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易中天說羅貫中的《三國演義》是混蛋,不建議大家讀

為何易中天說羅貫中的《三國演義》是混蛋,不建議大家讀

羅貫中:夕陽桃花塢,柳絮片片紅

對國人來說,最熟悉的歷史和歷史人物,肯定是三國這一時期,這當然是拜羅貫中的《三國演義》所賜,否則,這一歷史上最混亂的時期,如果沒有羅貫中,將同南北朝或五代十國一樣不會為人所知,可以說,正是他的如椽巨筆,將這一時代深深地映刻在了國人的心中,是國人血液中的沉澱。

在《百家講壇》中,講得最好的,我認為是王立群先生,易中天講的《品三國》也屬精品,他對三國的理解和評述,讓人產生耳目一新之感,當然,這是對正史少有了解之人而言的。

但是,據網友記,易先生曾在一次影片中有一段話卻讓人產生了一種很奇怪的感覺,他說,《三國演義》是混蛋,三觀不正,不建議大家讀。

為何易中天說羅貫中的《三國演義》是混蛋,不建議大家讀

我是沒看見過這一影片,也不知易先生所指是毛宗崗修改過的版本,還是他看過的其他什麼版本,但可以肯定地說,易先生是針對正史而言,也就是說,是以一個讀史之人對以演義形成的歷史普通民眾發出的感慨,換言之,是羅貫中的小說扭曲了這些人對歷史真實的認知

這個就有些偏激了,對於一般民眾而言,他們對歷史的瞭解不可能是從史書中得來的,早期是戲劇、是評話,後期是小說或影視作品,而這些渠道中的作品,都是由文人改編後形成的,都是帶有作者的觀點,不可能同正史完全契合,其中加入了很多虛構成分來表現作者的愛恨情仇,這是再正常不過的了,如果完全按照史實來表現,何來的文學和藝術!

《三國演義》對國人的影響之大是難以估量的,清代順治帝師魏裔就說,“世人鮮有讀三國史者,惟於羅貫中演義得其梗概耳。”而這本書對國人性格的形成,也是不可忽視的,魯迅就曾言,“每個中國人身上都有“三國氣”,每個人心中也都有一個《三國》。”

為何易中天說羅貫中的《三國演義》是混蛋,不建議大家讀

正史中,對三顧茅廬一事只有五個字,“凡三往,乃見”,而在《三國演義》中,羅貫中用了整整三篇的描寫,將這一事件描繪得活靈活現,生動感人;試想,如果沒有羅貫中,誰能記得這一過程,誰又能將這個事,弄成為知識分子一世的清夢,形成文人的普世價值觀,這都必須要感謝羅貫中的。

羅貫中, 元末明初人,名本,字貫中,號湖海散人,山西幷州太原人,著名小說家、戲曲家,是中國章回小說的鼻祖,代表作《三國演義》,另有雜劇存世。

元朝統治者對文人的蔑視導致科舉的不正常,所以,羅貫中也不能按照以前的知識分子傳統路數去博取功名,他很早就輟學,跟著父親在蘇杭一帶做生意,從這點來說,他是一名帶有江南文人習氣的文士。

為何易中天說羅貫中的《三國演義》是混蛋,不建議大家讀

羅貫中志向遠大,史書對他雖無記載,但野史卻記載其為“有志圖王”,他曾是元末起義軍張士誠的幕僚,為其征戰和開創霸業出謀劃策,但張士誠並不是一位志向遠大的梟雄,只想守著蘇州周邊的一畝三分地,當個偏安一隅的吳王,於是,不久後離開,而張士誠後來也被朱元璋打敗,拒降而亡。

也正是在這一時期,他結識了亦在張士誠處的施耐庵,二人趣味相投,師徒相稱,朱元璋建立明朝後,他們並沒有投靠大明政權,而是選擇了隱居,專心從事小說創作,這其中的原因不得而知,不過我想,這同其曾與朱元璋為敵不無關係。

