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孟子和墨子都行俠仗義,為何儒家墨家之間卻爭論不休?

春秋末年到戰國初期,百家學說繼續發展,各個學派之間爭論不休,其中當屬儒家和墨家之間的爭論最為激烈,墨子和孟子幾乎等同於兩個針鋒相對的對立面,二者對對方的觀點都不贊同,因此展開了無數次激烈的辯論,最終卻誰都沒能說服對方。

春秋戰國:孟子和墨子都行俠仗義,為何儒家墨家之間卻爭論不休?

有趣的是,單就孟子而言,無論是行為還是性格,他都與儒家的聖人孔子不一樣,孔子寬厚謙和,但孟子剛正不阿;孔子溫文爾雅,孟子心直口快;孔子為人低調,孟子則個性張揚……所以,我們讀《論語》的時候更多的是感受到道德和禮儀。

在孟子的諸多言論當中,則是議論戰爭的比較多,其中雖說有時代的因素,但更多的卻是個人的性格之別。

總體來看,孔子是溫柔敦厚,春風化雨,潤物細無聲……而孟子則是俠肝義膽,氣勢磅礴,一洗凡馬空。這麼一看,孟子確實更像墨子,因為戰國時代的墨家就是一個俠肝義膽的學派,他們兩個都行俠仗義,反戰愛民。

那麼,從本質上看,如此相像的兩個人為什麼之間卻爆發瞭如此之多的爭論呢?本篇文章,我們就來重點地分析一下這個問題,看一看墨子與孟子的分歧到底在哪裡?

我們上面說的孟子和墨子都是行俠仗義的,他們都反對戰爭愛護群眾,在《墨子》一書當中,有《非攻》上中下三篇,可以說是歷史上最早的反戰宣言,而他在行為上也是如此,最有名的當屬以一己之力化解楚國與宋國之間戰爭的故事。

春秋戰國:孟子和墨子都行俠仗義,為何儒家墨家之間卻爭論不休?

據說,當時魯國著名的工匠魯班,為了楚國造了一種工程的器械雲梯,楚國打算利用這種裝備來攻打宋國,墨子聽說之後立即動身,走了十天十夜趕到楚國都城,從言語和行為上雙重說服了魯班,最終化解了宋國與楚國之間的戰鬥。

這就是墨子的俠義,畢竟歷史上沒有任何記載,說明墨子就是宋國人,而且楚國準備伐宋的時候,墨子也並非身在宋國,同時,宋國也沒有請他幫忙,更過分的是,當墨子幫宋國化解了危險之後,在回國的路上偶遇大雨,可宋人甚至反對他進城避雨。

可見,墨子與宋國之間並沒有任何利害關係,但哪怕如此,墨子還是走了十天十夜去幫助宋國,這就是他挺身而出,專打不平,救人苦難的氣概。

我們可以用這個故事大致概括一下墨家的俠義。

那麼接下來再看一下儒家的俠義。孟子的仗義我們可以用另一個故事來證明,這個故事記載在《孟子·梁惠王下》一篇中。

話說,有一次鄒國和魯國發生衝突,鄒國的官吏死了33個人,鄒國的老百姓卻袖手旁觀,見死不救。於是,鄒國的國君陷入了兩難,因為這件事情根本不好處理,如果說殺了這些袖手旁觀的老百姓的話,是殺不完的,難道因為33個官吏就要屠城嗎?顯然不合適。

春秋戰國:孟子和墨子都行俠仗義,為何儒家墨家之間卻爭論不休?

如果說不殺吧,那麼,領導階層的威嚴將不復存在,當時的鄒穆公左右為難,便詢問孟子到底應該怎麼辦?而孟子並沒有直接給出這答案,而是義正言辭地對鄒穆公說:

你們這樣的處境就是活該,誰讓你們平時對老百姓不好的?鄒國鬧饑荒的時候,老百姓年老體弱的棄屍荒野,年輕力壯的四處逃難,可是鄒國的國庫裡卻堆滿了財寶,糧倉裡積滿了糧食,鄒國明明有救濟百姓的能力,可是偏偏鄒國的官吏都不選擇向上報告災情,這本身就是一種見死不救。

官吏怎麼對待百姓,百姓也就怎麼對待官吏?所謂出乎而者,反乎而者也!因此,當老百姓逮到報復的機會又怎麼會幫助這些曾經見死不救的官吏呢?

