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談蘇軾書法,時人給出怎樣評價?《寒食帖》如何成天下第三行書

撰文/趙凌雲

題記:真正偉大的藝術家,都是制訂規則的人,不是遵從規則的人。

公元1082年,在黃州被流放的蘇東坡開始醞釀他的偉大作品,而這個作品還不是他的詩詞和賦文,只是一幅名叫《寒食帖》的書法讓這片精神自由的天地讓他隨意舒展自己的才氣,而筆墨也泅出一種極端之美。

趣談蘇軾書法,時人給出怎樣評價?《寒食帖》如何成天下第三行書

蘇軾寒食帖

此前的大唐顏真卿已經寫過一篇代表大唐的《寒食帖》:“天氣殊未佳,汝定成行否?寒食只數日間,得且住,為佳耳。”顏真卿的時代是盛唐氣象由盛轉衰的一個節點,他的書法被認為是王羲之後的另一座高峰。從筆墨歷史的傳承來看,他與王羲之與顏真卿所承擔的歷史任務,在於建立行書基本的體勢和筆形象,顏真卿及其影響下的書法形象,亦在努力成就種比較端莊大氣的盛範作用,以至於在繼晉之後,為後世建立起行書的又基本法度和正規化起到了示範書法後世書家多謂書法汲古,必近“晉唐”。對於晉唐這兩代書法的審美特點,史上歸納為“晉尚韻,唐尚法”, 此言不虛。

時光如同水墨悠然流轉,恍惚間紀錄書法歷史的筆來到了蘇軾的手上。

趣談蘇軾書法,時人給出怎樣評價?《寒食帖》如何成天下第三行書

相關畫面

在唐宋,一年的節氣中,最重視寒食與重陽。寒食在這一階段被賦予了更多的傳統情感,這樣的日子,會讓許多文人士子發古今之幽情,因此這似乎更是產生出色作品的日子。

這一天的黃州下起了淅淅瀝瀝的雨,回首來黃州的三年時間,他的思緒忽然被撥動起來,敏感的藝術心思瞬息被點燃起來。於是他拿起毛筆,用自然而深沉的筆墨寫下了“天下第三行書”。在情緒的作用下,有的筆畫如蘭葉,拖曳飄逸,有的嶙峋有如刀削刻剔。

一時之間,天地小了,心胸大了。

這個寒食帖分我兩首詩,內容簡白而滄桑,筆墨在才氣的作用下,隨意展開,吞吐出不俗氣象,如同一位經歷滄桑後將外物看的從容而淡漠。“自我來黃州,已過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兩月秋蕭瑟,泥汙燕支雪。”每年都惋惜著春天殘落,卻無奈春光離去,並不需要人的悼惜。今年的春雨綿綿不絕,接連兩個月如同秋天蕭瑟的春寒,令人心生鬱悶。

趣談蘇軾書法,時人給出怎樣評價?《寒食帖》如何成天下第三行書

相關畫面

在愁臥中聽說海棠花謝了,雨後調落的花瓣落在汙泥上,顯得殘紅狼藉。美麗的花在雨中調謝,就像是被有力者在半夜揹負而去,叫人無計可施。這和患病的少年,病後起來頭髮已經衰白,又有什麼區別呢?春天江水高漲,就要浸入門內,雨勢沒有停止的跡象,小屋子像一葉漁舟, 漂流在蒼茫煙水中。廚房裡空蕩蕩的,只好煮些蔬菜,在破灶裡用溼蘆葦燒著。山中無日月,時間早就被遺忘了,對於寒食節的到來,更恍然無知,直看到烏鴉銜著墳間燒剩的紙灰,悄然飛過,才想到今天是寒食節。想回去報效朝廷,無奈朝廷門深九重,可望而不可即:想回故鄉,祖墳卻相隔萬里,或者,像阮籍一樣,作窮途之哭,但卻心如死灰,不能振作。

趣談蘇軾書法,時人給出怎樣評價?《寒食帖》如何成天下第三行書

蘇東坡畫

《寒食帖》的詩意寄託了許多苦澀與愁思,它蒼涼沉鬱,百轉回腸。此帖是蘇軾行書的代表作。這是一首遣興的詩作,是蘇軾被貶黃州第三年的寒食節所發的人生之嘆。此詩的書法也正是在這種心境下有感寫出的。通篇書法起伏跌宕,去留無意,氣勢不羈,而無荒率之筆。帖中的“臥”“聞”二字寫得扁平,即所謂“臥筆”,結體短肥。這或許是他親身經驗到的人生境況。

《寒食帖》在書法史上影響很大,如同王羲之書寫的《蘭亭序》一樣,也是蘇軾書法作品中無以重複的得意之作。誠如黃庭堅在詩後所跋:“試使東坡復為之,未必及此。”

在宋代,蘇軾以其所擅長的行書,與黃庭堅、米芾、蔡襄並稱“宋四家“。他曾遍學晉、唐、五代名家,得力於王僧虔、李邕、徐浩、顏真卿、楊凝式等,遍採百花釀蜜後而自成一家,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 有天真爛漫之趣。。黃庭堅在其《山谷集》裡推崇說:“本朝善書者,自當推(蘇)為第一 。”

