臥聞海潮至,起視江月斜——甌江詩路詩歌景觀記

臥聞海潮至,起視江月斜——甌江詩路詩歌景觀記

溫州網訊就像取經路上有八十一難,甌江也渡過七十二灘才進入溫州,沿途浪花般湧現了眾多的名家佳作,兩岸珍珠般散落著豐富的人文景觀,如果算一筆“流水”賬,這是一條几乎處處有詩、有景、有名家的詩路。

永嘉

碧流分遠澗,綠嶂俯中川

猶如上游的惡溪改惡歸好而改名好溪,甌江入溫,不再有險灘巨石而安穩,遂別稱安溪,舊屬永嘉縣臨江鄉。元代,“曲中李杜”之元曲大家喬吉漫遊到此,憑欄飲酒,就寫下《折桂令》讚美“如此江山,人在蓬壺圖畫間”。

此鄉古有溫州最西端的官方驛站“白沙驛”,北宋參知政事、“鐵面御史”趙抃乘舟到達,“帝師”劉伯溫坐船出發,都在此留詩。

臥聞海潮至,起視江月斜——甌江詩路詩歌景觀記

東流過西洲島,甌江北岸迎來支流菇溪(菰溪),晚清溫州望族曾家的曾元琳行走《菰溪道中》,留下佳句“榕樹蔭中松鼠過,棗花香裡竹雞啼”。再過來西溪入江,古稱荊溪,北宋“元豐九先生”中的劉安節、劉安上是當地人,後劉曾懷念家鄉題詩“每望白雲驚歲月,空將清夢繞林泉”。而喬吉的另一首《折桂令·荊溪即事》也可能是寫這裡:“問荊溪溪上人家,為甚人家,不種梅花?老樹支門,荒蒲繞岸,苦竹圈笆。寺無僧狐狸弄瓦,官無事烏鼠當衙。白水黃沙,倚遍欄杆,數盡啼鴉。”

臥聞海潮至,起視江月斜——甌江詩路詩歌景觀記

順流而下,在溫州郡城對面,北岸橫亙著連綿的永寧山,明代復社名士邢昉登山瞰江,描寫景緻是“碧流分遠澗,綠嶂俯中川”,清代“南北兩詩宗”裡的朱彝尊在《永嘉雜詩》裡專門給山上知名景點白水漈揮筆一首絕句:“雲峰斷人行,活活風泉落。知有山桃花,青春發紅萼。”民國年間,朱自清來寫了同題散文,可謂兩“朱”共愛一“白”。其支麓華嚴山為“書聖”王羲之得華嚴硯之地,更是被後代詩人反覆題詠。

臥聞海潮至,起視江月斜——甌江詩路詩歌景觀記

臥聞海潮至,起視江月斜——甌江詩路詩歌景觀記

永寧山的近鄰羅浮山矗立著羅浮雙塔,山腳是舊時甌江船舶停靠處,楠溪江至此與甌江浩蕩會師,唐代三元及第的張又新、南宋永嘉學派集大成者葉適等都有山水詩(詳見筆者《山水詩裡的楠溪江》)。

繼續往東,在“臥聞海潮至,起視江月斜”後,唐代“詩星”孟浩然於烏牛境內的上浦館相遇老友張子容,賦詩同悲共憐(詳見筆者《孤帆天一涯——孟浩然的溫州之旅》)。趙抃也在此候渡留宿,竟然做了怪夢,夢醒特以七絕記之。

鹿城

露月下檣烏,天風靜江樹

回到南岸,甌江舊有充滿詩情畫意的支流桑溪,明代布衣詩人何白在此停船等待潮水吟道:“落帆淺渚逗蘅皋,瓦盎蓬窗試濁醪。碧水鱗鱗魚浪動,青天剪剪燕風高。”

途經藤橋鎮,戍浦江流入甌江,村民在上戍渡搭乘航船到溫州城區,船老大吹角為號,晚清“青田一鶴”端木國瑚紀實為“村航聞角起,野渡看帆開”。當年謝靈運應該沿戍浦江而上,登石鼓山寫詩,引發了後來南宋永嘉四靈、清代朱彝尊等人紛紛尋蹤唱和,“露月下檣烏,天風靜江樹。何處夜歸人,歷歷沙中語”。

溫州古城西郊,岸邊有太平山(翠微山),山有太平寺、翠微亭,永嘉四靈中的趙師秀、翁卷在此讀書,寫詩寄贈城裡的文友。再往東,江畔還有如今已經消失的回鶻山,上有揖峰亭。清代,與龔自珍等並稱“道光四子”的張際亮登山留詩,高官兼學者梁章鉅攜子女來遊,其女流連亭中眺望賦詩“歷歷帆檣平檻過,茫茫日夜大江流”。

