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正確臨帖?真管用!》

一、臨帖目的

臨帖是每一個學書法者不可缺少的功課。要在臨帖過程中弄明白“字的外形、結構、筆畫的位置”等,否則寫出來的字不合規矩。漢字的字理,

反映的是規則和法度,

臨帖就是在學習這種理法和原則,

臨帖是在學規矩。

二、臨帖的過程

1. 讀帖

“讀帖”不是像讀書那樣看帖上所寫的文字內容,而是

分析字帖的風格

特徵;分析筆畫的

起筆、收筆、藏鋒、露鋒、方圓及轉折

運筆

特點;

結體的鬆緊、收放以及正側、疏密

等組字特點;

字與字之間、行與行之間的章法

特點。

《怎樣正確臨帖?真管用!》

久而久之,只要一想起帖,帖中各字形象就立即在腦海裡浮現。甚至每寫一個字,帖上的字形就已出現在紙上,寫字似乎成了摹字了,

“讀帖”對初學者的幫助相當大。

因此,我們在臨帖前要養成“讀帖”的好習慣。

2. 對臨

“對臨”是對照字帖逐筆臨寫。這是最常用的臨帖法,此法就是將字帖放於眼前,對照著寫,透過觀察與理解來寫範字。開始可看一筆寫一筆,看一字寫一字;待臨熟了,便可看幾字或幾行而寫之。

