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鎮宇演的文徵明差點跳河,實際上文徵明也差點跳湖,原因卻相反

周星弛電影《唐伯虎點秋香》的開頭,有這樣一個橋段:江南四大才子招搖過市,引得一眾少女花容失色,驚慌逃散。其中唐伯虎挑戰高難度,力圖摘取一朵“如花”,結果慘遭劫持,奮力爭鬥之下,把“如花”打落下河。

陳百祥扮演的祝枝山一聽唐伯虎說“如花”是人妖,命也不顧地立馬跳河追逐,吳鎮宇扮演的文徵明此時在旁邊心有不甘,賤賤地說:“真可惜,被他搶先一步。”

吳鎮宇演的文徵明差點跳河,實際上文徵明也差點跳湖,原因卻相反

其實歷史上真實的江南四大才子的確是時常聚會,而唐伯虎在這方面也曾有意捉弄過文徵明。因為古代不同於今時,狎妓不僅不犯法,還被官宦文人視為青樓“雅事”,唐朝人在詩中更是頻頻以仙女比喻侍妓。

有一回四大才子在蘇州石湖盪舟,酒過三巡,唐伯虎故意讓事先藏在後艙中的侍妓出來陪文徵明吃酒。但與電影中吳鎮宇飾演的賤男不同,文徵明最見不得這個,急得差點跳湖,幸虧有人眼明手快拽住他,叫路過的一條小船過來先搭他回去了。

吳鎮宇演的文徵明差點跳河,實際上文徵明也差點跳湖,原因卻相反

晚明文壇領袖王世貞評寫這江南四大才子的時候,有這樣的論斷:唐伯虎工於丹青,祝枝山擅長書法,徐禎卿詩作最佳,唯有文徵明是詩、書、畫、人品“四絕”。

事實也的確是這樣:

詩文方面,文徵明與唐伯虎、祝枝山、徐禎卿並稱“吳中四才子”;書法方面,他與祝枝山、王寵並稱“三大家”;繪畫方面,他與唐伯虎、沈周、仇英並稱“明四家”。

文徵明能做到,不是因為他擁有比唐伯虎更高的天賦,如果是那樣,也就算個天才藝術家,而我們也就看個熱鬧。

吳鎮宇演的文徵明差點跳河,實際上文徵明也差點跳湖,原因卻相反

恰恰相反,他是四大才子中最沒天賦的,坦白說,他天資甚至比不上普通人。他成就最大,是因為雖然走得慢,但從不曾停下。他90歲去世的時候,還在練習書法,可惜那一篇還沒練完,就“擱筆端坐而逝”,磨鍊技能到生命的最後一秒。

前一篇我們介紹了拙政園首任園主王獻臣,而今天要說的文徵明,也正是這拙政園的總設計師了。他的故事,還得從小時候說起。

吳鎮宇演的文徵明差點跳河,實際上文徵明也差點跳湖,原因卻相反

1。 孩子,你慢慢來

文徵明出身於官宦世家,父親文林,是溫州知府,叔父文森,曾任右僉都御史,所以從小受教育這件事,文徵明沒有耽誤。可惜這孩子小時候不是一般的笨,笨到什麼程度呢,就連歷史也要給這小孩記上一筆——《明史》評價他:“幼不慧”。

文徵明2歲還沒開口說話,6歲仍站立不穩,8歲都口齒不清,11歲才正常說話。將心比心,家裡攤上這麼個笨小孩,做父母的,心裡都難免有點著急吧?

作為孩子,文徵明小時候不走運,一點兒都不聰明伶俐,可他也是幸運的,他有個給他家庭溫暖、陪他慢慢努力、耐心等他長大的爸爸。

吳鎮宇演的文徵明差點跳河,實際上文徵明也差點跳湖,原因卻相反

父親文林雖是溫州知府,但卻一生清廉,家境窘迫,家裡就連衣服鞋子都是從蘇州老家帶過去的,從沒在職位上取過一件私用。

以至於後來病死在任上,喪葬費用都捉襟見肘。當地鄉紳募捐了千兩銀子想送給文徵明辦理喪事,也被他謝絕了。鄉民們沒辦法,用這筆錢在當地修了座亭子,取名“卻金亭”,以表彰這對父子。

這樣一位父親,註定無法送給兒子萬貫家財,但似乎又給兒子留下了無盡的寶藏。

吳鎮宇演的文徵明差點跳河,實際上文徵明也差點跳湖,原因卻相反

在文徵明磕磕絆絆的童年成長路上,文林每每當著家人面,說得最多的一句話是:“這孩子面貌清奇,骨骼不俗,不會一直痴痴傻傻,他有的成就,別人比不上。”