城區沿岸是“九山”中的郭公山、海壇山,名家有謝靈運、張又新、南宋騷雅詞派代表姜夔、永嘉四靈、當代詞宗夏承燾等。江中坐落著的“詩之島”孤嶼景點薈萃,詩作海量,詩人如過江之鯽,眾所周知(詳見筆者“跟著詩詞遊溫州”之《江心嶼》《九山》)。

南岸邊舊有謝公樓、鎮寧樓、北亭,謝靈運、劉安上、趙抃、永嘉學派鉅子陳傅良、“江南四大才子”中的文徵明、清代“性靈派三大家”中的張問陶都為其寫過詩。

龍灣

潮聲書屋外,月影釣舟前

甌江過溫城東郊,古名蒲洲,別稱蒲江蒲川,今為蒲州,分屬鹿城與龍灣,譽為“八百年來溫州詞宗”的盧祖皋填詞《木蘭花慢·先君買屋蒲江》,用排比句“碧嶂青池,幽花瘦竹,白鷺蒼煙”鋪陳其美景。南宋溫州進士、潮州知州王鞏有五律《題管聖浩蒲川歸隱》:卜築蒲川上,翛然遠市廛。潮聲書屋外,月影釣舟前。地僻紅塵淨,沙平白鳥眠。此中幽適趣,不必問斜川。

下一站龍灣狀元,其名來自南宋溫州狀元趙建大建狀元橋,清代溫州知府張盛藻與溫處道道臺在橋上唱和。附近大羅山茅竹嶺古道可以登高臨江,明代“榜眼王”王瓚翻山越嶺後,休憩而作七律《茅竹嶺西莊》:乘閒聊赴野雲期,水荇牽風蕩槳遲。求友黃鸝聲緩囀,伺魚白鷺步輕移。江清似此誰同渡,山好吾今更有詩。茅竹嶺西千樹竹,繁陰如蓋坐多時。

樂清

市虛因雨散,舟集待潮多

花開兩朵,各表一枝,北岸入樂清境內是八百年館頭(琯頭)古渡,溫樂兩地必經的要津,設有館頭驛,連線館頭老街與樂琯運河,人來人往,繁忙無比。

名家如“乾隆三大家”之一的袁枚、“鹹同詩雄”江湜等,佳句如“石出佔潮落,山多障海流”“市虛因雨散,舟集待潮多”“晴巖明海色,寒樹雜江聲。鳥語喧山寺,人煙護郡城”“寒煙兩岸客炊曉,殘月小橋人待潮”“篷箬微添霜氣白,漁燈遠映水光紅”“秋水亂葭飛野鶩,夕陽衰柳噪寒蟬。風聲兩岸菰蒲葉,暝色千家橘柚煙”,一眾大咖探驪得珠,欬唾成珠,妙語連珠。

琯頭之東的磐石衛城古為盤嶼,兼為渡口,謝靈執行田登山望海,首發詩作,引來民國冒廣生、符璋、陳祖綬和韻。再過去乃明代“全甌砥柱”黃華堡,守衛著一方海疆,佳句有“山形雄壓海,潮氣溼連城”。

洞頭

雪浪雲邊疊,煙霞日下浮

黃華堡斜對面,南北岸中間是現屬洞頭的靈昆島,島上有雙崑山,民國時南懷瑾渡江經過,以《甌江舟次》讚賞:

扁舟朝發日輪邊,柔櫓聲聲浪正恬。

潮闊沙平魚噴沫,山橫風靜樹籠煙。

雙昆點翠三帆影,萬里空青一線天。

彈指大千無寸土,此身已過九重巔。

分流繞過靈昆,甌江真正出海,迎來百島洞頭。其中的大門島舊稱青岙山,南朝太守顏延之建有望海亭。張又新大型組詩《永嘉百詠》裡的《青岙山》感嘆曰:“靈海泓澄匝翠峰,昔賢心賞已成空。今朝亭館無遺制,積水滄浪一望中。”

此外洞頭還因三座小山狀如盤盂稱為三盤,清代玉環廳同知呂榮神往其“雪浪雲邊疊,煙霞日下浮”,著名學者阮元寫詩對仗:“三盤島嶼參差出,百粵帆檣雜沓連。”“參差”對“雜沓”,採用了雙聲對疊韻的音韻對,工整細緻,成為謝靈運對仗藝術的又一傳人。

原標題:臥聞海潮至,起視江月斜——甌江詩路詩歌景觀記

作者:南航文/攝

TAG: 甌江溫州永嘉謝靈運洞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