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基礎知識(38條瞭解中醫)

傳承中醫文化,培養中醫人才

希望更多人能分享給身邊的朋友,讓每一箇中國人都能學習中醫,認識中醫。

1、“古之善醫者,上醫醫國,中醫醫人,下醫醫病”。

古時候好的宰相都懂中醫,正所謂“大聖通醫”。中國的中學教材也應當加入中醫基礎的內容。

2、中醫的陰陽學說不是規律,是客觀的狀態。

陰陽對立存在,對立統一。陰陽是一種歸類方法,每類事物都內含著共同的屬性。如靜與動,女人與男人,黑夜與白天等。陰陽的叫法只是符號,提一個字就代表一類事物,引起對同類的聯想。

3、中醫的五行學說不是封建迷信,是客觀規律的整合。

中國古人認為,宇宙由木、火、土、金、水這五種基本元素構成。這五種元素之間存在著相生相剋的規律和“執行”關係。人的五臟之間,同樣存在相同的執行規律和依附關係,所以取名五行。

4、五行的正確記法,就是由木、火、土、金、水這個順序去展開。

如果一張口就是金、木、水、火、土,那說明此人是修道的,中醫五行功課沒有學好。中醫的五行彼此相關,相生相剋。

5、中醫發現肝、心、脾、肺、腎五臟之間,

存在著與木、火、土、金、水五種材質一樣的、相生相剋和相乘相侮的依附關係和執行規律。

6、生與克很好理解,乘與侮比較陌生。

乘表示克大發了,侮表示反僕為主了。中醫的相生相剋是常態,表示制衡。相乘相侮是病態,表示失衡。

7、相乘,表明了中醫認為病傳染的方向,就是沿著克的方向。

中醫不說傳染,稱之為“傳變”。如醫聖張仲景的名言:“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這裡指的是,按照五行木可以克土,肝木有病會“乘”脾土。這裡的“實”,不是虛實的實,而是要在脾臟先築一道實在防火牆,防止肝病對脾的侵害。

此話是中醫“治未病”的經典例子,經常被引用,值得牢記。

8、熟記了五行你就是中醫。

中醫的五行學說,言簡意賅,高度概括了人與自然的協調規律,記住了會終身受用。

9、中醫的精是凝聚了人體的精華,應當比精子和卵子還小,還濃縮,接近霧狀,更像是氣,故稱為精氣。

精氣構成並濡養了精子和卵子,繁衍了人類。精氣還濡養了全身的細胞,構成神氣。

10、故傳統中醫習慣以精為代表,闡述理論;以氣、血、津、液為形態,解釋各種功能和作用

從某種意義上看,中醫的“精”,如同物理學中的“重心”,用一個點就可以代表人體的整體質量。

中醫基礎知識(38條瞭解中醫)

11、中醫沒有胰臟,也沒有十二指腸等腸類的細分。

也許由於古人們沒有認真解剖,他們大致看到脾與胃連線,覺得脾的形狀很像心臟、肝臟等實體臟器,就把胃當成食物過度的腑,把脾當成運化食物和水的臟器了。這樣,無形中把我們身體中,那個幫助食物消化吸收的胰臟以及十二指腸都犧牲掉了。

12、中文有肝膽相照,肝與膽本來就靠在一起。

中醫有脾胃不合,脾與胃八竿子打不著,應當是“胰胃不合”。胰臟與胃還靠邊,它們貼在一起,都主消化。西醫的脾是免疫器官,與中醫定義“脾主運化”的功能,驢唇不對馬嘴,讓西醫感到中醫在睜著眼睛胡說,很沒面子。

13、這個嚴重錯誤,首先是被清朝的名醫王清任發現的。

王清任透過他靜悄悄的人體解剖,找到了胰臟,並在他的《醫林改錯》中畫出了與西醫解剖圖一樣的胰臟形狀,稱之為脾。

可惜當時的中醫界對王清任的改正,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

14、中、西醫除了對脾的認識大相徑庭外,對於其餘四髒單體功能的看法大同小異。

如果中醫界都同意接受“脾”就是“脾胰”的說法,那麼中醫老師在講授中醫基礎時,就可以對照西醫的解剖圖,來解釋中醫的臟腑臟器,做到一圖各表,西為中用。從而把中醫的五臟具形化,不必再躲躲閃閃,好像中醫的臟腑都是虛擬的。

15、長期以來,正是因為中醫的脾的功能,

與解剖系統脾的功能南轅北轍,才引起眾人對整個中醫是否具有科學性表示懷疑。

16、現在學習中醫的人感到很分裂。

都二十一世紀了,什麼都看見了,可是有的中醫老師們仍然強調說“中醫的五臟是髒象不是臟器,與西醫的五臟沒關係,學中醫時要忘記西醫”。

但是不論是學生理解五臟,還是醫生向病人解釋五臟,大家又都不約而同地借用西醫解剖圖,來使髒象具象化。其實大家心裡的五臟既是髒象,也是臟器。

17、中醫教材中的“脾”應該改名為“脾胰”。

當然,今天若把人體解剖圖的名稱重新修訂,將胰改成脾,將脾改成胰,也可以一勞永逸地為中醫的“脾”沉冤昭雪。但阻力會很大,西醫們很難答應,也很難改口。

18、目前,還有一個亡羊補牢的補救措施,就是把中醫的肝、心、脾、肺、腎,改寫成肝、心、“脾胰”(聽起來差不多還是脾)、肺、腎去編入教材,流傳開來。這樣我們把“脾胰”合在一起念,可以讓