文徵明少年時讀書,字寫得醜,被先生列為三等,回到家裡,情緒低落。父親瞭解原委後,跟他說:“

每個人都不是生來就能寫好字的,之所以後來有了優劣之分,不過是因為每個人所下的功夫有差別罷了。

領悟了父親說的話,文徵明開始每天練習寫《千字文》,堅持一天寫十遍,天天不落,一年之後,書法大進,老師同學全都對他刮目相看。

吳鎮宇演的文徵明差點跳河,實際上文徵明也差點跳湖,原因卻相反

二十八歲的時候,文徵明和唐伯虎一起到南京參加鄉試。兩年前,文徵明已落榜過一次,但他沒有氣餒,說:“江南有才華的人多,我功夫還沒到,失敗也正常。”

而唐伯虎則是第一次來,也沒怎麼複習,頗有點陪好朋友試鏡的心態。結果,越放鬆發揮得越好,鄉試放榜,唐伯虎高中解元——全省第一。而文徵明呢,再次名落孫山。

受到打擊的文徵明寫下一首《客夜》,抒發了自己落寞的心情:

功名無據頻占夢,風土難便苦憶歸。

吳鎮宇演的文徵明差點跳河,實際上文徵明也差點跳湖,原因卻相反

回到家裡,父親依舊寬慰他:“伯虎高中解元,的確有才。但你也要看到他為人輕浮,處事不穩,前路未必一片光明。而你做事踏實、為人有原則,你將來的成就,並不是伯虎所能及的。”有父如此,善莫大焉。

可惜文林沒能等到親眼見證兒子取得輝煌成就的那一天。同年,預言唐伯虎人生不順的文林,因病死在溫州知府任上。

僅僅一年後,文林的話就一語成讖。春風得意的唐伯虎,進京會試,結果遭到莫須有的指控:與富家子弟徐經買通考官、科場舞弊。試還沒考完,人已入了監獄。

吳鎮宇演的文徵明差點跳河,實際上文徵明也差點跳湖,原因卻相反

文林這位慈父的做法,直到今天也值得我們借鑑。

特別是當孩子在小學、幼兒園成績不好的時候。

秉承這種“孩子,你慢慢來”的育兒哲學,需要我們做父母的對孩子有耐心。

一方面有人說這很難,另一方面做父母的,又都覺得自己的孩子是最獨特的那一個。這時候就該問問自己,你是真的對孩子抱有信心,打心眼裡認可孩子嗎?

你的希望,是孩子能過好一生,還是將來有大出息?想明白這些問題,做家長的才能保持好心態,給孩子一個美好童年,而這才是為人父母能給予孩子的最好禮物。

吳鎮宇演的文徵明差點跳河,實際上文徵明也差點跳湖,原因卻相反

2。 保持原則,獨立思考

古代文人,都有報效朝廷、成就功名的人生追求,這是一種普世的價值觀。文徵明也不例外。他成年之後,從20多歲參加科舉,一共考了9次,秀才都沒考到。

一直到正德末年(1521),他已經52歲了,巡撫李充嗣聞其才名已久,推薦他進京做了個“翰林院待詔”。這個職務是翰林院裡最低的事務官,從九品。

吳鎮宇演的文徵明差點跳河,實際上文徵明也差點跳湖,原因卻相反

當年明武宗駕崩,明世宗初立,命翰林院編纂《武宗實錄》,文徵明奉詔參與其中,才發現這工作根本發揮不了他的長處,歌功頌德也非他本意,於是萌生去意。

期間有父親在溫州做知府時的熟人張璁入閣做了大官,得知文徵明在翰林院做待詔,就暗示他:我以前跟你父親相熟,你不如以後幫我效命,我自然也會罩著你。

文徵明拒絕得很乾脆。他對結黨營私那一套,素來是不沾邊的。早在還沒入京之前,寧王朱宸濠,就是周星弛電影《唐伯虎點秋香》裡,帶兵硬闖華太師府那位,派人到江南延請名士為己所用,唐伯虎應聘而去。

文徵明也想求取功名,但要他依附權貴,他是不肯的。他也勸唐伯虎別去,唐伯虎不聽,結果進了賊窩,後來靠裝瘋賣傻,喝醉酒光屁股噁心人才得以僥倖脫身。

吳鎮宇演的文徵明差點跳河,實際上文徵明也差點跳湖,原因卻相反

5年後(1526),文徵明辭呈獲批,返回故土。經歷一番職場洗禮,他也明確了自己今後的畢生事業。此時他已57歲了,可屬於他的輝煌與榮耀此時才徐徐展開。此後三十餘年,文徵明詩畫之名滿天下,領銜整個江南文壇,終成一代宗師。

文徵明當時的流量能達到什麼樣的程度,據《明史》記載,來自四面八方想要求取他詩文字畫的人,“接踵於道”,並且常年絡繹不絕。你看前兩年,鹿晗流量值巔峰的時候,想跟他摸過的那隻郵筒合影的人,最多也就排了幾天的隊而已吧?

