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睡3000年,一醒驚天下——走近“天邊外”的金沙文化

沉睡3000年,一醒驚天下——走近“天邊外”的金沙文化

一想到你在關注我就忍不住有點緊張

沉睡3000年,一醒驚天下——走近“天邊外”的金沙文化

沉睡3000年,一醒驚天下

走近“天邊外”的金沙文化

撰文:楊橙雪

沉睡3000年,一醒驚天下——走近“天邊外”的金沙文化

“美麗的花紋是誰鐫刻,為她塗抹顏色,青銅的光芒閃耀著,剎那間將夜空刺破

——總有一天,我會找到什麼,撥開塵霧和泥土,我會讓她復活。”

這是中國原創音樂劇《金沙》的唱段《總有一天》裡的歌詞,歌中所唱的故事發生在距今3000多年前的古蜀國金沙王都。那是一個時間和空間都距離我們很遙遠的文明,直到公元2001年,因為一次偶然,沉睡在地下3000年的金沙終於重見天日,她的神秘和燦爛震驚四方。

沉睡3000年,一醒驚天下——走近“天邊外”的金沙文化

沉睡3000年,一醒驚天下——走近“天邊外”的金沙文化

金沙遺址位於成都市西郊,是中國進入二十一世紀第一項重大考古發現。從遺址中清理出的珍貴文物多達千餘件,包括30餘件金器,玉器和青銅器各400多件,170件石器,40餘件象牙器,出土象牙總重量近1噸,此外還有大量陶器出土。文物的年代大部分是商代晚期和西周早期(約公元前11世紀),少部分為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年-前476年)。

金沙遺址距離三星堆遺址50公里,兩地出土文物具有相似性。例如金沙出土的金面具與三星堆的青銅面具造型風格基本一致;金沙的銅立人像與三星堆的青銅人像相差無幾。金沙文化與三星堆文化同屬於古蜀文明,據推測,金沙可能是古蜀國的最後一個都城。

沉睡3000年,一醒驚天下——走近“天邊外”的金沙文化

沉睡3000年,一醒驚天下——走近“天邊外”的金沙文化

沉睡3000年,一醒驚天下——走近“天邊外”的金沙文化

沉睡3000年,一醒驚天下——走近“天邊外”的金沙文化

沉睡3000年,一醒驚天下——走近“天邊外”的金沙文化

沉睡3000年,一醒驚天下——走近“天邊外”的金沙文化

金沙出土的文物造型精美,其中最令人驚歎的當屬太陽神鳥金飾。該金飾呈圓形,圖案採用鏤空方式呈現。內層是12條旋轉的齒狀光芒,代表著中心太陽發出的12道金光;外層圖案是四隻手足相接的神鳥,環繞著太陽飛翔。該圖案也被稱為“四鳥繞日”。

沉睡3000年,一醒驚天下——走近“天邊外”的金沙文化

沉睡3000年,一醒驚天下——走近“天邊外”的金沙文化

太陽神鳥金飾的造型取自神話“金烏負日”,該神話在《山海經》《淮南子》中均有記載。古人認為,在太陽的中間有一隻三足烏,日升日落皆是因為這隻神鳥負載著太陽活動。因此太陽也有個別名叫做“金烏”。太陽神鳥金飾體現了古蜀人對太陽和鳥類的崇拜,也是古蜀國精湛的黃金工藝的代表。

成都平原是長江上游文明起源的中心,是華夏文明重要的組成部分。金沙遺址的發現極大的拓展了古蜀文明的外延,對蜀文化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金沙出土的文物,同時說明了古蜀文明並非是獨立和隔絕的,其出土的玉器帶有長江下游良渚文化的痕跡,出土象牙的很大一部分來自於雲貴少數民族地區。這再次證明了中華古文明的多元一體論,各區域文化互相交流和影響。

沉睡3000年,一醒驚天下——走近“天邊外”的金沙文化

2005年8月17日,國家文物局正式公佈採用金沙“四鳥繞日”金飾圖案為“中國文化遺產標誌”。以此作為中國文化遺產的標誌體現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強烈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表現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昂揚向上的精神風貌。

沉睡3000年,一醒驚天下——走近“天邊外”的金沙文化

這就是金沙的魅力。她穿越幾千年的歲月,向我們訴說著輝煌的傳說。

“閉上眼睛,你就會聽見,那無言的歌”。

喜歡本篇內容請給我們點個在看

TAG: 金沙金飾出土三星堆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