趣談蘇軾書法,時人給出怎樣評價?《寒食帖》如何成天下第三行書

蘇軾書信

蘇軾的第一個身份是詞人和文學家,至於書法家在某種程度到底與詩詞和文學成就哪個更高歷代並無結論,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此時的《寒食帖》是紙上的江湖,讓他天下無敵。

對於自己的書法,他曾這樣在給弟弟蘇轍書信裡進行過單獨描述。“吾雖不善書,曉書莫如我。荀能通其意,常謂不學可。貌妍容有顰,璧美何妨橢。端莊雜流麗,剛健含婀娜。好之每自譏,不謂子亦頗。書成輒棄去,繆被旁人裹。皆雲本闊落,結束入細麼。子詩亦見推,語重未敢荷。邇來又學射,力薄愁官苛。多好竟無成,不精安用夥。何當盡屏去,萬事付懶惰。吾聞古書法,守駿莫如跛。世俗筆苦驕,眾中強嵬峨。鍾張忽已遠,此語與時左。”

蘇軾的字源自一種功力涵養和一種隨性風度,藝術的天賦自信讓他在筆墨紙間從容揮灑。甚至有人指出他的書法是有許多讓人譏笑之處,因為他沒有固定格局。對於世人的譏諷,黃庭堅發表了獨特看法:“今俗子喜譏評東坡,彼蓋用翰林侍書之繩墨尺度,是豈知法之意哉!餘謂東坡書學問文章之氣鬱鬱芋芋發於筆墨之間,此所以他人終莫能及爾。”

對於自己的作品蘇東坡是有著充分自信的。又如《評草書》說:“書初無意於嘉,乃嘉爾。草書雖是積學乃成,然要是出於欲速。古人云:“匆匆不及,草書。”此語非是,若“匆匆不及”,乃是平時亦有意於學。此弊之極,遂至於周越、仲翼,無足怪者。吾書雖不甚佳,然自出新意,不踐古人,是一快也。”

隨心所欲是蘇軾追求的最高境界,真正偉大的藝術家,都是制訂規則的人,不是遵從規則的人。當然,這種隨意並非毫無毫無筆法,而是多年來精神世界的無限拓寬與強大。

趣談蘇軾書法,時人給出怎樣評價?《寒食帖》如何成天下第三行書

相關畫面

在詩文中,蘇軾也會談及書法:“予嘗論文,以謂鍾、王之跡,蕭散簡遠,妙在筆畫之外。”這種灑脫,超然物外,一筆一劃無不注入氣韻與精氣神,如同一個完整的生命體系,蘇軾將他比作一個完美的生命。

“書必有神、氣、骨、肉、血,五者闕一,不為成書也。”用培育生命的執著去書寫文字,因此這種是境界與天合一,與萬物合一。寫下《寒食帖》這天,蘇軾的內心是淤積許多愁緒的,外邊下著雨,他集中來黃州的三年感觸宣洩到筆墨之間。黃庭堅用體會的心再度發出對這篇作品的真心讚美“東坡此詩似李太白,猶恐太白有未到處。此書兼顏魯公、楊少師、李西臺比意。”

蘇軾在文化史上佔據太多第一的位子,無疑書法也舍其為誰。金人書家趙秉文更把蘇軾稱為“書仙”。

“蘇軾先生,人中麟鳳也。其文似《戰國策》,間之以談道如莊周:其詩們李太白,而輔之以名理似樂天;其書似顏魯公,而飛揚韻勝,出新意於法度之中,寄妙理於豪放之外,竊嘗以為書仙。。。焉四達,獨有忠義數百年之氣象,引筆著紙,與心俱化,不自知其所以然而然,其有得於此而形之於彼,豈非得古人之大全也耶!”該語中“引筆著紙,與心俱化,不自知其所以然而然,其有得於此而形之於彼”等句正是對於蘇軾的學養得之於外而化之於內的最好詮釋。

趣談蘇軾書法,時人給出怎樣評價?《寒食帖》如何成天下第三行書

遊赤壁

元以後的書家評蘇軾更屢見不鮮,褒揚不減。《蘇子瞻書離騷九辯卷跋》道:“山谷雲:‘坡書中年圓勁而有韻, 大似徐會稽。至於老大,精神可與顏魯公、楊少師方駕。’觀此帖者,當有味其言云。泰定丁卯端陽日, 高郵龔瑜子敬甫書於甫裡書堂之西序。”

此段言中引黃山古語把蘇軾與唐顏魯公並肩齊論。其評價不可謂不高。此後對於蘇軾的書法成就,歷代文人書法大家均有高度評價。明代的祝枝山稱蘇軾是“書之聖者”,“體度莊安,氣象雍裕,中和大成,書之聖者也。”蘇軾對自己書法成就概括說:“吾書雖不甚佳,然自出新意,不踐古人,是快也。”這字,不是為紀念碑而寫的,不見偉大的野心,卻正因這份興之所至、文心剔透而偉大。

在蘇東坡看來,自己只是個普通人,一個平凡無奇的小人物,在季節的無常裡,體驗著命運的無常。只有參透這份無常,生命才能更持久、更堅韌。

TAG: 蘇軾書法寒食黃州筆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