臘月二十五,磨豆腐:王侯喜其味道,百姓慕其風骨

臘月二十五,磨豆腐:王侯喜其味道,百姓慕其風骨

二十五,磨豆腐。

從古至今眾多食材中,在臘月二十五將豆腐作為春節菜餚的主角,並被人們掛在嘴邊,相比山珍海味,多少讓人有些意外。

其實,這是與豆腐的特性緊密相關的。當年漢高帝劉邦之孫淮南王劉安慕道求仙,銅鐵爐中翻火焰,無意間做出了豆腐。劉安便是道家名著《淮南子》的作者,也是以皇室貴胄身份首嘗豆腐之人。

傳得淮南術最佳,面板退盡見精華。旋轉磨上流瓊液,煮月鐺中滾雪花。

瓦罐浸來蟾有影,金刀剖破玉無瑕。箇中滋味誰得知,多在僧家與道家。

“遠勝燕窩”,劉安大為驚歎。莊子論道,每下愈況,劉安自然將豆腐奉為上品。

豆腐是菜中君子,它與其他食材沒有衝突和禁忌,但和而不同,即便文武火相加,融入千萬種味道,但自身的香氣會一直保留。同時豆腐又是從皇家到百姓都欣賞的菜餚,明朝的朱元璋獨愛豆腐,一方面有他節儉的性格,另一方面也確實喜歡豆腐獨特的口感和味道。民間甚至還以他的這一愛好,杜撰出“珍珠翡翠白玉湯”的笑話來,講的是朱元璋不得志的時候,靠兩位乞丐接濟才渡過難關。所謂珍珠翡翠白玉湯,不過是即將發餿的白米、爛白菜幫子和豆腐放在一起亂燉的雅稱。

乾隆皇帝也同樣愛吃豆腐,甚至影響著當時餐飲的發展方向。當時著名的學者袁枚歸隱田園後,專門收集了當時豆腐的一些獨特做法,編輯進大作《隨園食單》中,其中有程立萬豆腐、楊中丞豆腐、張愷豆腐、王太守八寶豆腐等,均以當時上流社會中顯赫官員的名字命名,可見人們對豆腐情有獨鍾。

但豆腐卻是一種大眾食材,平民百姓日常也吃得起。“上得廳堂下得廚房”,豆腐隱喻著最樸素也是最難得的需求。一個磨字,辛勞就將日子灌滿,也發散著小農時代每一個農家生活的自然與恬靜。

如今,家家磨豆腐的情景很難再現,每個人都忙忙碌碌在城市的鋼筋水泥下,即便農村,也很難再現雞犬相聞的盎然之趣。“二十五,磨豆腐”,更成為為過年而過年的必要等待,甚至有人認為是為了合轍押韻故意為之。民俗最大的功用不是儀式感,而是教化功能。千百位智者用心良苦的安排和千年悠悠時光的考驗,把豆腐擺出,絕非是為了韻腳。

磨出豆腐便可以過年,從小磨的吱吱呀呀開始,披星戴月的農忙氛圍瞬間就籠罩在十里八鄉間,比誰家的炊煙早起,比誰家的風箱先響。去除豆子的糟粕,滾湯沸水,在孩子們還熟睡中,一鍋熱氣騰騰的豆腐便出鍋了。

臘月二十五,磨豆腐:王侯喜其味道,百姓慕其風骨

小農時代不需要購買,但有著比較。誰家的豆腐細膩,明眼人一看便知。豆腐不僅僅需要慢慢研磨的功夫,更需要對火候的掌握。火大了,鍋底容易糊,煮出來的豆腐比較粗糙;火小了,豆腐沒骨,立不住,不易於儲存,好東西被糟蹋了。

這在過去,是很難被人們接受的現實,被認為是天大的浪費,必須接受指責的。一般而言,製作豆腐的前期工作由女人完成,而決定豆腐口感的關鍵步驟即點滷一般由男人掌握。“滷水點豆腐,一物降一物”便是指這個環節,一鍋漿水變成一枚美玉成為桌間上品,還是扔進食槽任牲口糟踐,成敗就在瞬間。

這多少像天下寒門學子跳躍龍門的一瞬,也如官員在大是大非面前的關鍵態度。一千多年前,蘇軾被貶黃州。作為一般人已經憂讒畏譏,黃葉萎地般痛苦。然而蘇東坡卻非如此。一到黃州便欣然提筆:長江繞郭知魚美,好竹連山覺筍香。政治上的傾軋並沒有讓他心灰意冷,相反激發了他對生活的熱愛。

縱觀蘇軾的一生,特別以政治主張為代表的仕途理想的失敗,使一生被貶五次,但每一次被貶蘇軾都能依然認真的對待生活,甚至在荒無人煙的儋州(今海南島),蘇軾都以積極和樂觀的人生態度回報叵測的朝堂:

空餘魯叟乘桴意,粗識軒轅奏樂聲。

九死南荒吾不恨,茲遊奇絕冠平生。

蘇軾是一位美食家,以他命名的菜品流傳下來的至少還有東坡肉、東坡肘子,但最有名大眾最可模仿的便是東坡豆腐。普通食材被蘇東坡拿來,上鍋炙烤,外焦裡嫩後加上蔥花蒜末,無論外面是如何上等材料,終歸內裡豆腐的本味不變。

蘇軾一生中有十年是在放逐中度過的。在他存世的三千多首詩中,有344首詩中帶笑字。蘇軾沒有敢對人生有一句抱怨,相反卻把別人的苦難,變成了自己的樂趣。在宋朝,崇尚犬肉和羊肉的時代中,他大膽的將豬肉和蠔肉作為主流,並將最普通的豆腐以最簡單的做法烹出極致人生。

臘月二十五,磨豆腐:王侯喜其味道,百姓慕其風骨

孔子曰:君子不器。百姓說,一清二白。

將複雜的生活過得簡單,把紛繁的思想過濾成單純,用內心的純潔對抗外界的誘惑,日子裡才不會有煩惱。無欲則剛,柔軟的豆腐卻越彰顯了他存在的價值和頑強的生命力,幽幽兩千年,從未被人拋棄。在山西,傳說晉商數位奠基人都是依靠做豆腐發家,儘管傳說有些誇大,但豆腐卻有了更深沉的含義。

越是柔軟,越有剛性。越是平凡,越不簡單。

沒有奢望的人生,往往能得到人生的精華。

你若喜歡,

可點

在看

分享

行走山西

TAG: 豆腐蘇軾食材磨豆腐劉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