主運化的脾,在胰的臟器身上具形。

19、最起碼,我們應當在中醫教材或普及書籍中對此專做說明。

之後人們仍然可以把脾胰稱為脾,就像我們在物理中講的電流方向一樣,其實方向是錯誤的,它與實際電子運動方向相反。但大家習慣了,也只好約定俗成,將錯就錯了。

20、長久以來,中醫講髒象,不講臟器。

因此從不指明五臟六腑的位置、形狀、結構和生理組織。此種講法,在今天的資訊化年代,還想延續,是絕對不可能的。若想普及中醫,就必須既講髒象又講臟器。

21、心平氣和地說,西醫對臟器功能的解釋,比起中醫,要淺顯許多,且缺乏整體觀念。

中醫的髒象包含了全息學的要素,很有前瞻性。

22、中醫認為,五臟密不可分,

每個“臟器”的功能都會影響到其他臟腑,乃至殃及或惠及全身。

23、中醫五臟的主要功能有:肝主疏洩,主全身氣機的疏洩,即氣的升降出入。

另外肝負責排毒、藏血和藏魂。氣為血之帥,肝氣不舒,或者會導致肝陽上亢,造成高血壓;或者會導致肝氣鬱結,造成月經不調和乳房脹痛。

24、心主神明(思考)、主藏神、主血(即血的流動,提供全身的血壓)。

人的精神恍惚,甚至精神病,都可以透過看中醫吃中藥得到改善。

25、脾主運化。

脾主全身水與谷的運輸消化。脾主統血(統領血的固攝);另外“脾為後天之本”,“脾為氣血生化之源”,“諸溼腫滿皆屬於脾”,“脾為生痰之源,肺為儲痰之器”,這些經典的說法表明了,脾不僅可以生對人體好的“氣血”,如它的運化失常,還可以生壞的“痰溼”。

26、肺主氣。

肺為一身之華蓋,朝百脈,司呼吸,負責提供新鮮氧氣。另外肺為水之上源,負責通調水道。肺屬金,腎屬水,金生水,故肺為水之上源。

空氣的水分會被肺吸收。肺燥會引起咳嗽。肺透過宣發的功能,把水谷之精微疏布到全身;同時把廢液宣發成汗,或者肅降成尿,排出體外。

27、腎主水。

“腎為先天之本”。腎主藏精納氣,精生髓,髓生血(這裡與西醫的骨髓生血一致)。腎的氣是水谷之精氣,不是氧氣。氧氣是有形之氣,精氣是無形之氣。腎主排水和生殖。腎負責水的過濾,取之精華棄之糟粕。

28、無論男女,左腎都為元陰,右腎都為元陽。

左、右腎如同兩隻鍋爐,左腎負責提供全身的陰液,右腎負責提供全身的陽氣(精氣)。陰有形,陽無形。陽有熱力,可以傳遞做功。所以中醫有“腎為水火之髒,主一身之陰陽”的說法。

29、中醫在五臟中,對於脾、肝、腎三髒的功能格外看重。

尤其是對於女性,如果她們長年注意,月經前疏肝、月經中健脾、月經後養腎,一定會減少如痛經等很多不適,還能保持年輕健康。

中醫基礎知識(38條瞭解中醫)

30、中醫的經絡氣道有固定走向。

中醫的髒與腑,有固定的搭配,如心與小腸,肝與膽,膀胱與腎,肺與大腸,脾與胃。前者為髒後者為腑,五臟對五腑。然而中國人都說“五臟六腑”,沒有說五臟五腑的。另外的一個腑就是三焦。

31、中醫臟腑之間的配對,

從西醫解剖圖上看,完全沒有道理。這種配對完全是人體氣道經絡循行的結果。如作為髒的心與作為腑的小腸,在解剖上沒有“血緣”連帶關係,但是人體的氣道經絡卻把它們聯絡在一起了。有時心臟病重,不便處理,治療小腸對心臟也會產生積極的影響。

32、中醫臟腑的說法,體現了中醫的整體觀。

髒若有毛病,一定會影響到與其配對的腑。髒與腑同病相憐,唇亡齒寒。所以對腑進行治療,一定會改善相對應的臟器。

33、中醫的子午流注。

氣血的經絡循行是客觀的,途經臟腑的固定配對也是客觀的,這如同人的生理週期和心理週期,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34、氣血從夜裡23點起,

流注膽經,凌晨1點流注肝經,然後是肺經、大腸經、胃經、脾經、心經、小腸經、膀胱經、腎經、心包經,最後於 21點流注三焦經。

35、其中每兩個小時換一個經,

並且一個髒接一個腑,一個腑接一個髒,從不亂套,永遠固定搭配。

36、中文的“子午”表示時間。

每兩個小時為一個時辰。一天12個時辰,氣血正好在身體內相對應的臟腑迴圈、流注一圈。每個時辰因氣血的注入相對應臟腑,會活躍一條經脈。在該時辰中用扎針、吃藥的方法治療該經的病證,叫因勢利導,其效果要好得多。

37、早上 5~7時流注大腸經,此時排大便比較容易。

早上 7~11時流經脾胃,此時營養吸收充分,有利人類在惡劣環境下,為生儲存存脂肪。在此段時間內進食,身體容易吸收,也容易長胖。想減肥的人應當注意進食量。

38、對於流注和搭配,西醫解剖系統雖然無法認證,但是他們也承認,不同的疾病爆發和死亡,與時間和季節有明顯的相關性。

子午流注客觀存在,是自然規律,將來的科學可以證明。

轉發分享給關心的人

多一個人看到,就多一份健康!

TAG: 中醫西醫五臟臟器髒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