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痴人生,鑄就文學大咖風範——王小錫

文痴人生,鑄就文學大咖風範

王小錫

文痴兩字可謂是對宋仁年的文學人生的特寫,也是對他這個文學大咖風範的縮寫。

在省溧中上高中時,我和仁年是同班同學,也是無話不談的好朋友,他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愛舞文弄墨。而且,一個十幾歲的中學生,他竟敢不時向當地的文藝報刊和廣播電臺投稿,並且屢被選用。記得他的一首小詩《水田又穿綠新裝》是這樣寫的:手抓秧苗栽成行,水田又穿綠新裝。今日汗流育新苗,來日萬頃米糧倉。這首小詩居然被溧陽文藝選用,這是我輩同學當時想也不敢想的事情。

仁年和我先後畢業於南京師範大學,在我們還在可以憧憬未來的年齡時,兩人只要見面,他就會談文學,尤其是談魯迅文學及其作品,並胸存大志,海談文學創作的願景,立志今後要走文學創作之路。當時我就想,象他這樣痴迷文學創作的人,要不成為文學大咖也難呢!

一九七六年夏天,仁年被溧陽縣教師進修學校請去給全縣中學語文教師暑期培訓班上課,那時他只是湖邊中學的-名語文教師,才二十五歲,而臺下來參加培訓的都是在各中小學任教的語文教師,年紀大多在四五十歲左右,有些老師的教齡都比他的年齡還長,而且縣文化館文化局教育局及縣委宣傳部的領導都來聽課,臺下的聽眾看到走上講臺的是一個年輕小夥子,手中拿的是一個臨時用糨糊瓶洗淨代用的茶杯,竟都鬨堂大笑!但一節課聽下來,老師和領導們對他敬佩有加,一下課,大家就團團圍住他問這問那。仁年講的是魯迅小說的作品分析,他從人物形象的刻畫到作品結構的設計,從主題立意到語言特點,從當時社會的背景到對傳統文化的突破,他把作品分析講得頭頭是道,博得大家掌聲不斷。一星期的上課結束,一紙調令就到了湖邊中學,他被調到縣文化館文藝組工作。他由此進入文學創作的重要平臺,成為文學生涯的轉折點。

仁年到文化館後,受到菡子、陳登科等前輩作家的提攜和關心,在陸靜芬、奚渭民等領導的支援下,他開始編輯《溧陽文藝》雜誌,參與組織全縣文化站幹部及文學創作培訓班的授課工作,他為家鄉培養了一大批文學作者,他自己也先後在《作家天地》《青春》《翠苑》《鄉土》《民間文學》等各種正式出版刊物上發表了中篇小說《豆腐情》、短篇小說《田園情》、《相親》等數十篇文學作品。他二十六歲參加全國太平天國史學術研討會,被周谷城副委員長稱為全國最年輕的太平天國史學研究者。這在七十年代的溧陽文化界裡都是首開先河的。他的報告文學被選入《中華兒女專集》,他的散文被大型文學季刊《山風》刊用,同時,他編寫的幾個戲曲作品,還多次為當地京劇團和錫劇團搬上舞臺,並在參加鎮江地區文藝匯演中獲得創作獎。為此,他被省文化廳選去參加江蘇省首屆中青年劇作家讀書班,他還成為省市文協、劇協、文藝家協會、民協等許多協會會員,成為縣文化局劇目創作室的專業作家,他曾是文革後第一屆縣文協的副理事長。

正當仁年的文學生涯依託溧陽文化館,溧陽文藝,溧陽科技報以及劇團等平臺大展宏圖、高歌猛進時,他竟然突然離開報紙主編及負責人的位置,擱筆下海去了,我的第一反應是他發痴了,這值得嗎?弄得我們這些一直關心他的朋友們一頭霧水,不知所然。說實話,當時我們想,他若留在原來的崗位上,憑他的能力,會有一個很好的發展前景,因為當時的縣委主要領導都很器重他的才華,正在培養他,他已是報紙主編兼負責人,而他放棄一切下海之舉,必定會帶給他許多未知的人生困惑乃至磨難。更加不可思議的事是,他下海後,每當他事業有成,我們為他慶幸時,他竟然又放棄打下的基礎,重新投入一個陌生的新行業,又從頭開始奮鬥起來。據我所知,他從教育到文化,從建築業到食用菌業,從製藥業到印刷業,從商業到文化傳媒業,幾乎每三年就就跳換一個新行業,而且都是在事業有成後,他又突然拋棄-切,清空自已,赤手空拳再打天下,熟悉他的親友們都罵他是個痴子,可一個“痴子”做下那麼多的成功事業,這是為了什麼呢?

