。

三句寫盡上元夜的三大景觀(燈、月、遊人),“人如畫”三個字還隱示一種“人看人”的場景和情趣。

這還是街市的遊人,至於富貴人家慶賞元宵,又另有一種排場。

作者一句“帳底吹笙香吐麝”,寫盡杭州城官宦人家過節的繁奢情景,羅帳處處,更有麝香隨風飄來,燻得遊人欲醉。

“更無一點塵隨馬”,則化用蘇味道《正月十五夜》詩“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句,進一步從動態寫遊人,也彰顯了江南氣候之清潤。

上片整個描寫杭州元宵景緻,寫燈、寫月、寫人,著墨雖不多,卻是“有聲有色”。

乍看上片似與題中“密州”無涉,到過片一句“寂寞山城人老也”,情調便自然一轉。

“寂寞”二字一點,便將前面“錢塘三五夜”那一片熱鬧景象全部移來,為密州上元當前光景作反襯,再不須多著一字,使人領會到密州上元的寂寞冷落究是如何了。

如此點入本題,真是“筆端回萬牛”,絕大的功力。

作者以於兩地為前後任的經歷作關合,得此奇文,在他以前的詩詞中,曾未見有如此章法。

結句“火冷燈稀霜露下,昏昏雪意雲垂野”則不但寫出了密州氣候的寒冷,而且也讓人感覺到環境的空曠蒼涼,更加深了詞人心底的寂寞之情。

更何況蘇軾這一次由杭州調知密州,環境和條件出現了很大的變化,心景是完全不同的。

首先,密州不比杭州,貧窮,勞頓又粗陋,再無江南之詩情,他心中的煩悶,甚至不能透過欣賞美景排解。

而更讓他感到“寂寞”的,是密州連年蝗旱,民不聊生,作為一個愛民之官,蘇軾又怎能快樂開懷呢?

這“寂寞”二字的原因,應還包括有遠離朝廷,睽違親故,孤處一隅,又乏新知等等,故雖年僅四十,也不禁有“人老也”之嘆。

他這上元之夜,隨意閒行,聽到簫鼓之聲,走去一看,原來是村民正舉行社祭,祈求豐年。

這裡農民祈年的場面和簫鼓之聲,在作者此時的心目中,實比上元夜的燈火笙歌更為親切。

作者久久不能離去,直到夜深“火冷燈稀霜露下”,郊外彤雲四垂,陰霾欲雪。

但蘇軾為人畢竟曠達,“昏昏雪意雲垂野”一句,初看意象悽慘,卻是寫出了他心中的希望,有一種“瑞雪兆豐年”的喜悅之情。

蘇軾這首《蝶戀花》,確是“有境界”之作,寫出了對“凡耳目之所接者”的真實感受,抒發了對國計民生的憂患之情。

內容、筆墨不囿於成規,自抒胸臆,意之所到,筆亦隨之,不求工而自工。

此詞運用了轉折、反襯等章法技巧,體現出了他當時的境遇和心情。

解讀|東坡詞 “蝶戀花·密州上元”

往期好文回顧

若有“修改、糾錯”,請聯絡作者~

TAG: 密州寂寞杭州蘇軾霜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