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古玉“仿”與“鑑”魅力?

仿古玉有悠久的歷史,古法與現代雖然仿造的方法不同,但效果相近。因為是“造假”,仿造者都不願意出頭露面,仿造的工藝也諱莫如深,常會因世亂、災荒等原因而失傳。

明代高濂說:用蒼黃、雜色、邊皮、蔥玉或淡墨色玉,如式琢成。說明古時候是從選料、依樣仿造上先下手。

清代陳氏記述:宋宣和、政和間,玉賈贗造,將新玉琢成器皿,以虹光草汁罨之,其色深透,紅似雞血,揭示了古代染色的方法。

現代仿造者:對方法也保密不過人工作舊作色只能貌似,而不能真像。因為在短短的時間中,不可能造就幾百上千年的效果。

高古玉“仿”與“鑑”魅力?

氧化鑑定:這也是鑑定古玉極為重要的方法之一。氧化是指玉在各種自然環境下與空氣、水及其它物質所產生的化學變化。氧化有三種現象:一是鈣化程度輕重不一的雞骨現象;二是蝕孔、蝕斑現象;三是氧化嚴重成粉狀。

從礦物學角度上看玉器,它的質地緻密程度是不同的,也夾雜含有一些其它物質,在長時間的化學作用下質地弱的部分,特別是玉器表面可出現不同程度的浸蝕形成的小孔洞,有的口小腹大,在放大鏡下可觀察到孔內的化學變化形成的閃亮結晶體,這一點是目前任何方法都不能偽造的。

再一種有氧化情況較重,通常在玉器表面鈣化形成白斑,程度輕重不一,但自然地覆蓋在玉器區域性或全部,程度輕的,表面仍有光澤,嚴重的則浸蝕成粉末。

重要一點是:玉薄弱部位通常氧化較重,火燒假玉器就不這樣。目前用酸類物質浸蝕偽造的玉器,其表面通常呈大面積凸凹不平的浸蝕,蝕孔、蝕斑明顯,可以說砣工化盡,這樣處理的古玉其蝕孔常常是外大里小,無結晶體,呈斑駁狀。

此種方法需注意的是,有個別作偽者利用天然氧化成的玉料作成器,這需從加工痕跡上看氧化是否具有普遍性。

高古玉“仿”與“鑑”魅力?

藝術水平鑑定:這也是最難仿製的因素。在中國玉器製作工藝史上,每個時期都有特點鮮明的藝術風格,不同時期有不同的藝術風格,而且,每個時期既有成熟的藝術,又有不成熟或成長中的藝術。

熟悉各個時代、各個地區的玉器工藝水平是鑑定古玉的先決條件,這就要求我們不僅要看一些玉器理論書籍,而且還要多看玉器圖錄及博物館、收藏家的實物資料。

另外,還要從歷史的角度去思考,列寧說:“對任何一個歷史問題的研究判斷、結論,都必須把這個問題放在當時的、具體歷史條件和社會文化中去考慮。”

在古代玉器藝術水平中,成熟的藝術是當今難以仿製的,具體體現為那些藝術水平高的玉器更難仿製,鑑定起來也相對容易,正所謂有形無神。

闢如漢代玉人物、馬、獸類,特別是圓雕作品,那種圓潤、飽滿、流暢的線條,迄今仍極難仿製。

可以說,愈是技術含量高的大件作品,圓雕作品,器型複雜作品,愈容易鑑定。

原因是製作難度大,容易留下破綻;相反,那些器形簡單的、藝術含量低的玉器仿製特別容易,鑑定起來更難。

高古玉“仿”與“鑑”魅力?

沁色鑑定:沁色鑑定重在學習理解古玉長時間在各種存放環境下與所接觸的器物之間的顏色變化,實則是實物現象,它所產生的自然質變到色變。

我們通常叫“沁色”,如古玉存放於紅色漆器內,可能受紅色沁,黑漆則可能產生黑色沁,黃土內埋藏,則可能產生黃褐色沁。

在強白燈光下觀察,沁色通常是在玉的接觸部位薄弱或自然解理、綹等部位所產生的。然後沿解理或裂隙部分擴大滲透,嚴重的可浸透全器,這叫“滿浸(沁)”,盤玩之後顏色鮮豔,大多沁色顏色由灰白變紅。

重要一點是:通常情況下,真品沁色比較單一;顏色較暗,較亂的沁色和鮮豔沁色就值得懷疑了。

真品即使玉有解理、裂隙,但不是接觸部位,不一定有沁色。

採用化學或物理方法仿造沁色通常為滿沁。也有區域性沁,特點是沁色較多,火燒偽沁並不一定在玉的薄弱或裂隙處進行的。

透過強白燈光下觀察可知這一點。但有用高科技沿玉解理或綹處進行鐳射偽造沁色的。還有一點就是玉的存放環境乾燥或玉質緻密可以無沁。

高古玉“仿”與“鑑”魅力?

『 弘揚古玉文化 提高愛好者 鑑賞鑑定能力』

TAG: 沁色玉器鑑定仿造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