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寫字為啥從上到下、由左到右?後來為什麼改成現有方式的?

自從甲骨文誕生開始,一直到新中國成立之前,漢字都是由上到下、從右到左書寫的,這不僅僅是習慣問題,而是在特定條件下“最合理”的選擇。

古人寫字為啥從上到下、由左到右?後來為什麼改成現有方式的?

在殷商時代,採用的是占卜記事的方式。人們先用火焚燒龜甲或牛骨,然後在形成的裂紋之間刻畫文字,這就是我們都聽說過的甲骨文。從如今發掘的文物上我們可以發現,甲骨文就是按照由上到下、從右到左的方式刻畫的,這是因為絕大部分人都是習慣用右手,所以自然而然地從右邊開始起行;而沿著裂紋豎著寫,也顯得更加便利。

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方式形成了習慣,後來甲骨文演化為金文,也就是在石頭或金屬(比如鼎)上刻字的時候,上述書寫方式也被延續了下來。

古人寫字為啥從上到下、由左到右?後來為什麼改成現有方式的?

到了商周之後,更為方便的竹簡、木簡成了人們書寫文字的主要載體。無論書寫還是閱讀,左右收起、展開書簡一定會比上下操作方便得多(咱們可以用紙模擬一下),所以簡條必然是豎著的,只能由上向下書寫;而在寫字的時候,人們都是右手握筆、左手展開後續的簡條,自然就應該從右往左。

因此,在千百年的歷史上,中國人書寫漢字的固定習慣已經形成。即使當紙張發明、不再受豎條狀簡條的限制後,人們仍舊沿用了原有的寫字方式。

至於擔心溼潤的墨汁弄髒袖子,其實大可不必。畢竟使用毛筆寫字時手腕是懸空的,人們也不會任由袖子下垂。

古人寫字為啥從上到下、由左到右?後來為什麼改成現有方式的?

一直到清朝末年,隨著西洋文化的傳入後,一些知識分子開始積極推動漢字改革,並主張學習西方從左到右的橫寫模式。這種提議其實並非崇洋媚外,而是隨著新事物的引進後,與現實更加契合的合理改進:

首先,關於改上下為左右的原因。

人的眼睛是左右並排的,所以橫向看東西比豎向更加省力。大家可以試一下,咱們左右向看一條橫幅腦袋幾乎不用怎麼轉動,即使移動也比較容易;但假如上下看一條對聯,如果不是離得很遠,一定得抬頭、低頭,不是那麼省事。即使看書也一樣,在同等熟練的前提下,左右閱讀一定會比上下瀏覽快得多。

另外,古文裡是沒有阿拉伯數字、英文字母、現代標點符號,而隨著中外文化交流的開展,近代行文裡少不了會使用這些元素,如果還放在原有的豎寫文字裡就顯得極為怪異。

(錢玄同,文字橫寫改革的推動者)

古人寫字為啥從上到下、由左到右?後來為什麼改成現有方式的?

其次,關於為什麼從左至右,而不是從右到左。

咱們中國人古代用的是毛筆,而近代開始流行西方人使用的鋼筆。鋼筆確實比毛筆方便,但書寫時手必須貼著紙張,而不是像毛筆那樣懸空;而絕大部分人都是右手寫字,如果從右往左書寫,手、袖子一定會弄花還未乾的字,同時還會搞得很髒。改為從左到右就沒這個問題。

當然了,我們不能就此覺得古人的書寫方式比較落後。在筆者看來,如今咱們學習的西式書寫方式確實很便利,有助於文化的普及、推廣,這是一種“工具式”的書寫模式;但老祖宗留下來的方式則是一種藝術,藝術當然是有門檻的

古人寫字為啥從上到下、由左到右?後來為什麼改成現有方式的?

TAG: 書寫方式從右到左簡條毛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