初學者可選“米字格”或“九宮格”練。這樣比較容易

找到字帖上相對應的位置及筆畫的大小。

但它僅僅是初學者的扶手,不能依賴,基本瞭解並掌握對臨方法後,應直接在方格內臨寫。對臨最好先易後難,先臨

簡單易寫

的字,或

按部首歸類練習,

然後

再選臨左右結構、上下結構

等具有

典型性

的範字,由淺入深,最後再按字帖上的順序通臨。

《怎樣正確臨帖?真管用!》

看一筆寫一筆,對初學者來說容易找到正確的位置,但容易使筆畫間的筆意聯絡隔斷,因此最好

將互為呼應的幾筆一次完成。

對臨過程中,如發現某字沒寫好,可緊接著再臨寫同一個字,這叫“連臨”。連臨要在臨前對照字帖

找出上一個字的病因,

然後再寫第二個。

一本字帖從頭至尾臨一遍,稱“一通”。臨完一通後可在末尾記上年月、姓名、及第幾遍,

古人稱其為“窗課”、“功課”。

保留下來,以便日後

檢驗自己進步的軌跡。

“對臨”比較熟練了,可以進行“意臨”。

3. 意臨

“意臨”是結束形似階段後的新開始。“對臨”要求形似,形似是解決“入帖”的技法問題,臨得與顏真卿、柳公權一樣,

哪怕能以假亂真,還不是自己的字,

是人家的“體”,所以光“入帖”還不夠,還要“出帖”。出帖是要離開所臨字帖的形貌,要遺貌取神。

“意臨”就是要在臨習時摻入已意;或得其意而忘其形。

這就像漫畫家筆下的畫像,一望便知是某人,但與那人的照片又不完全相同。“意臨”出來的字與原帖的字相比,在似與不似之間。臨帖而不全像帖,叫“出帖”。

《怎樣正確臨帖?真管用!》

4. 背臨

“背臨”是對字帖中每一個字、每一行都有了

精熟的記憶與理解。可憑印象將全帖寫出來,

這就是背臨。

“背臨”要對字帖的技法熟練掌握,並能舉一反三,甚至連字帖上沒有的字也能寫出來,而且風格基本相近。這時可以換帖了。

一般情況下,每天堅持臨帖1~2 小時,快則半年,慢則一年,即可完成入帖到出帖的過程。

如果臨了相當一段時間仍無法入帖,建議考慮換帖,找自己喜愛的字帖臨習。

5. 換帖

(1)同類帖的轉換

同類帖,是指

同一書家的不同碑帖。

如:原先臨顏真卿《勤禮碑》的,可改換成臨顏真卿的《東方畫贊》、《麻姑仙壇記》或《多寶塔》等。同類帖的轉換,

對同一書家風格演變有更深的理解。

《怎樣正確臨帖?真管用!》

(2)不同類帖的轉換

不同類帖,指

不同書家

風格類

的帖

。如,

改顏為柳,或改柳為顏。

學顏、柳的目的是為了解決

筆法問題。

可是

楷書結構

最完備當屬歐陽詢,故臨習歐體對楷書結構的奇巧嚴密大有好處。但歐體寫久了會刻板,可臨習一下闊綽溫潤的虞世南《孔子廟堂碑》以增其趣。

三、寫字不在於多而在於對,要過單字關,不能只抄帖

臨帖者往往追求數量,對著一個帖,不停的重複臨摹,而

不去動腦筋想,這樣很難進步。

每一個字要熟練,先向像裡寫,再往熟練寫,再背臨,要學會過單字關,

不能只抄帖。要把每一個字都寫透,

從生到熟,再到能轉換,不斷提煉,最後放開後怎麼寫都順手。

四、透過學習理解法和意的東西,從而獲得一種原則

不僅要關注技法,更有關注理念。

臨帖不是拿起筆就抄,甚至於還哼著小曲,這樣肯定寫不好。

寫得特別好的人善於

不斷的研究、分析、試驗、歸納,再試驗、再總結,

是在透過

字形結構,

包括

筆勢、字勢

等的研究中獲得一個原則。

《怎樣正確臨帖?真管用!》

五、獨特的臨帖

(1)指臨法

這種方法可用於不具備紙、筆的情況。如在工作的

中間休息時,火車的路途中,

便可運

用手指在空中或桌凳等物體上,憑對字帖的記憶

進行“臨習”。在這種獨特的書法學習中,往往能加深對執筆手感與運筆疾緩的理解與把握。

(2)心臨法

在腦海裡設一張紙、一支筆來臨習範字,

也是一種有趣的方法。當臨習法帖時,先觀範字,加深理解,而臨習落筆之時便在腦海裡有對範字“演習”或“放影”的過程,這與

“意在筆先”

的書論不謀而合。其實,在眾多的休息、閒暇之餘,我們若能有效利用“心臨”之法,往往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六、多細看

“細看”,就是要對字帖中字的用筆、結構、章法要詳察細審,既要在靜態上

把握筆畫形態,

又要在動態上

理解點畫間的呼應關係。

在結構上既要看到

線條本身在空間中的安排,

又要對

線條分割平面後留白的分佈

予以重視,弄懂空間分佈之理。要能看出字帖的微妙之處,許多臨習者粗枝大葉,整體看去,似乎與原帖相去不遠,但在細微處則失之甚多。

前人字帖的妙處往往就在一筆一畫,甚至一個小動作之中,都是充滿神韻的。

臨帖的時候,

眼睛要像放大鏡,能夠將常人注意不到的細節放大。

能否做到“細看”,關係到眼界是否能高,

眼不高手必不能高。

因此臨習者不能盲目機械照抄,應多讀帖,多觀察,多細看。

《怎樣正確臨帖?真管用!》

七、多深悟

要做到對字帖的風格意境和精神風貌的把握,必須多用心去感悟,

去遐想和感觸前人在揮毫時的情緒變化、運筆動態及作品內在涵養。

所以,王僧虔在《筆意贊》中說:“書之妙道,神采為上,形質次之,兼之者方可紹於古人。”即是說,

書法貴在神采,字寫出來要有生命,有神情動態;

而在字形結構和筆畫上精細,卻神采不足的,只能算是次一等的水平。一個人如果寫的字既有形質之精美,又有神采之鮮活,那麼他

就等於從古人那裡繼承到了精華的東西。

因此臨帖亦應多多深悟。

TAG: 字帖臨帖對臨意臨背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