羅貫中的生卒年一直沒有定論,大概是70歲左右時在文天祥的故鄉廬陵逝世,也就是今天的江西吉安,但也只是一個推測,因為他的人生軌跡模糊不清,所以,只能是一個大致的情況。

為何易中天說羅貫中的《三國演義》是混蛋,不建議大家讀

至於他也參與了《水滸》的寫作,這個就很不好說了,因為誰也沒有看見過施耐庵的寫作原稿,只是野史筆記中曾有這麼一說,是否是施耐庵去世前將稿件傳與他,由他最終完稿,後來又經一些人七裁八剪的,如金聖嘆這類人作妖,這些都是沒有定論的。

在中國的四大名著中,除《紅樓夢》是獨立完成的外,其餘三部都是在前人創作的基礎上改編完成,而這類民間傳說中,含有很多神仙迷信的色彩,人物的形象也早已定型,相對來說,羅貫中的《三國演義》,在去除這些神鬼妖魔方面是做了很多努力的,儘管魯迅先生還說“狀諸葛亮多智而近妖。”

而在羅貫中虛構或編輯的一些子虛烏有的橋段中,有很多人們耳熟能詳,如“桃園三結義、“三英戰呂布”、“趙雲救阿斗”、“空城計”等等,這些都成為人們津津樂道的故事。

為何易中天說羅貫中的《三國演義》是混蛋,不建議大家讀

正是因為這些引人入勝的故事太深入人心,所以,幾乎都被人們認為,這就是真實的歷史,是浸入骨髓的民族精神,這一點,我們是必須要感謝羅貫中的。

易中天先生之言其實反映的是很大一部分人的觀點,也就是將娛樂的歷史當作真實的歷史,這在資訊發達的今天更是一個很普遍的現象,包括現在抗戰神劇的泛濫,使得人們印象中的日本鬼子,都如《地道戰》或《地雷戰》裡面的一樣,蠢不可及。

兩相比較,羅貫中的創作同《明朝那些事兒》這些還算高質量的歷史小說相比,那也是天壤之別,人民群眾有幾個是看正史的,那些枯燥無味的史書,不是專家學者或資深的歷史愛好者,有幾人去啃,何況,正史中的真實也不是百分之百的,試想,如果沒有司馬遷《史記》中人物的小說筆觸,劉邦和項羽等一眾人物在人們心中的印象,必定要模糊許多。

為何易中天說羅貫中的《三國演義》是混蛋,不建議大家讀

將小說當作正史,這不是羅貫中這樣小說家的罪過,畢竟人家早已將“演義”二字大書在封面上,讀者硬要將其作為歷史的真實來讀,與作者何干!這種智商,是小說作者們也無可奈何的。

易中天先生的論點,其實隱隱透出的,是讀正史之人對普通民眾汲取歷史知識來源的一種高高在上的感覺,說白了,就是讀史書之人比讀小說的人有著高人一等的優越感。

無須諱言,包括我自己在內,也會時常流露出這樣的感覺,這是代表著很大一個群體的聲音。

其實,易先生自己也說過,歷史人物一般都有三個形象,即歷史的真實形象,藝術形象以及人民群眾心中的形象,既然是這樣,我們又何必以為自己瞭解了真實形象,要去看不起那些藝術形象或人們心中的人物形象吶,沒道理嘛。

為何易中天說羅貫中的《三國演義》是混蛋,不建議大家讀

我們必須要感謝羅貫中,沒有他,如三國這樣一個歷史的“垃圾時代”,就不會被人們所熟知,肯定會沉默在歷史長河中少有人識,正是他豐富了三國曆史和其中的人物形象,將一個如亂麻一團的歷史,變成國人共同的記憶如精神財富。

現在,任何一個指責其歪曲歷史,還打著還原歷史真實之人,他們的水平,都遠不及羅貫中的《三國演義》,至於易先生所說的“三觀不正”,那是屬於另一個學術問題了。

TAG: 羅貫中歷史正史三國演義三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