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分享】文人有硯,猶美人之有鏡,一生之中最相親傍

【文化分享】文人有硯,猶美人之有鏡,一生之中最相親傍

硯 臺

紙墨筆硯

硯臺雖居末尾

但是

紙易灰、筆易損、墨易碎

唯硯堅固而流傳千載

唐庚《古硯銘序》言:

硯與筆墨出處相近,獨壽天不相近也。筆之壽以日計,墨之壽以月記,硯之壽以世計。

宋代蘇易簡《文房四譜》雲:

四寶硯為首,筆墨兼紙,皆可隨時收索,可與終身俱者,惟硯而已。

宋代蔡襄稱歙硯為和氏璧:

玉質純蒼理致精,鋒芒都盡墨無聲;相如聞道還持去,肯要秦人十五城。

【文化分享】文人有硯,猶美人之有鏡,一生之中最相親傍

清 老坑龍紋活眼端硯

文人有硯,猶美人之有鏡

一生之中最相親傍

歷史發展

硯在我國曆史悠久,漢代劉熙寫的《釋名》中解釋:“硯者研也,可研墨使和濡也”。它是由原始社會的研磨器演變而來。

初期的硯,形態原始,是用一塊小研石在一面磨平的石器上壓墨丸研磨成墨汁。

至漢時,硯上出現了雕刻,有石蓋,下帶足。

【文化分享】文人有硯,猶美人之有鏡,一生之中最相親傍

漆盒石硯 西漢

魏晉至隋出現了圓形瓷硯,由三足而多足。

箕形硯是唐代常見的硯式,形同簸箕,硯底一端落地,一端以足支撐。唐、宋時,硯臺的造型更加多樣化。

【文化分享】文人有硯,猶美人之有鏡,一生之中最相親傍

歙石古鳳池硯 唐

硯臺歷經秦漢、魏晉,至唐代起,各地相繼發現適合制硯的石料,開始以石為主的硯臺製作。

發展到現在,主要有四大名硯,分別為山西新絳縣澄泥硯、廣東肇慶市的端硯、安徽歙縣的歙硯、甘肅洮州的洮河硯。

【文化分享】文人有硯,猶美人之有鏡,一生之中最相親傍

端石琴形硯臺 北宋

四大名硯

澄泥硯

澄泥硯最早產于山西絳州,其孕於漢,興於唐,盛於宋,明代達到爐火純青,躋身中國四大名硯臺。

自中唐起,歷代皆為貢品,在中國硯臺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文化分享】文人有硯,猶美人之有鏡,一生之中最相親傍

晚清風格半浮雕八仙過海澄泥硯

澄泥硯的好壞可以從顏色和斑點上看出:

鱔魚黃顏色的最好,綠頭青次些;黃土有斑點,叫砂斑點,點大些的叫豆瓣砂,小的叫綠豆砂,一般大小斑點都有的是上等,很適合落墨。

澄泥硯不是石塊硯,是用沙泥燒煉製成的硯,質地類瓦,屬陶瓷硯的一種,非石硯材。在現代,它的產地有河南洛陽、河北鉅鹿、山東青州、山東泗水、山西新絳縣、湖北鄂州、四川通州和江蘇寶山等地。

【文化分享】文人有硯,猶美人之有鏡,一生之中最相親傍

清 長方澄泥硯

端硯

端硯產於廣東肇慶東郊的端溪,世稱端硯為“群硯之首”。不但具有“體重而輕,質剛而柔,摸之寂寞無纖響,按之如小兒肌膚,溫軟嫩而不滑”之特點,更具有“秀面多姿,呵氣研墨,發墨不損筆毫”的長處。

自唐代問世以來,便頗受文人學士青睞。並且與湖筆、徽墨、宣紙並稱為中國文房至寶。

【文化分享】文人有硯,猶美人之有鏡,一生之中最相親傍

清 三獅戲球端硯

端硯石品常見的有魚腦凍、蕩青花、蕉葉白、天青、翡翠、金星點、水紋、金錢線和石眼等等。它的製作過程十分辛苦,從探察、開鑿、運輸、選材、雕刻、打磨、洗滌到裝盒,工序多而且細緻。

【文化分享】文人有硯,猶美人之有鏡,一生之中最相親傍

清 兩面端硯

歙硯

歙硯產於安徽黃山山脈與天目山、白際山之間的歙州,包括歙縣、休寧、祁門、黟縣、婺源等縣。其中以婺源與歙縣交界處的龍尾山(羅紋山)下溪澗為最優,所以歙硯又稱龍尾硯。

其特點是色如碧雲,聲如金石,溫潤如玉,墨巒浮豔。其石堅潤,撫之如肌,磨之有鋒,澀水留筆,滑不拒墨,墨小易幹,滌之立淨。

【文化分享】文人有硯,猶美人之有鏡,一生之中最相親傍

清 乾隆御銘風字形歙硯

歙硯的雕刻藝術受徽州磚雕和木雕的影響,有獨特的藝術風格,造型渾樸,大方勻稱。自唐以來,一直保持其名硯地位。

【文化分享】文人有硯,猶美人之有鏡,一生之中最相親傍

清乾隆 御題詩文井字形歙硯

洮河硯

產於甘肅西南洮硯鄉的洮河水底,顏色墨綠,經過研磨後可看到黃膘水紋,如浪似雲。

自唐代成名以來,老坑洮硯一直是皇室文豪、富商巨賈才能擁有的。

【文化分享】文人有硯,猶美人之有鏡,一生之中最相親傍

明 蘭亭雅集洮河綠石硯

如宋代趙希鵠曰:“除端、歙二石外,唯洮河綠石,北方最貴重。綠如藍,潤如玉,發墨不減端溪下巖。然石在大河深水之底,非人力所致,得之為無價之寶”。

它具有石質細膩、紋理如絲、氣色秀潤、發墨細快、耐用、蓄水持久、色濃保溼、利筆等優點。

【文化分享】文人有硯,猶美人之有鏡,一生之中最相親傍

龍鳳麒麟龜洮河硯盉

筆墨跡萬重,點點雨下青松

扇葉揮毫,洗硯池躺在傳說中

一方硯臺

盛著的不僅是墨

更是文人雅士化不開的情懷

TAG: 歙硯端硯硯臺洮河澄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