孟子的仗義體現在他敢於直言進諫,無論什麼樣的話,他都敢對著國君直言不諱,並且他善於站在百姓的角度上思考問題,這大約就是儒家的俠義。

而墨子與孟子最大的區別,其實也體現在他們俠義的方式上。

我們從故事當中可以看到,墨子是身體力行地去實踐自身的理想的,這個理想就是兼愛,在故事中,墨子與宋國沒有任何的利害關係,但墨子幫助宋國卻是不遺餘力的,這就是兼愛的思想。

愛護所有人都達到統一的水平和高度,就像愛護自己或者自己的父母那樣,把全天下所有的人都當作同樣的人,給予對等的愛,給予平等的幫助,哪怕自己需要愛護的人對自己並不友好,也要用愛去感化他們,所以墨子才會跋涉千里去幫助一個對他並不友好的國家。

而孟子的觀點卻不盡相同,我們從孟子行俠仗義直言不諱的故事中可以體會到,在孟子的觀念當中有一種平等的概念,就是你怎麼對待我,我就怎麼對待你,在自己不作惡的前提下,對待對方的態度取決於對方對待自己的態度,也就是說,愛其實是一種交換。

春秋戰國:孟子和墨子都行俠仗義,為何儒家墨家之間卻爭論不休?

給予對方什麼樣的愛,就能獲取同等程度的愛,如此一來,人的愛就是分等級的,因為人對於父母的愛肯定會更多一些,對於其他親屬的愛相對就會少一些,如此獲得的愛也就分等級。

這下分歧就出來了。以墨子為首的墨家主張無差別的兼愛,以孟子為首的儒家主張有差別的仁愛。

墨家認為,在兼愛的作用下,人人平等,四海一家,天下大同,所有的人都能得到同樣的愛,所有人都會用同樣的愛去愛別人,如此一來,相互之間沒有矛盾,沒有怨恨,沒有戰爭,大家都能相親相愛,團結互助,親如兄弟,這不就是全人類的共同追求嗎?

確實是這樣的,我們現在也在提倡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其實追逐的不就是四海一家的目標嗎?這麼來看,墨子的思想是非常先進的。

可是墨子忽略了一個問題,既然是社會人,是自然人,那麼人的身上就不可能只有愛沒有恨,不可能沒有利害關係,不可能沒有矛盾衝突。

在儒家看來,墨子的想法根本不可能,因為根據人的實際生活經驗,我們可以得到一個常識,那就是一個人愛護自己的孩子一定要比愛護兄弟的孩子要多一些,愛護兄弟的孩子也一定會比愛護鄰居的孩子要多一些。

春秋戰國:孟子和墨子都行俠仗義,為何儒家墨家之間卻爭論不休?

這是根本不需要討論的問題,甚至是正常的倫理道德,人之常情,更是人與人之間的行為規範,這種規範建立在人性的基礎上根本沒有辦法違背,也不可能被違背。

在孟子看來,墨家所提倡的簡愛根本不可能實現,人不可能違背自己的人性去做根本做不到的事情,或者去做自身本質上無法理解的事情,甚至在孟子的想法中,如果一件事違背常理常情常識卻依然有人要去做,那就是偽善,是另一種方式惡。

儒家和墨家一直爭論不休,誰都說服不了誰。

其實,以我們現代人的觀點來看,兩者的思維都是有道理的,墨家的觀念是我們一直以來追求的理想,而孟子的觀念則是建立在人性上的常識和常理,從根本上來講,兩者的學說我們都沒有辦法違背。

難道說,因為人有常識就不會為理想而奮鬥了嗎?當然不行!同樣的人也不可能因為理想而去違背當下無法理解的常識。

我們要做得應該是以孟子的想法為基礎,儘可能去實現墨子提倡的大同。實際上,只有打破了人與人之間的界限,超越了人與人之間都能夠做到的有界限的愛,才能實現普天之下人人平等的博大之愛,到那個時候也才能真正創造一個完美而又公平的世界。

從本質上來看,孟子和墨子的觀念,並不能作用於同一個時代,孟子著眼於現實,而墨子則想到了遙遠的未來。

春秋戰國:孟子和墨子都行俠仗義,為何儒家墨家之間卻爭論不休?

對於我們來講,需要相信孟子所言的是現實,卻不能忽略墨子心目中的美好理想。畢竟孟子的現實道德有道理,墨子的超越道德也有道理,如果只講現實不講超越,那就不會有真正的道德,而只講超越沒有現實,在當下也就不道德。

這樣來看,無論是墨子的兼愛、還是孟子的仁愛,兩者都是有道理的,如果二者能夠合而為一,或許更適合當下的時代,理想可以講究兼愛,現實則講究仁愛,以兼愛倡導仁愛,以仁愛來實現兼愛,這或許是最合適的辦法。

只不過,在當時的時代裡,孟子和孟子都沒能超脫自身思維的侷限,所以,兩者雖然在性格上非常相似,在行為上也大致相近,可是因為兩者的核心觀點大相徑庭,他們之間的爭論喋喋不休,激烈的辯論輪番上演,這也成為了百家爭鳴中最精彩的部分之一。

TAG: 孟子墨子宋國鄒國兼愛