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呆”考

“褦襶(nàidài)”本義為斗笠,《正字通·衣部》:“褦,褦襶,避暑笠也。竹胎蒙以帛若涼繖簷,戴之以遮日。”清末棲霞郝懿行《證俗文》卷二“衣服·褦襶”條:“《潛確類書》:‘即今暑月所戴涼笠,以青繒綴其襜而蔽日者也。’”

“賴呆”考

涼笠

卷六“釋詞·褦襶”條:“《類篇》:‘褦襶,不曉事。’案:褦襶音耐戴,今俗語音來戴。《篇海》:‘謂當暑人樂袒裸,而固盛服請見也。’魏程曉詩:‘今世褦襶子,觸熱到人家。’案:今俗所謂褦襶者,為其不俏醋也。褒衣大袖不合時尚,亦為褦襶。”盛夏在家怎麼風涼怎麼穿,這位老兄卻不畏酷暑盛服登門造訪,主人勢必要正裝接待,這樣的不通人情世故,即為“不曉事”。“褦襶子”即不曉事之人,“褦襶”指其身著的累累垂垂的衣裳。(《類篇·衣部》:“褦,褦襶,不曉事。”《字彙補·衣部》:“炎暑戴笠見人,必不曉事,故字書以此義釋之。”所釋與《篇海》微有不同,而比喻愚蠢、不曉事之義則同一。)《宋本廣韻》:“俏,俏醋,好貌。”“不俏醋”即是不好,指衣服破壞、襤褸破敝。“褒衣大袖(衣服寬大臃腫)”,也可稱“褦襶”。由衣服之寬大臃腫引申出不利索、不爽快的意思,光緒《東平府志·方言》:“不爽快曰褦襶(上音賴,下音戴)。”

由衣服之襤褸破敝,引申為不整潔,清乾隆年間琉球人梁允治編寫的《廣應官話》收錄了“褦襶”一詞:“謂貧人衣服破壞不潔。”清光緒年間黃縣人王守訓所作《黃縣方言記略》則寫作“賴呆”,指衣冠不整潔。另記有“賴呆毛”一詞,指頭髮長而髒亂。也有寫作“癩怠“的,蒲松齡《學究自嘲》:“正月燈節過,正月燈節過,新歲東家來接我,螞蠟驢駝著個癩怠貨。”凡人不整潔稱“癩怠貨”。也有作“癩呆”的,福州有句俗語叫“賭錢輸窮鬼,犬吠癩呆人”。也有作“賴戴”的,民國《膠澳志》:“賴戴,汙穢之謂。”還有的地方寫作“賴歹”或“賴怠”等。

由此可見,“褦襶”為這些詞的本源,在流傳的過程中產生變音現象,由“耐戴”轉為“來戴”。而且因為“褦襶”字形複雜,不是讀書人鮮少識得,所以不同地方都會選擇讀音相同或相近的字詞來代替,所以不管“賴戴”也好,還是“賴歹”“賴怠”也好,都是古人找的同音代替字,無所謂對錯——當然字音和字義越接近越好。“癩”指的是癬疥等面板病,用在這裡不太妥帖,而“賴”有不好的意思,用在這裡比較適合。再根據黃縣話的發音,寫作“賴呆”是和口語讀音最為接近的。“賴呆”在黃縣話裡更多的是作“骯髒”講,比如:他家老兒賴呆嘍;你嘞手太賴呆嘍,快去洗洗;我嫌兒你賴呆;她就是個賴呆人兒;我好叫你賴呆死嘍。有個詞兒叫“賴呆臭兒”,指的是不講衛生不愛整潔的人,比如:你真是個賴呆臭兒,我好叫你熨憐死嘍。還有個詞兒叫“賴呆副兒”,“副兒”在黃縣話裡有時用來指某種人,一般多含貶義,比如:他乜樣嘞副兒,什麼事也指望不上他。“賴呆副兒”指的就是賴呆的人,和“賴呆臭兒”的意思差不多。“賴呆”也作愚笨無能講(清故文英《吳下方言考·褦襶》:“褦襶,不能事而笨也,吳諺呼笨人為褦襶。”吳語中也有此義),“賴呆手”指的是沒有本事、能力很差的人,不管是下棋也好,學習也好,工作也好,“賴呆手”都是被虐的物件,比如:他就是把賴呆手,幹啥啥不行,吃啥啥沒夠兒。在這幾個詞(包括“賴呆毛”)裡,“呆”輕聲變韻,“ai”讀作“ei”,“不知好(hào)歹”“懶怠”“煙臺”都是這樣讀的。“賴呆”的重疊形式寫作“賴賴呆呆”,四個字都讀一聲,語義有所淡化,比如:賴賴呆呆嘞東西別吃。還有一個詞兒叫“賴裡賴呆”,意思及語氣和“賴賴呆呆”差不多。

附:《古文苑·程曉〈嘲熟客〉》:“平生三伏時,道路無行車。閉門避暑臥,出入不相過。只今褦襶子,觸熱到人家。主人聞客來,顰蹙奈此何。謂當起行去,安坐正跘跨。所說無一急,唅一何多。疲瘠向之久,甫問君極那。搖扇臂中疼,流汗正滂沱。莫謂此小事,亦是人一瑕。傳戒諸高朋,熱行宜見訶。”郝氏所引,微有出入。

部分圖片引自網路,著作權歸原作者所有

TAG: 賴呆曉事黃縣寫作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