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徵明《品茶圖》鑑賞

【名稱】品茶圖軸

【年代】明代

【作者】文徵明

【現狀】現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

【尺寸】142.3 x 40.9 CM

【材質】紙本 設色 圖軸

明文徵明《品茶圖》是著名的明代茶事畫作,採用寫實手法。此作畫於明嘉靖辛卯年(1531),作者是年六十二歲,自繪與友人於林中草堂品茗的情景。

文徵明《品茶圖》鑑賞

明 文徵明《品茶圖軸》

圖中草堂環境幽雅,小橋流水,蒼松高聳,堂舍軒敞,几榻明淨。堂內二人對坐品茗清談,從跋文可知正是作者和友人陸子傅。几上置書卷、筆硯、茶壺、茗盞等。茶寮內泥爐砂壺,爐火正熾,童子身後几案上擺有茶罐及茗盞。堂外一人,正過橋向草堂行來。

文徵明《品茶圖》鑑賞

明 文徵明《品茶圖軸》區域性

畫上作者的題詩也點明瞭本幅畫的意旨:“碧山深處絕纖埃,面面軒窗對水開。穀雨乍過茶事好,鼎湯初沸有朋來。”詩後跋文:“嘉靖辛卯,山中茶事方盛,陸子傅過訪,遂汲泉煮而品之,真一段佳話也。”陸子傅即陸師道,為文徵明的學生。

文徵明《品茶圖》鑑賞

明 文徵明《品茶圖軸》區域性

文徵明的品茗茶舍,林茂松清,景色幽致,也正是明代文人所追求茶舍的理想境界,「構以斗室相傍山齋,內設茶具,教一童專主茶役,以供長日清談,寒宵兀坐,幽人首務,不可少廢者。」,幽靜清雅的茶舍是文人生活的重要場合之一,在這裡讀書看畫、品茗獨坐、接友待客、長日清談,也是小型雅集的聚會所。

文徵明《品茶圖》鑑賞

明 文徵明《品茶圖軸》區域性

圖中文徵明所繪的草堂,是他常與好友聚會品茶之所,三年後的嘉靖甲午年(1534)文徵明復繪《茶事圖》,畫上作茶詩十首。此畫上的草堂亦即此處,房舍、老松、一草一木,無一不與《品茶圖》相同。是年三月文徵明臥病,不能前往支硎虎丘品茶,友人歸來攜茶二三種相贈,文徵明於病中品嚐虎丘雨前茶,遂作此畫並書《茶具十詠》。文徵明的草堂茶寮,景色幽致,正是明代文人所追求的理想境界。

文徵明《品茶圖》鑑賞

明 文徵明《品茶圖軸》區域性

中國古代飲茶方式歷經煮、煎、點、泡,明代中葉泡茶興起。畫中几案上一壺兩杯,正是用茶壺泡茶分斟而飲。由此可見,早在明代嘉靖年間,壺泡法已流行。

屠隆《茶說》:“茶寮:構一斗室相傍山齋,內設茶具,教一童子專主茶役,以供長日清談,寒宵兀坐。幽人首務,不可少廢者。”茶寮是明代茶人所創的專門用來舉行茶事活動的場所,幽靜清雅的茶寮是文人生活的重要場合之一,在這裡讀書看畫、品茗獨坐、接友待客、長日清談,也是小型雅集的聚會所。此畫右側便有一茶寮,一童子正煽火煮水,準備茶事。

【作者簡介】

文徵明(1470——-1559),初名壁,字徵明,更字徵仲,號衡山居士,江蘇長洲(今蘇州吳縣)人。他出身仕宦之家,天資不算聰穎,但學習十分勤勉。早年攻詩文書畫,師從吳寬、李應禎、沈周等。文徵明的仕途不太順利。屢次科考不中。直到54歲時受工部尚書李充嗣的推薦才得以直接入吏部參加考核,授翰林待詔一職。此時他的書畫已負盛名,購求其書畫的人很多,他本人卻不免受到翰林院同僚的嫉妒和排擠。文徵明心中悒悒不樂,三年中三次上書請辭才獲批准。57歲辭歸出京,放舟南下,回蘇州定居,以翰墨自娛,無意仕進。文徵明詩、文、書、畫無一不精,是被人稱為“四絕”的全才。他擅畫山水、人物、花卉、蘭竹,尤以山水著稱。山水得沈周指導,學習宋元諸家,主要表現文人生活題材。他的山水畫有“粗筆”“細筆”兩種風貌,人稱“粗文”和“細文”。但細筆是其主要風貌,最具特色。

TAG: 文徵明品茶圖軸草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