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群中的你,是合群還是卓爾不群?

文/孔子研究院:楊富榮

記得上小學的時候,班裡一個同學曾問我:你是想做一個平凡的人還是不平凡的人?當時年幼的我還搞不清楚平凡與不平凡的含義,想著以後能過安安穩穩的日子就挺好的,於是我告訴她我想做平凡的人。她看著我,很認真的說:我想做一個不平凡的人。我問她什麼是不平凡的人,她說我也不是很懂,反正就是比別人優秀的人。

多少年過去了,至今我還記得當時我們的對話,或許是對於出生在農村的我們來說,都希望能夠走出去,到更廣闊的世界去看看。幸運的是,我和當年的這個同學都考上了大學,畢業後也都到了城市裡工作。在外打拼的很多年中,經常聽到周圍的人說,奮鬥不易,想過更好的日子就要付出比別人多的努力,同時也要承受很多別人的不理解,比如我們在人群中會被認為是異類,格格不入。

人群中的你,是合群還是卓爾不群?

那麼,是不是優秀的人、卓爾不群的人就一定和別人不合群呢?這個問題曾經困擾了我很多年,直到慢慢地我從中國文化中找到了答案。《論語·陽貨》篇記載了孔子這樣一句話:

子曰:“小子何莫學乎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

孔子說:“同學們怎麼不學詩呢?詩可以激發情志,可以考見得失,可以讓人合群,也可以讓人怨而不怒。近可以明白如何侍奉父母,遠可以明白如何侍奉君王,還可以認識不少鳥獸草木的名字。”

這句話中的“群”,就是合群,而這裡的合群並不說沒有自己的主見,別人說什麼就是什麼,而是和而不流。看來真正的卓爾不群是在可以融入群體前提下的卓爾不群,而真正的合群也是在內心有正見、有主見前提下的與人和諧相處,這恰恰就是孔所說的君子和而不同。

人群中的你,是合群還是卓爾不群?

或許有很多人都會為這個問題所困擾,而要真正搞融合兩者的關係,首先要弄明白什麼是卓爾不群、什麼是合群?一說到卓爾不群,大家馬上就會有一種超乎尋常、與眾不同的感覺。的確,真正的卓爾不群確實是出類拔萃的,但這種出類拔萃並不是外在的傲慢與清高,而是內在信念的堅定和理想的高遠。《詩經》中有一首詩《柏舟》,裡面有一句詩這樣說:

“我心匪石,不可轉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威儀棣棣,不可選也。”

我的心並不是一塊石頭,可以隨便轉移;我的心並不是一張草蓆,可以任意翻卷。外表威嚴又雍容,不願奴顏又屈膝。在這首詩中,我們看到主人公高潔的情操和堅定的意志。所以,卓爾不群來自堅定的信念,在堅定的信念上才會有卓爾不群。我們也常說這個人很有主見,而事實上,比有主見更重要的是有正見。有正見、有能力、有格局、勤奮好學才會成就一個人的卓爾不群。

人群中的你,是合群還是卓爾不群?

而真正卓爾不群的人絲毫不影響他合群,可以和別人在一起。《論語》中有太多孔子合群的情景劇,比如《鄉黨篇》的開篇:

“孔子於鄉黨,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廟、朝廷,便便言,唯謹爾。朝,與下大夫言,侃侃如也;與上大夫言,誾誾如也。君在,踧踖如也。與與如也。”

孔子在自己的家鄉非常恭順,好像不會說話的樣子。而在宗廟朝廷上,孔子說話總是從容不迫,但是都是經過深思熟慮。在朝堂上,與低階官員聊天的時候,坦誠而直率;與高階官員談話的時候,正直而恭敬。同君主在一起的時候,心中恭敬而又不安的樣子,但又儀態適中、行步安詳。

這是一幅非常和諧的畫面,可以說“卓爾不群”的孔子在生活、工作中非常的“合群”。聯絡生活的實際,我想到了前幾天朋友講的自己一件親身經歷的事。事業有成、職場精英的朋友回到家每次都是一副高高在上的樣子,或許這麼多年她自己已經習慣了,家人也習慣了,所以沒有人去打破這種不太和諧的場面。而一次她的小外甥說了一句:“小姨,你在家的時候不在老總,你在家的時候是我的小姨,不要老用教訓員工的口氣和我說話。”這位朋友猛然間醒悟了!是啊,在單位卓爾不群的她在家裡變成了不和諧的因素,她在家裡不合群,因為沒有找準自己的位置。

人群中的你,是合群還是卓爾不群?

相信這位朋友的故事能給很多人敲響警鐘,生命中有太多的人端著架子下不來,也有太多的人內心沒有信念過一天算一天,而這兩種人生都是不幸福的人生。所以,不必糾結卓爾不群的人與合群的問題,踏上節拍,找準定位,讓卓爾不群和合群合二為一,活出人生的精彩。

宣告:本文作者楊富榮(孔子研究院)原創,禁止抄襲,歡迎轉發。

TAG: 卓爾不群合群孔子平凡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