有一次他來南京看我,我罵他說,你是否身上那個地方搭錯了一根筋?總是做傻事!他笑了笑說:我下海不是為了掙錢,而是為了擴大生活面,體驗各種生活,增加對各行各業知識的瞭解,所以不斷跳槽改行,哪怕是要飯幫人擦皮鞋,我都想去試一試。他說,我坐過飛機,乘過油輪,坐過坦克,上過軍艦,我坐火車,三輪車,拖拉機,只要有機會,我都會去試試,主要是為了增加知識和感受,以後如果寫到這些東西,我就知道該怎麼寫了!

我這才恍然大悟,才知道他為什麼多次將自己的公司、藥廠、印刷廠及自已花上幾百萬投資的房屋及工廠裝置,總是一次又一次無條件贈與他人的根本原因。他說,如果背上這些包袱,不清空自已,就不可能有下一次的從頭開始。換句話說,他只有不斷地折騰,才可能不斷擴大和夯實文學創作的生活平臺,才能不斷有文學作品問世。

仁年是個文痴,但更是個君子!他一生為文而生,別無它求。同時,他為人俠義,心地坦蕩,無所欲求,從不後悔。他說,他一生從不虧欠他人,而真正虧欠的是他的妻女和家人。

其實,仁年還虧欠的是他自已。幾十年的下海生涯,他從機關到農村,從都市到深山,從內地到湖濱,他吃盡了苦頭。應該說,他一生盡作“痴子”,盡做“傻事”,而他從不計較得失,從不追求利益,什麼都無所謂,什麼都可棄之不要。他總是說“吃虧是福”。然而,從另一個角度看,仁年在虧欠自己中並沒有放棄文學,他只愛文學及其創作,他是個典型的文痴!

值至今天,我對他下海折騰多年的經歷,才有了一個比較客觀的瞭解和認識,一切都起緣於文學,植根於創作。他的人生經歷,就是一場體驗生活、積累寫作素材的採風過程,這在他後來寫出的幾千篇各種文學文藝作品中已充分體現出來。他折騰多年的經歷也說明,我們對他的擔心是多餘的,他下海多年,並沒有放棄寫作,自2012年起,他每天早上三點五十分準時起床,趕在上班之前寫一篇文稿放進部落格,至今已堅持了十年之久。他在部落格和微博的讀者點選閱讀量已達千萬之多,平均每篇不下八百人次,有的高達數千,可見讀者對他作品的喜愛和認可。

仁年的文學作品題材廣泛,風格獨持,寓意深刻,總能讓人一口氣讀完,愛不釋手。需要特別指出的是,他的文學作品體裁多樣,有長篇小說、中篇小說、短篇小說及微型小說,還有兒童文學、民間故事、戲曲電視劇本等。他的散文優雅而接地氣,總能給你一幅江南農村濃郁的鄉土風情風貌,他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更是豐富多樣。而他在戲劇作品中的建樹,也是眾口皆碑,這本《宋仁年戲曲作品選集》,便是有力的佐證。

現在擺放在我面前的《宋仁年戲曲作品選集》,是他戲曲作品的力作,可惜他以前寫的許多上演劇本和獲獎作品,如《雪冤記》《浣紗女》《相親》等戲曲文稿已經散佚,無法收編進這本集子。他的戲曲作品,從戲曲語言人物設定和結構技巧等方面來看,顯示他對戲曲創作十分嫻熟,作品凸顯了作為文學靈魂的倫理觀念,奏響了愛國、奉獻、仁愛、和諧、友善、敬業等主旋律,鞭撻了腐朽沒落的價值觀及其惡行。因此,這部《宋仁年戲曲作品選集》,將會在文學學科發展和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方面起到獨特的作用。這部書值得好好品味和研讀!