吳鎮宇演的文徵明差點跳河,實際上文徵明也差點跳湖,原因卻相反

有這樣的流量加持,什麼樣的財富不是唾手可得?可如果是為了這個,他就不是文徵明瞭。面對各路達官貴人送上門來的金銀財寶、古董玉器,他全部退回,他在這方面的原則是:堅決不給皇族、豪門、外蕃寫字作畫。

巡撫俞諫見文徵明生活貧儉,有意扶助他,有一回見到文徵明說:“你穿的衣服已經很破舊了啊。”文徵明淡定地回答:“我是因為下雨,才穿破衣服出門。”

俞諫一聽他這麼說,如果還提出接濟他,肯定會自討沒趣,也就不好意思開口了。

吳鎮宇演的文徵明差點跳河,實際上文徵明也差點跳湖,原因卻相反

牛津大學藝術史教授柯律格在《雅債:文徵明的社交性藝術》一書中說,16-18世紀的300年間,文徵明在中國的影響力,等於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米開朗琪羅。

明明能靠才華盡享榮華富貴,卻硬是獨守清貧、自得其樂。這樣的人,若不是因為做人方面有著清楚的底線,精神層次有著更高的追求,就沒啥其它好解釋的了。

可惜每個時代,都是隨波逐流的人佔多數,能認清自己、堅守原則的人少之又少。聽說別人畢業考研,自己也跟著去考,見到別人買基金賺錢,自己也下注去買,結果不是當了炮灰就是做了韭菜,因為什麼——既不會獨立思考,又沒有原則。

吳鎮宇演的文徵明差點跳河,實際上文徵明也差點跳湖,原因卻相反

3。 一片赤誠,千古流芳

文徵明與首任拙政園主人王獻臣的友誼很深厚,早在王獻臣尚未歸隱蘇州之前,就與文徵明相識多年了。二人走過的仕途道路雖不相同,卻皆為“潦倒末殺”,故而彼此惺惺相惜。

對待朋友,文徵明也是滿腔熱情、以誠相待。當初營造拙政園的設計工作,文徵明即便不是全程主持,也是深度參與的。

吳鎮宇演的文徵明差點跳河,實際上文徵明也差點跳湖,原因卻相反

王獻臣返回蘇州老家是在正德五年(1510),一面為父治喪,一面在城中物色建園之所。當時江南四大才子尚且齊全,文徵明得以聚攏“江南四大才子”,一起為好朋友園宅的早期藍圖建言獻策。

後來有五年時間,文徵明入京為官,到嘉靖五年(1526),文徵明重歸故里之後,又過了三年,直至1529年,拙政園才全部建成。

文徵明隨後為王獻臣撰寫《王氏拙政園記》,並創作《拙政園三十一景圖》,又歷時三年,盡心盡力。只是他恐怕不曾想到,拙政園自建成後能遺傳百世,而自己的名字也伴隨著一代名園流芳千古。

吳鎮宇演的文徵明差點跳河,實際上文徵明也差點跳湖,原因卻相反

在原拙政園中園大門內庭一隅,現位於蘇州太平天國忠王府的臥虯堂外,有一株生長了五百年的古紫藤,

臥於長4米、寬3米的青石盆中,主幹胸徑達22釐米,夭矯蟠曲,鶴形龍勢,花時瓔珞流蘇,下垂如串紫玉,令遊人觀為嘆止。

這正是拙政園建園之初,文徵明親手種下的,被譽為“蘇州三絕”之一。

旁立一圭形石碑, 上有光緒卅年江蘇巡撫端方題寫的“文衡山先生手植藤”八個大字。

朋友們如果去拙政園遊覽,記得也去隔壁的忠王府,看看這株文徵明手植的紫藤。

畢竟,如果沒有這位吳門畫派的一代宗師,我們今天看到的拙政園,將不過又是一座今人臆想的複製品罷了。

吳鎮宇演的文徵明差點跳河,實際上文徵明也差點跳湖,原因卻相反

TAG: 文徵明唐伯虎拙政園文林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