不得不說的是,仁年離開家鄉近三十年了,現在還定居在外地,但揮之不去的是濃郁鄉情,鄉愁鄉憶是他的精神常態,他是溧陽的遊子,也是家鄉的驕傲!他的許多作品,寫的都是鄉情鄉事鄉友。是啊,我們這些遊子,回家鄉是一種思念,更是一種精神享受。因此,我們經常相約回家鄉和親友同學見面小聚,每次相聚,他都會談到文學的百事百態,談散文詩詞戲曲的寫作,這幾乎都是我們見面開談的主要議題,在我們眼裡,仁年是無時無地不文痴,無時無地不大咖!

近代法國哲學家史學家文學評論家泰納曾說:“如果一部文學作品內容豐富,並且人們知道如何去解釋它,那麼我們在這作品中所找到的,會是一種人的心理,時常也就是一個時代的心理,有時更是一個種族的心理。”當然,我認為,這一定也是愉悅和進取的心理。願讀者從《宋仁年戲曲作品選集》中獲得愉悅和進取情感。

是為序。

文痴人生,鑄就文學大咖風範——王小錫

作者簡介:

王小錫, 江蘇溧陽人,哲學博士,南京師範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倫理學會名譽副會長,經濟倫理學專業委員會會長,國家社科基金重大專案首席專家。相關學術著作分別被翻譯成英文,德文,日文,韓文,泰文,塞爾維亞文等在海外出版。中國校友會網大學研究團隊釋出的《中國傑出人文社會科學家研究報告》中入選中國傑出人文社會科學家。

作者簡介:

宋仁年,男,江蘇溧陽人,筆名天目湖客等。1951年生於溧城鎮碼頭銜,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畢業。1976年起主編《溧陽文藝》,系文化局劇目工作室專業編劇。曾在《翠苑》、《青春》、《作家天地》、《山風》、《鄉土》、《中華兒女》等雜誌報刊先後發表中短篇小說丶散文丶報告文學丶民間故事等各類文學作品,其戲曲作品曾為多家劇團演出。

2021年以來,其影視劇《人心不足蛇吞象》獲全國“長江杯”原創作品徵文優秀獎。京劇《相親》獲地區戲曲匯演創作獎、大型錫劇《玉芝緣》獲常州市戲劇文學獎提名獎、長詩《憶菡子》獲全國五個文化單位聯辦的中華詩聖盃實力文學獎、《贈宋公兆林先生九旬壽詩》獲全國光大杯文藝作品大賽一等獎、神話劇《人心不足蛇吞象》獲全國長江杯文藝作品徵文優秀作品獎、電視文學劇本《陳賡請客》獲第六屆全國當代作家杯原創作品優秀獎、民間小調作品《新編孝母經》榮獲全國《當代作家杯》原創作品邀請賽一等獎、長詩《詠李白》榮獲《第六屆全國當代作家杯》原創作品邀請賽二等獎,其多篇作品還被選為全國《才子杯》及《魯迅文學獎》入圍作品。《宋仁年戲曲影視作品選》專著獲溧陽市北湖亭文學獎。

2021年以來,宋仁年在《華夏詩詞會》投發的許多詩詞作品,經綜合評審,榮獲2021年度詩詞金獎榮譽,為《中國詩人作家網》籤協作家,榮獲《第一屆世界華語文化詩歌節》文化大使等榮譽稱號,並被《金榜頭條》新媒體平臺,聘為長期文學顧問。同年,他還被《當代作家》雜誌評為年度十佳詩人之一,並榮獲2022世界民俗文學藝術大賽一等獎。被全國性文學網站《雙馨文苑網》聘為網刊主編。著有《宋仁年戲曲影視作品選集》、《難忘的鄉情》等多部專著文集。現為《族群文化》雜誌總編。

TAG: 作品仁年文學戲曲溧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